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跨期选择是人们对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点的结果做出选择的过程,涵盖了个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是消费还是储蓄(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是否削减碳排放(当前经济效益与未来环境之间的权衡),等等。虽然该类决策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决策,但是与更为传统的决策研究主题——风险决策相比,却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体现在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上,也体现在学者因其学术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顺序上。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贡献是对风险决策的研究。2017年,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贡献之一是跨期选择的研究和应用。
然而,最近这个主题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日趋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都与跨期选择有关,如温室效应、养老金亏空等,对于跨期选择的研究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另有原因或许在于跨期选择理论自身发展遇到的一些(异象)挑战激发了研究者的学术兴趣。
笔者在读博士期间(2010—2013年)接触该研究主题,最终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当初做此选择倒不是我有所远见(不是自己的跨期选择做得正确,也不可能预料到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将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因为原本研究的东西看不到未来。在与导师李纾先生讨论后,我改换了研究主题,开始从事跨期选择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既有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恼,也有似乎豁然开朗的喜悦,一做至今已有10年。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十年磨一剑;按照当代行为决策大师——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的说法,十年专业训练成就一个专家,我就权且认为自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把自己10年研究的理解“磨”成一本书。
本书是笔者从事跨期选择研究阶段性认识的总结。虽然愚钝,但凭该主题的研究也获得了一系列的基金资助(包括国家自科面上、教育部人文社科、浙江省自科基金等),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对此主题还是有所掌握和理解。出于学者本能,不吐不快;迫于外界压力,不能不写。虽然我已经尽力,但囿于才识,本书难免舛误,就像书中所言,“……各不相同的理论,或许这些理论都摸到了‘大象’的某个侧面”。这句话也适合对我自己观点的评判。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和妻子的支持,能使我安心写书。本书送给我亲爱的儿子——逗逗,谢谢他的陪伴,虽然他的陪伴使我在家里不能安心写书,有时不得不逃到办公室,却也是我写作的动力——这也可以视作是一个跨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