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舞蹈的分类及表演形式
一、舞蹈的种类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就是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跳的舞蹈,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别人观赏而跳的舞蹈。
生活舞蹈,又称为公众舞蹈,一般指与人们各种生活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目的性比较明确,并体现着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等特征。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这六类。
(一)生活舞蹈
1.习俗舞蹈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举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这些舞蹈活动表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等,是各族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跳丧舞》是湖南、湖北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对舞形式。舞者人数不限,可自由组合。多在死者灵堂前起舞,先由歌师击鼓叫歌,舞者随鼓的节奏应歌接舞以致哀。
流传于湖南的《伴娘舞》是新娘出嫁前,女伴们陪伴新娘的惜别活动。一般在嫁期的前两天晚上开始进行,直至半夜结束。最后一晚要歌舞通宵,直到次日黎明后,女伴们跳完伴嫁舞,新娘上轿后,把新娘送到新郎家为止。伴嫁舞由“把盏舞”“走马”“走火”“换信香”“娘喊女回”“纺棉花”“划船”“挑水舞”“卖酒舞”“推磨”“一根子流星”“会歌舞”等12个舞蹈组成。
舞者边歌边舞,反映了妇女们的劳动生活和她们丰富的思想感情[1]。
在我国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聚居的朝鲜族,每到秋收之时,人们便在街头广场跳起《农乐舞》。《农乐舞》一般由“小鼓舞”“舞童舞”“象帽舞”等组成,尽情地抒发丰收后的喜悦、欢乐心情。湖南、贵州聚居的苗族的《四面鼓舞》也是在丰收时节跳的一种舞蹈。舞者四人分别站在四面鼓的四面,每人双手持鼓槌,同击共舞。主要动作有“起鼓”“梳头”“圆手”“背剑”“擦身”“翻身”“犁田”“耙田”“插秧”“扯草”“挑谷子”“收鼓”等。动作幅度较大,风格奔放,表现出苗族青年获得丰收后的欢快和喜悦的心情。
运用火红热闹的舞蹈驱疫、消灾、驱邪也是一种传统习俗。如北京、河北的《太平鼓》,东北的《单鼓舞》《跳大神》,湖南的《跳土地》,广东的《跳圣公》,广西的《老杨工》等都属于此类习俗舞蹈。
2.自娱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在舞蹈活动中目的最单纯的一种舞蹈,除了进行自娱自乐以外,别无其他目的。它只是用舞蹈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当然,有时这种舞蹈也不免会引起旁观者或同舞者的激情反应,这些客观反映,自然又会给舞者本人的情感以影响和刺激,进一步激发出舞者即兴舞蹈的灵感,使其舞蹈放射出独特的光彩,从而使舞者能感受到更大的舞蹈审美活动的愉悦和欢乐。如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秧歌”、傣族的《象角鼓舞》、藏族的《果谐》、彝族的《打跳》等,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街舞”等,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自娱性舞蹈。
3.社交舞蹈
社交舞蹈,是在人们文化生活中流传最广泛和最具有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一般多指在舞会舞蹈的创编技巧与训练研究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彝族的“火把”、苗族的“芦笙节”、黎族的“三月三”、布依族的“六月六”、尼族的“苦扎扎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节日中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男女进行互相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个民族的社交舞蹈。
4.体育舞蹈
由于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所以体育舞蹈历来就有健身的体育作用。近来人们更进一步把舞蹈和体育相结合,创造了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中舞蹈等。
从广义上来说,我国民族的武术中,象征、模拟各种动物和特定人物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及舞剑、舞刀等均属于体育舞蹈。
5.教育舞蹈
教育舞蹈,多指学校、幼儿园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所开设的舞蹈课程。过去在我国所谓的教育舞蹈,更多是指幼儿舞蹈和儿童舞蹈。进入21世纪后,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进。
其实,我国在古代就有舞蹈教育,如约在3000年以前的周代,就规定了对贵族子弟进行乐舞教育的学习内容以及课程的进程。《周礼·乐师》注:“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舞勺”一般认为指“小舞”,属文舞类,包括周代六个著名的祭祀舞蹈:《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舞象”属武舞类,“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可能是模仿破击象阵的作战动作的”[2]。《大夏》是《六代舞》之一,传说是表现和歌颂夏禹治水的丰功伟绩的,周代时用以祭祀山川的。
其他还有宗教舞蹈、祭祀舞蹈等。随着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不断加深理解,我国的舞蹈教育也必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展望未来,教育舞蹈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
(二)艺术舞蹈
艺术舞蹈,又称为剧场舞蹈,是指由专业舞蹈家和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产生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根据其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根据舞蹈的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划分,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和当代舞四类。
(2)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三类。
(3)根据舞蹈的表演形式特点来划分,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诗)、歌舞剧、舞剧等九类。
这里先主要介绍前两点,舞蹈的表演形式在后面还有详细介绍。
1.根据风格特点分类
(1)古典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特征的艺术舞蹈,也专指在各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蹈作品。世界各文明古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古典舞蹈,它们是历代舞蹈者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加工、创造后逐渐形成的。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较高超的技巧。
