犹太人经典从商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经商处世之道

帮助每一个人,就会拥有整个世界

在犹太人看来,不断获得财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个人价值,二是享受生活。犹太人非常看重用自己的财富造福社会、造福他人。他们认为能用自己赚来的钱去帮助别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因为只有帮助别人,别人才能帮助自己。

犹太人的这种财富观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财富智慧。通过下面这个小故事,你也许就能理解犹太人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样的价值了。

小镇上,一个富人死了。这个富人平时生活奢华,吃饭讲究,穿衣讲究。但全镇的人都为他哀悼,并把他的棺材送到了墓地。当他的棺材被放进坟墓时,四处都是哭泣和哀叹声。据镇上最老的居民回忆,就连许多有德行的圣人去世的时候,人们都没有这么伤心。

正巧第二天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他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与前一个富人相反。他非常节俭,只吃干面包和萝卜。他一生都在豪华的研究室内学习法典。可是,这个富人死后,除了他的家人以外,镇上没有一个人为他哀悼。他的葬礼冷冷清清,只有几个人到场。

住在镇上的一个旅行者,对这两件事感到十分不解,就问人们:“请向我解释一下你们这个城镇奇怪的行为吧。你们为什么尊敬一个生活奢华的人,却忽视了一个潜心修行的‘圣人’?”

镇上的人们回答说:“昨天下葬的那个富人,虽然生活奢华,但却是镇上最大的施惠者。他性格随和、开朗,喜欢生活中的一切。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从他那儿得到过益处。他出手大方,从不和别人斤斤计较。每年他会做公益事业,做慈善事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想念他、哀悼他的原因。可那个所谓的节俭富人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他成天吃面包和萝卜,他虽有数不尽的财富,却不做公益,不做慈善,他的财富是和我们做生意计较而来。所以我们没有人会想念他的。”

这就是犹太人的财富观。他们认为,当一个人的财富无法带给周围的人好处时,那他就是失败的。所以犹太人在赚钱的时候,会想尽一切办法多赚钱,但当金钱到手后,他们也会大方地享受金钱带给自己的乐趣,并努力去帮助他人,造福他人,让他人会因为自己施财快乐而感到快乐。

犹太人认为,当一个人的财富只能为自己服务时,它就失去了意义。

犹太人用自己赚来的钱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会注重维护对方的自尊心。在他们看来,善意的施恩,一定不能忽视别人的自尊,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看到可怜的人,犹太富人都会去施舍。但犹太富人不是打开钱包或拿出自己的面包丢给对方,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给予。

犹太父母常常对孩子说:“别人接受你的恩惠通常是不得已而为之,你的施舍会让别人对你感激不尽。但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你不能忽视别人的自尊,让别人难以接受这种恩惠。否则,你的施恩不会得到被施舍者的感激,反而会让对方远离。要记住,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如果帮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那么,你就会得到全世界。”

在美国街头,有一个盲人乞丐常被过路人戏弄,像有些人常常朝他扔石头。后来,乞丐特意制作了一个纸牌,上面写着:如果你不能给我同情,请不要施舍我任何东西,包括金钱和石头!

一天,一位犹太妈妈带着自己的女儿路过这里,被这块纸牌吸引住了。她看见一个妇女往乞丐的缸子里投了四枚硬币,发出叮当的声响。那盲人乞丐向那个扬长而去的妇女低头致谢。

这位犹太妈妈小声对女儿说:“孩子,我给你两枚硬币,你把它放进那人的缸子里,轻轻地放入,这是表现出对他的同情与理解。因为,我们即使是施舍给他金钱,也要表现出对他的尊重。”

女儿轻盈地走到乞丐跟前,蹲下身子,把两枚硬币轻轻放进缸子,犹太妈妈的嘴角溢出了笑意。伴随着轻轻的响声,盲人乞丐微笑着说谢谢。女儿稚嫩的脸上露出笑容,犹太妈妈知道女儿已经明白了“乐善好施”的真正含义。

路上,犹太妈妈告诉女儿:“其实很多人都想施舍给那些需要钱和面包的人以财物,但是有些人态度傲慢或者不屑一顾,以至于让被施舍的人心生难过之情,所以你要明白,施舍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而是善意善良的馈赠,是一种爱护的表现。”

在犹太父母看来,施舍就是为了给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财物,这本来是种善举,但是如果施舍时轻视对方,那么这种行为实际上比不施舍还要糟糕。正是因为父母的影响,很多犹太孩子面对残疾人或者其他方面的弱者时,从不去嘲弄,也不会轻视,他们总是以平等的姿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爱护这些可怜的人。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这种帮助必须是发自内心,不带任何利己成分。如果帮助别人的目的是希望别人感恩戴德,那么这种帮助没有丝毫意义。“帮助别人应是无条件的”,所以,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给孩子灌输这种品质时,也应该有爱护世上每一个人的博爱情怀。

学会享受生命和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犹太商人成了“金钱”的代名词。实际上,犹太人获取金钱,并不是他们的人生目的。犹太人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享受生活。”

犹太人非常懂得享受生活。在他们看来,赚了钱后,合理花钱,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因此,一个会赚钱的犹太人,既是个“大忙人”,又是个“大闲人”。他们会一直辛苦地工作,为赚钱而奔波劳碌。但是,他们也知道如何“忙里偷闲”,真正地享受生活。

犹太人从小就被灌输“自立”的概念,在犹太人的意识里,只有自己赚到了足够的钱,安逸的生活才会有保障。所以他们会拼命抓紧时间赚钱,并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更好地享受生活。

犹太人为什么有这样的人生观呢?这与犹太人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两千多年的流离生活,使他们认为,明天是“靠不住”的,何不在今天就好好享受这美妙的人生呢?

因此,犹太人在经商时劳逸有度,工作与生活两不误,可以说是真正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

有人这样问一个犹太富翁:“你工作一小时可赚50美元,如果每天休息1小时,一个月就少赚1500美元,一年少赚18万美元,这值得吗?”

