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舞蹈的发展
舞蹈,这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发展,流传至今。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精美,显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在人类创造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的历程中,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在人类尚未产生语言的时候,就会用动作和声音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由于动作的形象是具体可见的,更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比声音更富于感染力,因此舞蹈和人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有人把舞蹈称作母体的艺术,或把舞蹈说成是艺术之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人们审美兴趣和爱好的多样发展,使得舞蹈逐渐失去了它独自辉煌的地位。但远古的舞蹈,虽然在当时人们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艺术发展的阶段来看,它还处于舞蹈艺术刚刚产生的初级阶段,实用性的功利目的大大超过了精神的、审美的、愉悦的目的。舞蹈的发展非常缓慢,当时在艺术形式上只能是粗糙和简单的。而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特别是产生了脱离生产的专业舞蹈者以后,舞蹈得到了独立的成长和迅速的发展。舞蹈的种类除了生活舞蹈外,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舞蹈。近200年来,舞蹈艺术有了更高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世界著名舞蹈家和具有一定时代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世界芭蕾名作《天鹅湖》《仙女》,著名的现代舞蹈《马赛曲》《绿桌》等,还有我国古代、现代、当代一大批优秀的舞蹈和舞剧作品,这些都是最好的证明。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它再也不是只为皇宫贵族少数人享用的专利品,而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欣赏和享用。舞蹈语言是各国、各民族人民都能理解的人类共通性的国际语言,所以各国的舞蹈家及舞蹈作品,往往就成为促进和增强各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舞蹈发展到今天早已从原始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舞蹈艺术本身只有在各种艺术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中,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和取得更大的进步。此外,舞蹈的发展还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下面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来介绍西方和中国舞蹈的发展。
一、西方舞蹈的发展
1.西方芭蕾舞蹈发展
对于一种艺术而言,很难说出它的“生日”,因为某一种艺术的出现总是循序渐进地发展的。许多观众说芭蕾就是脚尖舞,“嗒嗒”的那种感觉,脚尖上的舞蹈。芭蕾是什么?在最早的时候,它是一种经过职业舞蹈家加工提炼的、贵族化的欧洲宫廷舞蹈,后来慢慢地进入了剧场。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18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19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在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王公贵族竞相把艺术作为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扩大政治影响的工具和手段,他们不惜斥巨资相互攀比、相互竞争,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芭蕾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在古朴民间舞的基础上,从一种游戏性质的舞蹈开始在意大利宫廷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确定风格、舞步与技巧的艺术形式。那时的芭蕾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由王公贵族在各种宫廷庆祝活动和宴会上亲自表演,因此也叫“席间芭蕾”。15世纪末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率军来到意大利时惊喜地发现了这种优美、豪华的“席间芭蕾”,于是法国人将芭蕾艺术连同意大利的艺术家一起“引进”到法国,1581年法国王后露易丝的妹妹的婚庆上演出的《皇后喜剧芭蕾》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芭蕾舞在17世纪成了法国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都酷爱芭蕾,并亲自参与演出,特别是“太阳国王”路易十四对芭蕾的喜爱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并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且形成了新的芭蕾形式——幕间芭蕾。1661年他下旨创办了芭蕾史上的第一所舞蹈学府——皇家舞蹈学院,开始对舞蹈训练进行规范化的研究、整理工作。17世纪后半叶,芭蕾艺术走出宫廷,登上了舞台,开始成为剧场艺术。于是,首批专业芭蕾舞演员也应运而生了。但那时的女主角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直到1681年在巴黎歌剧院上演吕利的《爱情的胜利》中,芭蕾舞女演员才首次登台亮相。扮演女主角的拉·方登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芭蕾演员。西方芭蕾舞的发展经历五大时期:早期芭蕾时期、浪漫芭蕾时期、古典芭蕾时期、现代芭蕾时期和当代芭蕾时期。早期芭蕾经历300年,1832年《仙女们》在巴黎问世,标志着芭蕾进入了浪漫时期,我们今天所说的真正的足尖舞是从1892年开始的。浪漫时期的代表作有《仙女们》《吉赛尔》《葛蓓莉亚》《海盗》等。