中国古典舞中,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唐代是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许多著名舞蹈人创作出了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如《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剑器舞》等。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使中国古典舞更具传统特色。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如《宝莲灯》《小刀会》等。总之,中国古典舞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协调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印度的古典舞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妮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传统舞系组成。其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动作节奏、韵律鲜明、造型性强,具有丰富内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哑语手势和细腻的面部表情。
欧洲的古典舞蹈,泛指芭蕾舞。芭蕾,系法语Ballet的音译。15世纪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芭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民间,17世纪进入法国宫廷后,逐渐形成在同一结构下,集歌唱、朗诵、舞蹈、戏剧、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宗教性综合表演艺术。17世纪70年代,芭蕾从宫廷移向剧场,产生了专业演员,舞蹈技术迅速发展。18世纪芭蕾传入俄国,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才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足尖舞蹈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并产生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学派,如意大利学派,并陆续派生出许多芭蕾学派,风行欧美。芭蕾艺术传入我国,约在20世纪20年代。但在50年代以后,我国的舞蹈工作者才有条件正规地、系统地向世界各国优秀的芭蕾艺术学习,成立了专业的芭蕾舞剧团体,把世界优秀的芭蕾舞剧目介绍给我国的观众,并以芭蕾艺术的形式创作了一批反映我国人民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舞剧作品。
(2)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存在着各种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因此民间舞蹈尤为丰富多彩。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载歌载舞,自由活泼。载歌载舞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个主要特点。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比纯舞蹈更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且通俗易懂,所以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巧用道具,技艺结合。我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辊、花灯、花伞等,这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也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我国的民间舞蹈非常重视舞蹈内容,大多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但它也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段而演绎的。如广东的《英歌》表现的是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表现的是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
情之所至,即兴发挥。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尤为突出。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往往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地普查、深入地学习、认真地整理、慎重地加工和创造性的改编,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舞蹈节目,如《红绸舞》《鄂尔多斯舞》《花鼓舞》《草笠舞》《孔雀舞》《摘葡萄》等,不仅为我国广大观众所欢迎,而且以其独特的风采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
(3)现代舞。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而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现代舞的创始人被公认为是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1877—927),她认为古典芭蕾的训练会造成人体的畸形发展。她主张“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真诚地、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而系统地为现代舞派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训练体系的是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Rudolf Von Laban,1877—1968),他创造了一种被称为自然法则的训练方法,把人体动作的构成归纳为“砍、压、冲、扭、滑动、闪烁、点打、飘浮”等八大要素,认为正确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能组成各种动作。他创造的“拉班舞谱”至今仍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舞谱之一。
玛莎·格雷厄姆(Martha Graham,1894—1991)是现代舞的杰出代表,她认为人类既然有美有丑,有爱有恨,有善有恶,舞蹈就不能只是赞颂美好和善良,也应当表现罪恶、悔恨和嫉妒,所以她特别强调运用舞蹈把掩盖人的行为的外衣剥开,“揭露一个内在的人”。她还创造了一套舞蹈技巧,人称“格雷厄姆技巧”。
我国舞蹈界的鼻祖吴晓邦、戴爱莲早期都接受过德国现代舞流派的教育,并将现代舞引入到中国。