犹太富翁算得更快,他说:“假如一天工作8小时不休息,一天可赚400美元,那我的寿命将减少5年。按每年收入12万元计算,5年我将减少60万美元收入。假如我每天休息1小时,那我除损失每天1小时50美元外,将得到5年每天7小时工作所赚的钱,现在我60岁,假设我按时休息可活10年,那么我将损失15万美元,15万和60万谁大呢?”

犹太人确实是很“精明”的!

商场上骗人等于骗自己

犹太人对金钱的追求十分执着,也十分信奉金钱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但是在商场上,他们绝不玩弄欺骗的手段。犹太人始终认为昧着良心赚来的钱,会让人陷入深渊。所以,他们总是凭自己的力量去赚钱,在投资时绝不玩弄欺骗的手段,认为只有这样赚来的钱才会让自己觉得心安理得。

犹太商人认为,用欺骗的手段做生意,一开始也许会有一两次的赚钱机会,可是到头来还是亏本的居多。而故意欺骗他人的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财富,迟早会自食其果,丧失尊严、信誉直至一败涂地。虽然好像是骗到了别人,但实质上却是在骗自己。

虽然财富一直是很多犹太人毕生所追求的目标,但犹太人始终认为财富不能通过欺骗他人而获得。犹太人坚信:如果一个人的财富是通过欺骗他人而获得的,他必然会遭到惩罚。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男人来找拉比(犹太民族中的智者),其中一人说:“我的这个忘恩负义的朋友,当初他做生意有急用,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他50万元,没有料想,到期限了,他竟然说只向我借了20万元。”

另一人却说:“我只向他借了20万元,当到期归还时他竟然一口咬定是50万元。”

双方各执己见,争执不下。

拉比分别与他们谈话,然后三人面对面,那两人仍各执一词。天色已晚,拉比说:“你们俩明天早晨再来吧,听我裁决。”

两个人走后,拉比想了许久,对这两个人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天早晨,拉比再次找来那个借钱的人,单独问:“你真的只借了20万元吗?”借钱的人坚决地点点头。拉比看到后沉思不语。过了一会,拉比又问了一次。借钱的人仍然坚持他的说辞。拉比不再说,只是看着那人。那人过了好大一会儿,终于承认自己说谎。拉比对那人说:“靠欺骗的手段不可能致富,即使能赚一笔钱,也是极为危险的。”

犹太商人认为,在商场上,诚信才能让自己的致富之路走得更远,欺骗的方式也许一次、两次能够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到最后自己必然亏损得更多。

一般说来,欺骗别人的人会感到既负罪又羞耻,因为他们以欺骗获得的金钱,会让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人格。欺骗行为终究是不会带来好处的。没有私心、不讲名利而得到的名誉和好处要比从欺骗中得来的利益大得多。

一个人来到拉比面前诉苦,说有人把他所有金银首饰都骗走了。

拉比问他:“他怎么骗你的呢?”

这个人说:“他说他能够把任何一种金属变成金子,而且我亲眼看见了事情的发生。然后他说他会变出10倍的金子。所以我把我所有的金银首饰给他,之后他拿着这些逃走了。他骗了我。”

拉比告诉这个人:“你希望你的金银首饰变成10倍,这种不通过劳动就能得到的利益会存在吗?不是他骗了你,而是你的贪婪骗了你。那个人只不过是利用了你的贪婪而已,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你身上。如果他不骗你,别人也会把你给骗了。”

是的,赚钱的欲望人人都有,无可厚非,可是有些人只想不劳而获,靠玩弄欺骗的手段赚钱,这种念头只会让自己永远也发不了财,甚至过得更加落魄。

犹太人非常希望使财富增值,也时刻都想把自己手中的财富“变得”越来越多,然而,他们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光明正大的,他们绝不会用欺骗的手段,因为他们知道,欺骗只能骗得了一时,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终身为他人保守秘密

犹太人把保守别人的秘密看得非常重要。为了尊重别人的秘密,防止其他人对秘密做任何方式的探查,犹太人甚至会把泄露他人秘密上升到诉诸法律的高度。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当你知道了别人的秘密时,你会选择怎么做呢?犹太人给出的答案是:管住自己的嘴巴,尊重别人的秘密,帮助别人保守秘密。因为在犹太人看来,能否尊重别人拥有秘密的权利,并替别人保守秘密,是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的“试金石”。

犹太人认为,只要秘密仍在自己的手中,自己便是这些秘密的主人;但把这些秘密说出去以后,自己便会变成它的“奴隶”。犹太人还认为要替别人保守秘密,他们认为那些尊重别人秘密的人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

在犹太民族中,基于对别人隐私的尊重,任何人都不能没打招呼就到别人家里去。甚至,当一个人借债给别人的时候,也不能闯入对方的家里去拿抵押,而是要在外面等着,直到对方自己拿着抵押品出来。

对于犹太人来说,尊重别人的秘密、为别人保守秘密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自己都不要随便去讲他人的秘密。因为一旦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被人泄漏,知道秘密的人就不再会得到对方的信任了。所以最好的诀窍就是,让秘密藏在心底。

犹太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能够保守秘密,并尊重他人的隐私。有时孩子在隐私方面并不在意,说话时容易泄密,例如,孩子会告诉妈妈:“妈妈,我们的俱乐部开了个会,这可是保密的喔!”这时,母亲就会替孩子保密,以及告诉孩子要尊重自己及他人隐私,让孩子渐渐理解替他人保守秘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汉娜是个五岁的小女孩。刚开始,因为爸爸出差,妈妈觉得一个人睡很寂寞,就让汉娜和她一起睡。自此以后,每晚汉娜都会在午夜两点左右爬到爸爸妈妈的床上睡觉。