世纪中叶,芭蕾开始在俄罗斯繁荣,并在俄罗斯进入了古典芭蕾时期,其代表作有六部,其中有三部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其他还有《唐·吉诃德》《舞姬》《雷蒙达》。柴可夫斯基现代芭蕾时期,当时在古典芭蕾的芭蕾中有一批不安分的芭蕾精英们,以著名的芭蕾经纪人谢尔盖·佳吉列夫为首,他带领这些精英编导家、表演家,重返法国巴黎。他们成功地出演了现代芭蕾的处女作《仙女们》,这是第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纯粹的芭蕾或者说芭蕾舞。Ballet不再被翻译成芭蕾舞剧,而是芭蕾或芭蕾舞。20世纪70年代后我们称之为当代芭蕾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从芭蕾的500年历史中,吸取前人经验,融会贯通,成了一个最大的发展趋势。
芭蕾发展至今,要被举世公认为芭蕾流派有三个标准: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特色的训练体系;其次,要有一批驰名世界、有世界影响力的舞蹈表演家、编导家;最后,要有一批世界著名的芭蕾剧目,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可构成所谓的芭蕾流派。近年来,古巴的芭蕾舞在世界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人们尤其是西方的权威当成一个流派来认同。
世界知名的代表早期、浪漫、古典、新古典四种风格的舞团有六个: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基洛夫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美国的纽约市芭蕾舞团和美国芭蕾舞剧院,最后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以跳现代风格为主的芭蕾舞团很多,其中真正称得上世界级的有两个:瑞士的贝雅洛桑芭蕾舞团和德国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在当代芭蕾时期中有四个芭蕾舞团:荷兰舞蹈剧院、德国的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和汉堡芭蕾舞团、西班牙国家舞蹈团。
2.西方现代舞的发展
世纪末期,欧洲古典芭蕾单纯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内容与题材仍旧停留在神话传说、王子与公主的范围内,如《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成为舞蹈反映社会生活的巨大障碍。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喧嚣中,艺术家们热衷于回归自然、田园和古代文化,去寻找一种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强大的物质文明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知识阶层陷入前所未有的苦闷与彷徨,人们力图通过艺术来寻求精神上的解放。现代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降临于世的。在一大批舞蹈艺术家的努力下,很快形成了一股舞蹈改革的浪潮,在德国、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伊莎多拉·邓肯的出现,掀起了20世纪一场波澜壮阔的人体文化的复兴。这个窈窕淑女自信地光着脚丫、穿着透明绸衣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她认为古典芭蕾的练习会造成人体的畸形发展。她向往原始的纯朴和自然的纯真,主张“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真诚地、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她被称为“现代舞之母”。
伊莎多拉·邓肯则是以集音乐、动作或无伴奏的形式来建构她自己无比生动的个性,体现其与人迥异的艺术主张。她不仅创造了以即兴动作、表演抒发真情实感的自由舞蹈,而且公开批评古典芭蕾舞,表明自成一派的舞蹈观念。
在现代舞艺术发展初期,舞蹈家在艺术创作中把感情表露作为艺术创作的本领;在艺术思想上,主张真实地反映世界,不仅反映人性的善,又揭露人性的恶等;在探索上,注重个人风格,并创作出个性化、系统性的动作体系和技术流派。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舞领域中已经出现了玛莎·格雷姆、默斯·坎宁汉、保罗·泰勒、霍塞·林蒙、汉姬·霍尔姆古典现代舞的五大训练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以及人的心态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现代舞艺术也一样,在整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艺术家们感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但同时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了矛盾与迷茫。在这样一个新时期,既有追随格雷姆、韩芙莉等大师脚步而亦步亦趋的接班人,也有更加坚决、彻底地与传统舞蹈观念决裂、进行各种大胆试验的现代主义舞蹈的“先锋派”或称“前卫派”。“先锋派”要开创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艺术道路,其舞蹈首创人是坎宁汉。坎宁汉在艺术方法上追求的是“偶得动作”。在他看来,任何动作都不应该事前安排,而是偶然物色到的。他还认为舞蹈者只要在舞蹈,那便是一切,把舞蹈精简到只剩下“动作”这一基本要素。他们的作品没有内容、没有意义,只有动作本身。在这些新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加以演变发展的现代主义舞蹈,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60年代盛行,经由70年代一直发展到今天,已到了过犹不及的境地。德国的皮娜鲍什带着她的“舞蹈剧场”惊动了舞蹈界,形成一个世界后现代舞旋涡的中心。现代主义舞蹈由先驱者、创建者、叛逆者、继承者至改革者,从不循规蹈矩地一次又一次地被拓宽,形成了派中有派,五彩斑斓,保持自身活力的奇异群体。
现代舞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日本的舞蹈,朝鲜和中国的“新舞蹈”,以色列、大洋洲、非洲等都有独具特色的现代舞。但有一点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和国家(地区)的现代舞的存活、发展、壮大最终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时代、文化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达方式。当然,现代舞进入中国后,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舞蹈的发展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舞蹈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因其呈现方式的“转瞬即逝”和记录工具的局限性,在浩瀚的古籍中竟没有一部独立的舞蹈史。依据历代文献有关舞蹈的记述,考据论证、研究分析,可大体梳理出其发展的脉络。