(4)当代舞。亦称新创舞,是不同于上述三种舞蹈风格的新的舞蹈,是当代舞蹈家为了表现当代社会生活,塑造当代人物形象,为了表现舞蹈内容的需要,根据现实生活进行舞蹈创造,并有选择地吸收、融合和运用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从而形成的一种新风格的舞蹈。不同种类的舞蹈,都是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为了适应反映和表现不同内容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当代舞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也正是由于当代舞所要表现的当代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正在迅速地扩容和发展,所以当代舞的形式和风格也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
新中国建立后,当代舞的发展十分迅速,优秀的当代舞作品也不断涌现。从20世纪40年代末由著名舞蹈家吴晓邦编导的《进军舞》开始,此后我国一些舞蹈团体又陆续创作演出了《乘风破浪,解放海南》《轮机兵舞》《旗》《不朽的战士》《飞夺泸定桥》《行军路上》《战马嘶鸣》《割不断的琴弦》《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走、跑、跳》《天边的红云》《云上的日子》《士兵的旋律》《哈达献给解放军》等,均是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当代舞作品,优秀的当代舞作品还有《秋天的记忆》《传说》《唉,无奈》《阮玲玉》《漠海孤雁》《漫漫草地》《毕业歌》《那一片芦荡》《阳光下的我们》《军中蛟龙》等。
2.根据形象特点分类
(1)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其主要艺术特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优秀的抒情舞往往是既带有舞蹈者的个性特征,又概括了时代和人民群众普遍的情感特色,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因而能唤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如男子群舞《海燕》通过迎着暴风雨,展翅翱翔的海燕的舞蹈形象,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在风浪中搏击前进的勇气和决心。又如《红绸舞》通过舞蹈者手中的红绸不断飞舞流动的各种线条所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抒发了获得自由的中国人民的兴奋喜悦的心情和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我国的舞蹈家还常采用民族传统艺术中“托物取喻”和“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模拟,以拟人化的舞蹈形象,从而表现和抒发舞蹈者的情怀。如《荷花舞》则借葵花向阳的特性,表现人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其主要艺术特征是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构成一定的情节事件来塑造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内容。
在我国叙事性舞蹈中有许多取材于寓言、童话和传统故事,常采用夸张、比喻、拟人化的手法,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舞蹈形象表现某种生活哲理。如《东郭先生》和《农夫与蛇》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恶人的软语祈求,丧失警惕,最后反遭其害。《鹬蚌相争》则劝喻人们不要因为内容纠纷争斗不休,而让他人坐收渔利。
叙事性舞蹈,由于结构精巧、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与我国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习惯相适应,是我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样式。
(3)戏剧性舞蹈。我们统称为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手段表现一定喜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舞蹈是擅长于抒发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它在叙述事物的具体概念方面有比较大的局限,而舞剧所要表现的一定的戏剧内容,则要求舞蹈具有一定的叙事能力。如何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使其达到对立的统一,是舞剧为主要艺术手段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是舞剧创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选材上要适当考虑舞蹈表现力的局限,避免过于曲折复杂的情节和烦琐的内容;在舞剧的艺术结构上也要比其他戏剧形式更具有概括性、凝练性、集中性的特点,注意在情节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中,着重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进行细致、深刻的描绘。
如我国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中第二场,神笔张和英娘父女相依为命的情节结构,是在抒情中叙事和在叙事中抒情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典型例子。这一场规定的情景是英娘和失散五年的父亲团聚,以及自己获得人身自由的幸福时刻,在昏暗的洞窟中,英娘秉灯照明,神笔张挥笔作画。神笔张在进行艺术构思时,英娘为他出主意,帮助设计人物的动作姿态和造型。为了使父亲不要过于劳累能休息片刻,英娘弹起琵琶婆娑起舞。纯洁真挚的情感和流畅优美的舞蹈,激发起神笔张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从而在他的笔端产生出一幅充满人间春色、闪烁着独特艺术光辉的《反弹琵琶伎乐天》。这里,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了人物的行动,形成了情节事件发展,而这一情节事件发展的始终无不充满着和洋溢着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舞蹈的表演形式
1.独舞
独舞,又叫单人舞,就是由一个人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独舞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多是表现一个完整的思想感情的片段,或是体现了一定的生活内容、创造了一种比较鲜明的意境,如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该舞由舞蹈家栗承廉根据同名乐曲创作,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自己将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情景。舞者身穿蓝色衣裙,手持白色羽毛折扇,通过“文化”“照影”“听鸟鸣”“学鸟飞翔”和“想象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独舞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完整的独立的舞蹈作品;另一类为舞剧和大型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舞剧中的独舞,类似于歌剧中的咏叹调或话剧中的内心独白。独舞演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并具备较高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刻画人物的能力,通常由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演员担任。