刚开始妈妈还以为是汉娜做了噩梦,所以跑过来睡觉,就允许汉娜不必敲门直接进来。但是次数一多,妈妈发现汉娜并不是因为做了噩梦才来,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妈妈问汉娜原因,汉娜说,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才睡得比较好。这时,妈妈告诉汉娜:“你得开始睡自己的床,这样爸爸和我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就这样,汉娜上了她人生中第一堂保护他人隐私的课。

谁都想要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别人的秘密,我们应该尽量不去打听,若是不小心知道了别人的秘密,就应该管住自己的嘴,替别人保守这些秘密,千万不要透露给其他人。否则,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而管住了自己的嘴,往往也就杜绝了祸患的来源。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幽默的人以其机智、诙谐、风趣、含蓄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在生活中,有幽默感的人总是受人欢迎。幽默的人也很容易打开别人的心扉,使彼此之间的沟通、交往更加顺畅。

犹太人一向非常重视幽默。他们认为笑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食粮。所以,无论坎坷到何种地步,犹太人都能笑着面对自己的不幸,借以中和自己苦闷的心情。他们高兴时笑,痛苦时笑。幽默已经成为犹太民族的生存和处世智慧。

犹太人大多愿意用幽默来面对残酷的人生。

犹太商业巨头罗斯柴尔德有五个儿子。他们成年后,每一个人都成了商业奇才。在五兄弟当中,罗斯柴尔德的三儿子尼桑相貌平平,但他的外交能力是最强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特别喜欢讲笑话,他甚至专门建立了一套“笑话快递”制度。

尼桑刚到伦敦时,英语能力并不强,于是,他决定用讲笑话来弥补这个缺陷。所以,尼桑专门建立了一个通信网,其任务就是帮助自己尽快收集和传递欧洲最新的笑话,以便能够利用这些笑话在伦敦社交界广结“人缘”。

这个笑话网不断扩大,各国的外交官甚至用报告的形式将各种笑话传递给尼桑。直到今天,在伦敦罗斯柴尔德银行的博物馆仍然保存着当年欧洲各地送来的笑话邮件。

具有幽默感的人总是受人欢迎。这一点犹太商人认识得很清楚,所以在经商的过程中,他们很善于运用幽默这一语言工具。

在犹太商人阿布拉的商店里,有位顾客看中了一条有一对俗称“白头鸟”的被面,但又有些犹豫。因为这鸟的姿势虽很美观,就是嘴巴太尖了,顾客自言自语道:“买了它以后夫妻会吵架呀。”老板阿布拉听了,笑着说:“这种图案其实很吉祥,您看这白头鸟头上的白发,表示夫妻白头偕老,而它们的嘴巴伸得长,是在说悄悄话,是它们相爱的意思。”顾客听后禁不住哈哈大笑,连说:“有道理!有道理!”

顾客从犹豫买不买到最后决定买的转变,是商人巧用幽默的结果。当然,幽默的话语也可以用来对付顾客的刁难性要求。

在一个饭店里,有位顾客为难女服务员说:“服务员,我要一盘牡蛎!记住,不要那种太大的或是太小的,也不要那种太老的或太嫩的,而且,现在就给我拿上来,懂了吗?”

女服务员机智地回答:“听您的吩咐,顺便问一下,先生,您是要带珍珠的,还是不带珍珠的?”这句幽默的反问,使得顾客无言以对,反而变得佩服和尊重女服务员,不得不郑重地修改了自己的要求。

一个人具有幽默感,还能把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到商业智慧当中,他的“生意”往往就会旗开得胜,生意兴隆。

在以色列,有一位名叫佛莱特的牙医,开了一家诊所。一天,诊所来了一位牙病患者,托着腮帮说牙痛得厉害,请佛莱特看看。佛莱特拿着牙用器具,左弄弄右弄弄,说:“是不是觉得很痛呢?”

“是的。”

“是不是应该要拔掉了?”

“是的,那要多少钱?”

“35美元。”

“什么,要35美元?太贵了!”

然后顾客又问:“那拔掉它需要多久时间呢?”

“5分钟。”

“哇,有没有搞错?5分钟需要35美元!”

佛莱特说:“假如您觉得时间短,我可以用两个小时来拔掉您的牙,您看好吗?”

牙痛患者立即说:“不,你还是快点拔吧。”

毕竟“长痛不如短痛”。

佛莱特用幽默的方式来“反击”患者,很快就说服了患者并为患者拔了牙。

幽默能使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能使谈话因为充满情趣而受人欢迎;能使对立冲突、一触即发的态势转为和谐融洽;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理解、接纳并接受。犹太人常说:“幽默能使人放松心情,而唯有贤者才能在任何情况下,永远都保持着放松的心情。”

犹太民族有着天生的幽默细胞。在他们看来,幽默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还可以获得人心,其积极效果是不能用物质利益来比较的。在犹太人几千年的历史中,尽管几经血与火的洗礼,但他们乐观幽默的本性始终不改,他们时常用幽默来舒缓身心,让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随着放声大笑而烟消云散,这种超乎寻常的乐观精神,也是犹太人之所以能创造奇迹的重要原因。

有选择地结交朋友

犹太人结交朋友靠的是诚心和真心,但是,他们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也是有选择的。怎样看清自己的朋友是应该结交的真朋友呢?他们认为,真朋友不会因为你身处人生低谷离开你;他们不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袖手旁观,更不会远离。

犹太父母很重视孩子的交友,他们对孩子说朋友分成三类:一类是像面包一样的朋友,生命中不可或缺;一类是像蔬菜和水果一样的朋友,要经常“食用”;还有一类人,虽然平时好像是朋友,一遇到你处于坎坷困境时,会选择躲得远远的,这不是真朋友。