1.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
原始舞蹈,功能变异——从娱神走向娱人。在社会演进中,舞蹈一方面向着自娱性、民俗性逐渐转化,在民众中自然传衍;另一方面则向着表演艺术升华,追求更高的审美效应。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祭祀乐舞、宫廷乐舞均以“娱君”为主要目的。
制礼作乐,寓教于乐——先秦舞蹈功能的转化。古代所谓的“乐”是一种综合形式,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周代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转化期,周王为巩固其统治而制礼作乐,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宫廷乐舞机构,西周初年制定的雅乐体系,可谓我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其中最著名的有“六大舞”(亦称“六代舞”):《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小舞”:《坺舞》《羽舞》《皇舞》《旌舞》《干舞》《人舞》。两者都较多继承了古祭祀乐舞的套路,变祭天地诸神为祭先帝,形式也由浪漫色彩的民间歌舞演变为端庄典雅的宫廷乐舞。《左传》则记述了吴国公子季札对《大武》的赞扬:“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在没有传播、记录工具的古代,《大韶》《大武》能流传百年乃至千年之久,足见其影响之久远。
四方交融,雍容博大——汉唐盛世的舞蹈高峰。韩魏、隋唐出现宫廷乐舞发展的两个高峰,固然与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紧密相关,但民间舞蹈的发展为其注入的新鲜血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的西汉,宫廷乐舞与各地区的民间歌舞蓬勃发展。所设官署乐府机构除正乐之外另设散乐末部,负责采集散见于民间的歌舞(称俗乐),并从全国选拔技艺超群的艺人进宫表演,承担着继承、保存、提高传统舞蹈的任务。《汉乐府》可谓继《诗经》《楚辞》之后,集诗、乐、舞之大成,是汉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体现。傅毅所作《舞赋》以“若俯若仰,若来若往……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对狂放、豪迈、气势恢宏的汉代舞风,作了传神的描绘。唐代舞蹈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其纵向:集中体现了历代乐舞之最高水平并有所创新,其舞风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横向:与日本、真腊(柬埔寨)、天竺(印度)、波斯(中东伊朗等国)、拂林(罗马)等国和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频繁交流。王室设规模宏大的专业舞队,凭借宫廷优越条件汇集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并予以提高、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舞目和技艺高超的专业舞人。此高峰的出现,体现了文化大交融促进大发展的规律。其交融是多层次的:中与西,中原与边疆,民间与宫廷,宗教与世俗以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互相影响与交融;大发展则体现了强大的主体性和高超的技艺性,发扬了中华舞蹈文化之精华,对其他国家亦有所影响。有关唐代舞蹈的图文记载、壁画、雕塑、出土文物等比较丰富,全唐诗中描述乐舞的达200余首,其中可查证的舞目百余个,可见辉煌唐舞之一斑。
流向民间,异峰突起——宋以后舞风变异。与唐代相比,宋代宫廷乐舞的规模和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但民间歌舞却异军突起,非常活跃。颇有代表性的《对舞》,继承了唐代表演性舞蹈的基因,流传到民间与宗教、祭祀、农闲娱乐相结合,成为民俗、民风的组成部分而不断传衍。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城镇出现了“勾栏”“瓦子”,为民间艺术剧场化、民间艺人职业化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民间舞蹈向表演艺术的演进。元代杂剧的崛起,使舞蹈有些相形见绌,但仍有《十六天魔舞》等颇负盛名。明代的宫廷礼乐、宴舞主要行仪仗、排场之功能。清代的宫廷乐舞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他们的《对舞》既留有祖先狩猎的遗迹,又以弯弓骑射的雄姿颂扬清王朝之强盛和历史功德。自宋代以后,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呈衰落趋势——融入综合了唱、念、作、舞(武)的戏曲艺术,成为其重要的构成因素。“戏曲舞蹈”继承了乐舞的优秀传统,融汇了民间舞蹈、杂技、武术之精华,经过历代杰出艺人的雕琢创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程式和独特的训练表演体系,是中国舞蹈十分珍贵的遗产。
2.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的发展
中国的近现代舞蹈是在动乱和革命中发展的。20世纪初,在新旧世纪更替的过程中,传承着中国舞蹈这份财富和荣耀,中国舞蹈又从明清戏曲舞蹈的综合性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手法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精神情感,再次创造出与时代需要和民族发展相适应的舞蹈形式,将中国舞蹈推向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初,欧美的舞蹈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西方的芭蕾、现代舞、民间舞及交谊舞都陆续登上中国的舞台,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近代舞蹈史上,最早学习欧美舞蹈的是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裕容龄。她作为邓肯的私塾弟子和在芭蕾音乐舞蹈学院深造的舞蹈家,对中国近现代舞蹈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近现代舞蹈的发展可以说,是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他们的努力和热爱,就没有中国舞蹈大发展的今天。