2.双人舞
双人舞,是由两个人(通常为一男一女)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表现人物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双人舞重在表现两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独舞是独白,那么双人舞就相当于对话。它通过双人舞蹈语言的交流碰撞,对比变化,相辅相成,塑造人物性格,反映矛盾冲突,展开戏剧情节。
双人舞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完整的独立的舞蹈作品;另一类为大型舞剧和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芭蕾中的双人舞,大多是表现爱情的,并有一套固定的程式;首先,男女主人公在一起合舞;其次,由男、女各跳一段独舞;最后,两人再合在一起共舞。在男、女单独的舞蹈中,多是技巧性的表演,在合舞中一般都要使用托举技巧。
从形式上说,双人舞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许多独舞所无法构成的动态意象,在两人的合作中大量生发出来——从扶持平衡的托举技巧,到彼此遥感的对比呼应,舞蹈从单向的抒发,发展到了形体对话的、双向的新层面。
3.三人舞
三人舞,是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如果三位表演者始终以整齐划一的动作表演,那就是一个小群舞,而不是三人舞。三人舞一般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完整的独立的舞蹈作品;另一类为大型舞剧和舞蹈重要组成部分。三人舞是在双人舞基础上的扩充和变化,因而应用更多的手法来表现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可以在一个作品中同时展示多种人物关系,从而使整个舞蹈富于变化,错落有致。三人舞的运功方式主要是非对称的、矛盾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王子、黑天鹅、魔王三人舞就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三人舞的这一特点。不知实情的王子用一连串技巧动作满腔热血地向黑天鹅表明心迹,而黑天鹅只是冷眼旁观,直到一直站在两人身后的魔王展开斗篷暗中示意,她才与王子跳起了双人舞,此时魔王却时不时地从两人造型的间隙穿过,三人不时交错互动,很好地交代了剧情。
4.群舞
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绪或塑造群体的形象。群舞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从表演的性质上可分为男子群舞、女子群舞和男女大群舞。
大型舞剧中的群舞,常用来烘托艺术气氛,展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时也用其作为独舞或双人舞的陪衬,为塑造人物服务。
5.组舞
组舞,是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有的组舞是根据共同的主题把几个舞蹈组合在一起;有的组舞是根据共同的舞蹈形态组合在一起;还有的组舞是以编导或演员自身的创作或表演风格为依据组合在一起的。
如哈萨克组舞《幸福的草原》就由姑娘们轻快、活泼的“头纱舞”,老头们幽默、风趣的“皮鞋舞”,妈妈们安详、亲切的“摇篮舞”,牧马人纯朴、威武的“牧人舞”和青年男女欢乐、自由的“姑娘追舞”等对比鲜明的舞蹈和最后的大群舞所组成,共同表现了哈萨克草原物资交流盛会的欢乐景象和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大型舞剧中,有的场景采用组舞的结构形式,将一定数量的舞蹈连在一起,表现特定的内容,这也是丰富舞剧色彩、提高和加强舞蹈化的手法之一。如我国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第六场,就组织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东方各国的舞蹈,以渲染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6.舞蹈诗
舞蹈诗,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艺术手段,通过对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具有诗的凝练的抒发,或对一定生活事件具有诗的概括的展现,创造出具有深刻的诗的内涵的舞蹈体裁。
从我国已有的比较大型的作品来看,舞蹈诗大致可分为舞蹈史诗、舞蹈抒情诗、舞蹈叙事诗和舞蹈组诗四种。主要代表作品有1964年创作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1984年创作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1997年吉林省延边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蹈抒情诗《长白情》,1995年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蹈叙事诗《雪花·雪花》,1997年广西北海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蹈组诗《咕哩美》等。另外,2004年荣获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诗金奖的《云南映象》可称为民俗风情性史诗。
7.舞剧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舞剧艺术体裁是舞蹈艺术调动综合表现手段的最充分体现,这种体裁使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在舞剧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以及各种风格的舞蹈,都被综合为舞剧中的“舞中之舞”。也正是这些舞蹈的有机结合、贯穿,才构成了舞剧的完整性。
8.歌舞
歌舞,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从古代乐舞到今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歌舞一直是占有重要位置的艺术样式。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现人们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使观众得到审美的感知,因此,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为我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9.歌舞剧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舞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我国古代的歌舞剧,一般通称为戏曲。其历史悠久,剧种、曲目众多,是我国广大地区最为流传、最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戏剧形式之一。我国近现代的歌舞剧,有的吸收了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有的则在民创歌舞的基础上表现戏剧的内容。如《玩灯人的婚礼》就是以安徽“花鼓灯”的舞蹈为主,以歌唱为辅,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歌舞剧。
[1] 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 鲍昌。舞蹈的起源 [ J ] 舞蹈论丛,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