在犹太人看来,朋友是前进途中帮助你前行的人,朋友是为你解忧解难的人,朋友是与你知心的人,朋友是关爱你的人。

犹太人会创造机会与尽可能多的人交朋友。但是,他们是在建立一种朋友关系,而不是在寻找一个新的可以“利用”的人。好朋友可帮助你促成“交易”,而“交易”可以把你引向财富。但是,朋友关系必须先于“交易”而存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你在与朋友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的无私程度最终决定了你所能从中获得的回报,犹太人认为朋友的维系与强化依赖于持续不断地创造和“偿清”彼此间的恩惠。成功缔结的真诚的朋友最终将帮助你增加你的收入,甚至会改变你的命运。

犹太人认为,人际关系是从童年开始萌芽的,而“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力有时会超过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在犹太人看来,一个孩子选择了怎样的朋友,就等于选择了怎样的前途。选择一个有学识、善良、智慧、豁达的人为友和选择一个有暴力倾向、品质败坏的人为友,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生结果。所以,犹太人非常注重孩子的择友。他们一般不会像个教官一样直接干涉孩子的交友问题,但他们会用自己的交友行为和犹太人的择友传统教孩子和影响孩子。

《塔木德》中那些关于交友的哲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犹太人。

当你结交一个朋友时,要有考察他的时间,不能立刻信任他。

有些朋友,当事情对他们有利时,他们对你是忠诚的,但是当你有了困难,他们就会抛弃你。

一个忠诚的朋友就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谁找到这样一个朋友,谁就找到了“财富”。

朋友是不会因为他人对你的栽赃而远离你的人,而是在这个时候,会伸出援助的手来关心你、关怀你。真正的朋友不会见利忘义,不会“随风倒”,不会对有用的人阿谀奉承,对无用的人一脚踢开。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一点私利,就把朋友的情谊拋在一边。真正的朋友不会有私心,他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顾一切地对你呵护,他会一直对你忠诚,他会践行对你的承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困难、不顺、而把你“忘掉”。

一个犹太哲学家在病重之际问他的儿子:“孩子,你生活中有多少朋友?”

“我有100多个朋友。”儿子骄傲地回答。

哲学家对儿子说:“我人生阅历要比你丰富得多,可是回顾我这一生,却只有一个朋友。孩子,你的回答未免有些草率。你还是去试试你的朋友们,看看他们当中是否有你真正的朋友。”

哲学家说:“现在你穿上最破烂、最脏的衣服,把自己扮成乞丐的样子,然后到你的每一个朋友家里去向他借一笔钱。”

儿子听从了父亲的建议。他去找第一个朋友,结果吃了“闭门羹”。于是他又见了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最后一个朋友,可是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将他拒之门外。他回来把这些告诉了父亲。

哲学家对儿子说:“很多朋友都是如此,当你成功的时候,他们会陪在你身边,但当你陷入坎坷时,他们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现在可以去找我刚才对你说过的我那个朋友,听听他会怎么回答你。”

儿子依旧穿着破衣烂衫去了,但是父亲的那个朋友却给出了与他那100个朋友截然相反的回答。这时,儿子才真正看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哲学家告诫儿子道:“不要轻易把别人当朋友,除非你能证明他的确是你的朋友”。

犹太人非常重视对孩子交友这方面的教育。他们一方面告诉孩子不要轻信他人,朋友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告诉孩子如何选择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长大后能够更好地生存。

人的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朋友”,但人一定要在其中选择出真正的朋友,并且尽早地剔除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这样自己才会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当然,如果你找到了那个真正的朋友,请一定要珍惜他。因为在犹太人看来,真正的朋友会比世上所有的财富都珍贵。

有两个亲密的朋友,由于战争受阻,被分隔在两个敌对的国家。后来,其中一个去看望另一个,结果被当作间谍囚禁起来,判了死刑。行刑前,他乞求国王发一次善心。

他说:“您让我回到自己的国家用一个月时间料理好后事,月底我就回来接受死刑。”

“我怎么能相信你还会回来?”国王说,“你给我什么保证呢?”

“如果我不回来,我朋友可以替我死。”

国王把这个人的朋友找来,他的朋友对这个条件表示同意。

到了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太阳已经落下去了,那人还没有回来。国王下令把他的朋友处死。就在刀即将落下的时候,那个人飞快地赶回来了,把刀搁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他说:因为下雨路断了,他绕路而回。

国王被深深地感动了,下令把刀拿开,免了他的死刑。

忠诚的朋友是可靠的“避难所”。有句名言说得更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朋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救你于“水火”。“患难见真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选择的朋友的好坏往往会影响他一辈子的发展和生活。如果交的朋友品格不好,久而久之,也会受到他的影响,从而渐渐地使交往性质发生某种变化。但如果是和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交往,久受熏陶,自己的身心也会越发地健康,并使得这种友谊焕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朝夕相处,甚至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定会在思想、言论、行动等各方面相互影响,这种耳濡目染的力量是绝不能低估的。因此,结交朋友要慎重,结交朋友要有所选择。

有“人缘”就有“财源”

“人际关系网”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具有极大的影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拥有多大的影响力,与合适的人建立稳固的关系往往比直接给予金钱来得更重要。

犹太商人早就发现,那些令人羡慕的成功者,除了他们本身拥有优越的条件外,还有就是这些人身边有一群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些朋友为成功者出谋划策,对成功者提出高的要求,而成功者也没有丝毫松懈和半点放弃。因此,要想成功,需要有这样一群要好的朋友,需要有这样一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在人际交往中,多一分好“人缘”,就少一分烦恼。好的“人缘”就是一张广大而伸缩自如的“关系网”,有助于人活得轻松自在,并轻松地赚取财富。

对犹太人来说,广结“人缘”就是多开致富的“门路”,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开拓空间。

犹太人维克多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家小食品店,这是一家老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出名了。维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

一天晚上,维克多在店里收拾,第二天他将和妻子一起去度假。他准备早早地关上店门。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年轻人。