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在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科学、民主精神的舞蹈作品。此后,有“中国现代乐舞美育的先驱者”称号的黎锦晖开创了儿童歌舞为中国大地带来了美的生机,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舞蹈人才。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一腔热血与一颗丹心书写舞蹈人生”的吴晓邦(1906—1995)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火人,他高举“为人生而舞蹈”的大旗,用舞蹈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他早年留学日本,看了揭露社会罪恶的现代舞《群鬼》而改变志向——献身舞蹈,与鲁迅的“弃医从文”一样,倾其一生身体力行。在抗日烽火中创作表演《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以及怒问苍天的呐喊《饥火》,皆为经典之作。他在延安接受了革命洗礼,新中国成立后领军舞坛,并为舞蹈学高端教育奠基。
20世纪30年代末,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戴爱莲出生于特立尼达,在英国接受系统的舞蹈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先后在中国香港、重庆义演——投身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她是第一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被国际舞坛称为“中国舞蹈第一夫人”,以其特殊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芭蕾跨越式发展和中西舞蹈文化交流。她说:“芭蕾是我的工作,中国民族舞蹈才是我的热爱!”她以极大的热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间采风——从20世纪40年代直至其80岁高龄,终身乐此不疲。她早年创作表演的《瑶人鼓舞》《哑子背疯》,抗日战争时期风靡大后方的《边疆舞》及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传世经典《荷花舞》《飞天》无一不是在深入继承民族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凸显东方审美特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舞蹈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艺术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时期,中国的舞蹈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硕果累累。舞蹈专业艺术团体纷纷建立。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完成了创建民族舞剧和移植芭蕾舞剧的基础工作。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舞蹈专门学校,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1957年,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演出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舞剧的崛起。1958年,被誉为欧洲芭蕾艺术顶峰的《天鹅湖》由北京舞蹈学校搬上了中国舞台,为中国舞蹈表演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9年,大型舞剧《小刀会》在上海首演成功,为舞蹈题材和语汇的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196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建立,并演出了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东方歌舞团和芭蕾舞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舞蹈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东西方优秀舞蹈艺术的成熟期的到来。
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舞蹈艺术得到了复苏。1979年,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冲出了古典舞蹈的规范,建立了一个新古典舞蹈的雏形,是中国第二次古典舞蹈复兴运动的先声。接下来的十几年,古典舞蹈呈现出磅礴之势,涌现出《奔月》《文成公主》《霸王别姬》《铜雀伎》《秦勇魂》《扇舞丹青》《千手观音》《踏歌》等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具有巨大的时空覆盖面。绚丽多姿地展示多文化探索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期的舞蹈事业中留下了酣畅浓重的一笔。《奔腾》《黄土黄》《雀之灵》《残春》《孔雀飞来》《扇骨》《云南印象》等新意盎然的舞蹈,都洋溢着改革开放时期的气息,成为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现代舞在中国经过了曲折坎坷的历程,得以重新崛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一方面得益于现代舞自身科学的训练和创作理论以及它独创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中国舞蹈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的迫切需要,来自中国舞蹈使用既属于世界又属于自己的语言与外部沟通的急切心情。1980年,第一批中国现代舞《希望》《再见吧,妈妈》一诞生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广东和北京两地现代舞实验班的成立,中国的现代舞拥有了更为坚强的后盾,一批散发着东方民族特殊魅力的中国现代舞,如《太极印象》《光》《也许是要飞翔》等,频频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如今的中国现代舞来势汹汹、潜力无限。中国舞蹈的发展正在加速前进,带着我们特有的民族风情,走在世界舞蹈的大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