维克多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年轻人略带腼腆地问道:“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口音。

“是的。”

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过东西,就是这顶帽子。”

维克多看见小伙子的头上果然戴着一顶十分破旧的帽子,那个被污渍弄得模模糊糊的“V”字形符号正是他店里的标记。

“我现在没有钱回家了,也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餐了。我想……”年轻人继续说道。

维克多知道眼前站着的人只不过是多年前一个顾客的儿子,但是他觉得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维克多把小伙子请进了店内,请他饱餐了一顿,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回国。

不久,维克多便将此事淡忘了。过了十几年,维克多的食品店生意越来越兴旺,在美国其他地方开了许多家分店。维克多决定向海外扩展。可是由于他在海外没有根基,想要从头发展也是很困难的。为此,维克多一直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维克多突然收到从墨西哥寄来的陌生人的信,正是多年前他曾帮过的那个年轻人。

此时,那个年轻人已经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信中邀请维克多来墨西哥发展,与他共创事业。这对维克多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有了那位年轻人的帮助,维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开了他的连锁店,而且发展得异常迅速。

故事中的维克多正是因为结了好“人缘”,才带动了自己事业的发展。

美国亿万富翁哈默在事业刚开始起步时就巧妙地“借”用了“关系”。

哈默凭借与列宁非比寻常的关系去苏联考察之际,发现了无限商机。这对他此后的财富剧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时的苏联正处于遍地饥荒的状态,而另一方面苏联拥有大量的因为没有出口途径而积压成堆的皮毛、宝石、白金、木材和矿石等。反观美国那时却是另一种相反的情景,粮食多得许多人把它往海里倒。聪明的哈默认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赚钱机会。

哈默把自己的想法向苏联官方表述了以后,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去面谈,得到了列宁的称赞与大力支持。

于是哈默从美国买进大批的粮食运到苏联,卖给当地人民。这不仅大受当地人民欢迎,而且也为自己的口袋赚进了大笔的钱财。

由于有列宁的支持,哈默放开了手脚,准备大干一场。随后哈默说服福特公司到苏联去发展,并且让自己成为福特的代理商。这一做法不仅为福特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哈默个人也获得了不少的利益。由于福特公司开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好开端,之后,哈默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商家请求其成为他们的代理商。

在苏联,在哈默代理的商品被当地人民一抢而空的同时,哈默经营的皮毛、宝石收购站的顾客也蜂拥而至,每天都门庭若市。仅仅两年时间,哈默的盈利翻了几番,达到十多万,甚至几十万美元。

基于哈默与列宁的关系,哈默在该国的发展可谓是一路顺风顺水。官方不仅不加阻碍,而且都很配合,有关方面都尽力给予帮助,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后来,哈默又再次同苏联签订了一笔200亿美元的合同。哈默的“借术”可谓技高一筹。

犹太人能够赢得良好的“关系网”的一个奥秘就是,他们经常问的不是“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而是“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日本保险推销员、犹太人吉田是如何赢得好“人缘”并取得事业成功的。

吉田是日本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一天,吉田正要去车站搭车,可走到月台,电车正好开走,而下一班车还得再等20分钟。吉田突然看到月台对面有一块医院招牌,于是吉田大步来到这家医院,才到门口,便凑巧撞上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吉田劈头直说:“我是保险公司的吉田,请你投保!”

遇上这么一位冒失的推销员,那位医生一时间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这位医生对吉田的“单刀直入”说:“这么简单就要人投保呀?有意思,进来聊聊吧。”

进了医院,吉田将平时学到的保险知识全盘托出,最后还加了一句:“我正要从上贺茂开始,一直拜访到伏见。”(注:上贺茂位于京都北侧,伏见位于京都南侧)医生笑了:“哇,你的覆盖面那么广,我再不快卷铺盖逃命,我的老命也不保了,哈哈哈哈……”

虽然医生开玩笑说要逃命,但其实他早已买了好几份保险,当他知道吉田还是保险推销的新手时,看着吉田态度认真的份上,医生说出了心里话:“说实话,我已经投保了五六份,每次都被保险推销员说得天花乱坠,可事后还是一头雾水,这里有我两份保单,就当是学习,给你拿回去,评估评估好了。”

拿了保单,吉田充当医生的家人,分别拜访了医生投保的公司,确认保单的内容,然后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解说笔记,又用笔画下重点,好让医生容易了解。

当医生把解说笔记交给他的会计师看时,会计师极力称赞这份评估报告,还当面建议医生要买保险最好向吉田买。结果,医生正式要求吉田为他重新组合设计他现有的那六张保单。

于是吉田根据医生的需求,将原本注重身后保障的死亡保险转换为适合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险与年寿保险。对吉田来说,这位医生客户不但为吉田带来一份高达8000万日元的定期给付养老保险契约的业绩,同时也给了吉田一次难得的了解、比较各家保险公司保险商品的机会。

后来,这位医生又将吉田介绍给几位要好的医生朋友。这几位医生也都请求吉田为他们整理已拥有的保单。而吉田也不厌其烦地为他们制作解说笔记,详细记录何时解约会得到多少解约金、不准时缴费的后果、残疾后的税赋问题等。就这样,吉田获得了很多医师的认可,并成为他们的固定的保险经纪人。

随后,吉田不断运用由一个朋友到一批朋友的方法扩大自己保险的市场,同时努力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吉田和客户关系极为良好,有些客户以“回馈一张保单”的方式向吉田表达谢意,并且为他介绍几位新客户,使他的业绩一直保持着公司里最高纪录。就这样,不久,吉田成了年轻的百万富翁。

“人缘”即“财源”,建立一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也就是为自己建立了一张“财富之网”。

善于寻求他人的帮助

犹太商人很早就意识到,成功不能只靠自己努力,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帮助自己的人越多,自己离成功越近。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达到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犹太人之间的合作,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千人的相互帮助,他们之间的帮助也许不是金钱,也许没有更加直接的表现方式,可是却在无形之中会帮助人拥有了信誉,或者在商业活动中清除了障碍。很多人对犹太人的这种集体精神充满了敬意,犹太人也因此创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奇迹。

犹太商人中最会寻求帮助,并利用这种帮助成功创业的当属赫赫有名的“世界船王”丹尼尔·洛维格。洛维格拥有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油轮6艘,他的船队大小船只加起来约有500万吨位。另外,他还兼营旅馆、饭店业、房地产投资业,并且开发自然资源业等。

洛维格成功的商业经历颇有意味。在初涉商道时,他只有一艘仅仅能航行的老油轮,手头资金严重不足,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洛维格善于寻求帮助,与多人合作,最终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洛维格靠着巧妙的抵押贷款运作,从一条破旧油轮起家发展成世界船队。

刚开始,洛维格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奔波于各大银行,说服银行家们贷给他一笔款子,并且使他们相信他有偿还本金及利息的能力。面对几乎一无所有的他,很多银行家们做出的选择很简单——拒绝。个别银行家那里,没有直接拒绝也没有下文。

此路不通,能否寻找到其他的帮助呢?后来,洛维格想出一计。他有一只仅仅能航行的老油轮,他视之为珍宝,请人修理好之后还精心地“打扮”了一番。然后他将这艘油轮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再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去找纽约大通银行,告诉大通银行的经理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租金可每月由石油公司直接转给银行来抵付贷款的本金与利息。聪明的洛维格已经计算清楚,石油公司的租金刚好可以抵偿他在银行贷款的本息。

这一次,银行方面做出的决定不同了,大通银行的经理答应了洛维格的要求。尽管洛维格本身依然没有资产信用,但是大通银行的经理更看中那家石油公司足够的信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他们认为,除非发生天灾人祸,除非那条油轮不能行驶,除非那家石油公司破产倒闭,否则这笔租金会一分不差地入账。

洛维格就这样在借用了大石油公司的信誉的帮助下,开始开创自己的事业。银行的第一笔贷款给了洛维格扩大自己生意规模的资本,他立即买下了一艘货轮,然后动手把货轮加以改装,很快一条装载量较大、航运能力极强的油轮便出现了。他采取以往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给石油公司,获取租金,然后又以租金为抵押,重新向银行贷款,然后又去买船……如此循环往复,像滚雪球似的,他拥有的船越来越多,租出去的船也越来越多。等到贷款还清了,整艘油轮便归在了他的名下。随着一笔笔贷款的逐步还清,那些包租出去的船全部归他所有。

洛维格拥有的船只越来越多,租金也滚滚而来,洛维格在不断积聚资本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意规模。原来与他合作的只有大通银行,到后来许多别家银行也开始主动支持他,不断地贷给他巨额款项。

可见,在寻求帮助的时候,不是一定要对方提供多少金钱,很多时候对方的信誉、提供的机会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走上成功的道路。

犹太商人这种借力式的求助同样在洛克菲勒身上发生过。这位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的企业王朝的创建人、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也是一个善于寻求帮助的高手。

洛克菲勒在事业开始之初,财力、物力、人力都十分有限,他梦想着垄断炼油和销售,可他根本不是亚利加尼德集团等其他石油公司的对手。聪明的佛拉格勒——洛克菲勒的同伴向洛克菲勒提议:“原料产地的石油公司在需要的时候才用铁路,不需要的时候就置之不理,变化不定,因此铁路上经常无生意可做。一旦我们与铁路公司订下合约,每天固定运输多少油,他们一定会给我们打折扣。这打折扣的秘密只有我们和铁路公司知道,这样的话,别的公司便无法在这场运价竞争中获取利润,我们便会控制整个石油产业。”

于是,洛克菲勒将铁路霸主之一凡德毕特纳入合作对象。双方最后达成了这样的协议:洛克菲勒以每天订60辆车合同的条件换取每桶让7分的利润。运费足够低廉,销售价便得以下调,从而促进了销路的迅速拓宽和发展。这为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团经营企业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

洛克菲勒无疑是明智的。在不是行业“老大”时,他若和亚利加尼德集团正面竞争,必然失败。但他避开了这场残酷的商场厮杀,巧妙地借助第三者铁路霸主的力量,利用运价的低廉迅速在运输上占据上风,然后一步步“挤垮”同行,实现了“小鱼吃大鱼”、垄断石油经济的愿望。

犹太商人就是这样,在残酷竞争中不断找到合作的伙伴,并从他们那里寻求到帮助,进而让自己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团结互助是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犹太民族是极为团结的民族。犹太民族的实力和富有,是和民族团结、齐心协力分不开的。正是犹太人团结互助的精神使得犹太民族在历经磨难后,仍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犹太人极为团结互助。正是这种团结互助,犹太人才在历经生存的“恶风险浪”后幸存并得以发展。

犹太人从心灵的深处出发去帮助自己的同胞,他们给予他人帮助时,很注重和允许穷困的人在接受帮助时保持尊严。

古代犹太人在神庙中有一个保密大厅,犹太人把他们的礼物秘密地放在那里,穷人们来到这里后会秘密地得到帮助,这样给予者不知道给的是谁,接受者也不知道是谁给的。

近代以来,犹太人还形成了一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社团,在这个社团里,富人会帮助穷人度过他们最艰难的日子,从而使当地的犹太人都能够生活下去。

《塔木德》中说:“一个人的才智和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世世代代的犹太人都非常重视团结的力量。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同胞之间的互帮互助是犹太民族在诸多领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犹太人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认为个人只有作为相互依靠的集体中的一分子才能存在,他们的这种集体观念是“强有力的”。《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力量只能搬动一块石头,两个人的力量能拔起一棵树,而100个人的力量能征服一片森林。”团结起来的犹太人是一个打不垮的民族。

犹太商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十分重视民族内部的团结。他们建立起了一个诚信度很高的民族内部的商业网,这个商业网成为他们在商业竞争中获胜的一个“法宝”。

犹太大亨的生意伙伴一般都在犹太人中选择。迈耶、凯瑟琳·格雷厄姆、威廉·佩利、萨尔诺夫曾经是最好的朋友和生意对手,彼此在竞争和友谊中发财致富。美国好莱坞巨头派拉蒙、梅耶、高德温等五大电影公司,也都是犹太人的公司,这些犹太巨头之间的分分合合,影响着整个好莱坞的发展。

在犹太人的关系网中,如果某一个朋友在某一个领域里,非常活跃,大家就会积极提供援助。爱因斯坦、弗兰克、玻尔、赫兹曾是最好的朋友和论敌,他们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科技进步。此外,爱因斯坦、西拉德、奥本海默、特勒也是很要好的朋友,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犹太人善于学习,许多博学的犹太人彼此熟识,成为商业上或是学术上的知己和竞争对手,从而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犹太人认为,沙子之所以被风吹得到处都是,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而犹太人之所以历经千年磨难成为“世界第一商人”,就是因为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做堂堂正正的“精明人”

犹太人认为“精明”要堂堂正正。“精明”没有什么错,既不触犯法律,也不有违道德。

犹太人不但极为欣赏、器重、推崇“精明”,而且是堂堂正正地欣赏、器重、推崇“精明”。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精明”似乎也是一种自在之物,可以“为精明而精明”的形式存在。

犹太人的“精明”,世人皆知。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加利是位犹太人,曾为一个贫穷的犹太教区写信给伦贝格市一位有钱的煤商,请煤商出于慈善的目的赠送几车皮煤来。

煤商回信说:“我不会给你们白送东西。不过我可以半价卖给你50车皮煤。”

教区表示同意先要25车皮煤。交货3个月后,他们既没付钱也不再买了。

不久,煤商寄出一封措辞强硬的催款书。没几天,他收到了加利的回信:“您的催款书我们无法理解。您答应卖给我们50车皮煤,减掉一半,25车皮煤正好等于您减去的价钱。这25车皮煤我们要了,那25车皮煤我们不要了。”

煤商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他在高呼“上当”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加利的“精明”。

在这个故事中,加利既没耍无赖,又没搞骗术,而是仅仅利用协议的不确定性,坐在家里等人“送”来了25车皮煤。

这就是犹太人的“精明”之处。

世界各民族中不乏“精明”之人,尤其是商人,而相比较而言,犹太人在“精明”上似乎更为突出,他们不仅极力欣赏和推崇“精明”,而且总能在商务活动中把“精明”发挥到极致。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精明”好比一种自在之物,时时刻刻都能收到实效。

有一个叫菲勒的犹太人,活了77岁,弥留之际,他让秘书在报纸上登了一条消息,消息上说他将要去天堂,愿意给失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条件是每人收费100美元。

这样一条看似荒唐的消息,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结果菲勒赚了十几万美元。

菲勒的遗嘱也很特别。他嘱咐秘书再登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非常有礼貌的绅士,愿意找一位有教养的女士共居一个墓穴。结果,真有一位贵妇人愿意出10万美元和他合葬。

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犹太人“精明”,却不知道为什么犹太人“精明”。其实“精明”说穿了,不过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而已。一个事情总是有其两面性,我们经常看到的往往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而犹太人则习惯于从别人经常忽略的方面看问题,不拘束在众人惯性思维的旧套路里面,于是就有了他们出其不意的想法,也就成为我们所说的“精明”的人了。

有一则体现犹太人“精明”的笑话:

美国和苏联成功地研制出了载人火箭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定了运行载人火箭飞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准备就绪,就差飞行员的挑选了。工作人员先问德国应征者,参加太空飞行的报酬是多少。

“给我3000美元。”那位德国人说,“1000美元自己用,1000美元给我妻子用,还有1000美元留作购房基金用。”

工作人员又问法国应征者,法国人回答说:“我需要4000美元。1000美元归自己,1000美元给老婆孩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的贷款,另外1000美元留给我的情人。”

最后,工作人员征求以色列应征者的意见,以色列的应征者说:“我要5000美元才肯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剩下的3000美元用来雇那个德国人开飞船。”

这并不是其他民族对犹太人的精明做出的一种刻薄讽刺,而是犹太人自己发明的笑话。犹太人的“精明”从这则笑话中可见一斑。他们只需摆弄数字就能与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人享受同样的待遇,这正是犹太商人经营风格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这则笑话中,犹太人并没有“剥削”德国人,德国人仍然可以得到3000美元。因此,犹太人的“精明”没有超出“不合法”的界限。而且从这则笑话本身来看,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出犹太人对自己的“过分精明”有丝毫羞愧,反而有一种得意,一种因为自己想出了这么巧妙“精明”的办法而“洋洋得意”的心情。事实上,很多犹太人正是凭借“精明”使自己的生意红红火火、财源滚滚的。

众所周知,希尔顿创建了辉煌的酒店帝国,被人们誉为商业天才,实际上,他以特有的“精明”把握了一次又一次生财的机会,也印证了当初他曾许下的诺言:“我要使每一寸土都长出黄金来!”

在美国经济出现萧条的时候,酒店经营也异常惨淡,但“精明”的希尔顿预感到一旦经济复苏,酒店也将出现空前的繁荣,于是,他以高价买下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大酒店的控制权,而且以极快的速度接手了这家纽约著名的酒店。经济复苏后,一切都如希尔顿预料的那样,酒店开始进入正常的营运状态。不到两个月时间,酒店的营业额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在所有的经理们都认为一切生财手段都已经充分利用,觉得无计可施时,希尔顿依然像园丁一样,默默地查找可能被疏忽闲置的土地,搜寻散落在荒野中的“黄金”。

有一段时间,员工们发现希尔顿的脚步时常在酒店前台有所停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大厅中央巨大的通天圆柱。当他一次次在这些圆柱周围徘徊时,员工们都意识到,又有什么旁人想不到的高招闪现在他那“精明”的头脑中了!

希尔顿独自推敲过这些柱子,他发现,这四个空心圆柱在建筑结构上没有任何支撑天花板的力学价值,仅仅是它们的“霸气和伟岸”给大厅增添了豪华典雅的气派。在他看来,一切没有实用价值的装饰,无异于是对空间的一种浪费。希尔顿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资源浪费,他要让所有的资源都为他创造出价值。

很快,希尔顿叫人把它们改造成四个透明玻璃柱,并在其中设置了漂亮的系列玻璃展箱,滚动的灯光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玻璃器皿,使这四根通天圆柱成为大厅中最闪亮的焦点。从此,这四根圆柱就不仅仅是装饰品了,在广告竞争激烈的时代,它们从上到下充满了商业意义。没过几天,纽约那些“精明”的珠宝商和香水制造厂家便把它们全部包租下来,纷纷把自己琳琅满目的产品摆了进去。希尔顿坐享其成,每年由此净收20万美元的租金。

犹太人的“精明”,就是用很巧妙的办法解决别人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这种“精明”是大家所能接受的,实际上,任何人也很欢迎这样的“精明”。犹太人的“精明观”,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我要赚钱”,并让别人清清楚楚地看着他们怎样赚钱。他们的“精明”是堂堂正正的。

赚了钱不忘做慈善

犹太商人很早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乐于做善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意经”。社会的发展,造就商业的繁荣。

《塔木德》上说:“与众人为善,声名永存。”纵观众多犹太巨商的成功历程,我们会注意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举措,即在发财致富的过程中,都不忘慷慨解囊做各种善事和公益事业。

犹太商人把“慈善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切慈善活动中都慷慨解囊,这是他们成功与致富的秘诀之一。

犹太人对慈善事业孜孜不倦的奉献与他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犹太人认为,提供帮助是“富人的责任”,获得帮助是“穷人的权利”。哪怕是家无三餐的穷苦犹太人,也大都保存着一个攒钱的小盒子,准备施舍给比他们更穷的人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一些庞大的犹太共同体,最大最多的机构就是从事慈善救济和募捐的机构,它们不但保证了共同体成员的需要,而且在其他共同体处于危难之中时,也保证了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与资助。

每当以色列处于战争时,海外犹太人的捐款便会潮水般涌来。除了现金和支票,人们还会送来房屋和汽车加油站的契据。妇女会献出自己的首饰,孩子会献出自己积攒的硬币,老人甚至会献出他的全部财产。有个老人捐出他毕生财富——30美元6角9分,还有一位犹太教神学院的教授给募捐组织送来一张2.3万美元的支票,他附在便条上的一段话,最具代表性地体现了“慈善乃公益”的巨大感召力:“我们愿以任何方式帮助你们,只要你们觉得可行,我会心甘情愿地奔赴以色列,换下别人去完成其他任务。”

通过这样一种传统,犹太民族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慈善就是公益。他们自觉地把捐赠作为协同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机制。

犹太人的慈善概念可以在一位死于20世纪30年代的犹太妇女的墓志铭上得到体现:

“她向学者赠送《圣经》,向被盗者赠送祈祷书”。

“她经常邀请穷人去她家一起用餐”。

“她亲自为赤身裸体的人穿衣,并为穷人准备了数百件衬衫”。

一位普通的犹太妇女尚且如此,犹太富人当然更不能等闲视之。

犹太商人如此乐于做善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意经”,做慈善不仅能够给人们以帮助,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给人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俄国犹太银行家金兹堡家族从1840年创立第一家银行起,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俄国开设了多家分行,并与西欧金融界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关系,发展成为俄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其家族成员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

金兹堡家族像其他犹太富豪一样,在发迹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他们在俄国沙皇的同意下,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犹太会堂;1863年,他们又出资建立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用他们在俄国南部的庄园收入建立犹太农村定居点。金兹堡家族第二代继续把慈善工作做下去,曾把其拥有的当时欧洲最大的图书馆捐赠给耶路撒冷犹太公共图书馆。

无独有偶,美国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是一家热衷于赞助事业的知名公司,这家公司是美国500家大公司之一,是生产“世界销量第一”的“万宝路”香烟和食品、饮料的跨国公司。公司总部设在纽约,生意遍及五大洲,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雇员多达11万人。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长期以来把赞助作为一种有效的推销手段,每年都制订赞助计划,出大量财力和人力支持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事业活动。他们所赞助的范围也很广,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

生产香烟和食品的公司每年花上千万美元的巨款去赞助与本公司经营的产品毫不相干的事情,目光短浅的人认为这是白费钱财的愚蠢之举,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哈米什·马克斯韦尔却认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除了像其他公司一样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和就业机会、向政府纳税、为股东增加利润外,我们还懂得社会的其他需要。为此,我们准备履行和我们公司的地位相适应的义务,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他进一步解释说:“没有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商业的繁荣。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参与社会发展比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更为重要。作为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人,我们一直在探索创造性思想。我们想通过作为法人团体的努力使这种探索方式生动、活泼一些。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雇员们意识到他们是在一个有促进力的环境里工作,可以使他们以及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其他人都以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合作为荣。”

莫里斯公司通过把自己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和需要联系起来,通过赞助文化事业密切了公司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反过来又促进了公司的产品销售。事实证明做慈善确实起到了好作用。如“万宝路”香烟在泰国市场原来是没有销路的,自从它赞助了“大都会环球歌剧使者”在泰国和东南亚的巡回演出以后,逐渐就打开了该国及该地区的市场。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犹太商人给我们的启示是:赚了钱不要忘记做慈善,慈善既造福于人,又于己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