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
对于年轻人来说,追星是必须的,赶时髦也是不可或缺的。若问他们崇拜什么人物,那么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成功者。这些成功者,必定拥有大量的财富,或者站在某一行业的绝对制高点。
刘叶阳和他的同龄人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从童年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崇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刘叶阳的人生梦想。
刘叶阳的父亲是赤峰市县级机关里的一位科级干部。他出生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团结村,后来读书和工作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区域,在最接地气的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一步步从民办教师、村宣传委员、乡党办秘书、副乡长走到今天的岗位,总结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老党员、老公务员。
童年时,夕阳透出无限的暖意,哪怕脚下是一层厚厚的白雪,寒风把他圆鼓鼓的小脸吹得像个胡萝卜,小叶阳也会站在马路边固执地等待。父亲会在这个时刻回家,他总是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从远处的橘红色光芒中走来,脸上满是汗珠和霜雪。他使劲蹬两下车,飞快地骑到儿子跟前停住,伸出一只手,把儿子从地上捞起来,放在自行车的大梁上,然后载着宝贝儿子,一路有说有笑地往家骑。
小小的叶阳对爸爸口袋里的糖果更感兴趣,他不知道这是父亲从十分拮据的伙食费里节省出来的。
父亲当时在赤峰学院就读,这是他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的选择。别人说,你其实大可不必吃这份苦,就凭你那脑袋瓜儿,在家养点牛羊什么的,或者做点小买卖,再不济把地侍弄好了,几年就能发起来,也不至于煎两个鸡蛋,还要往里面兑一把面粉,吃得直吧嗒嘴。父亲不为所动,他硬是通过考试,成为一个大叔级年龄的大学生。赤峰市离牛家营子乡二十多公里,他一次都没有坐过汽车,就靠一辆自行车走完了两年的求学之路。
许多年之后,刘叶阳还记得父亲脚上那双带裂痕的旧皮鞋,还记得父亲肩头那只重重的旧书包。
父亲在外读书工作,母亲一个人忙着种地和做家务,小叶阳就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小牛犊,从小贪玩导致了他后来面对高考望而却步。父亲并没有发火,一遍遍地鼓励儿子,说,实力是点灯熬油积攒下来的,拼一拼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样。刘叶阳大学毕业之后,又在父亲的支持下,连考三年而不气馁,终于考上了公务员。也许就是命运使然,他也像父亲一样,做了牛家营子乡的党办秘书,在这个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里,他的同事很多都是长辈,他们见到刘叶阳,第一句话都是——刘永军的儿子肯定错不了。他们告诉刘叶阳,你爸那人啊,大事小事,没有一件事不认真,个人事再大,也总是放在工作后面,在乡镇合并、人事调整的时候,他一没找领导要岗位,二没在原地等消息,而是到外地招商引资去了……刘叶阳在这里工作了三年,上班的时候,父亲像一面无形的镜子,时时刻刻地审视着他、激励着他;回到家里,父亲就是他随时请教的老师,他永远不能忘记父亲的教诲——事事出以公心,不谋私利,什么时候你都能站住脚。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刘叶阳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三年,只能干好,不能懈怠。因而他也慢慢体会了父亲当年的心思,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顶着生活的重压去求学,后来为什么苦苦坚持鼓励自己考学读书,他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而是通过受教育获得人生必不可少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用来瞭望人类的大前景,显微镜可以体察自己周围的小世界。
二
二〇一六年三月,父亲刘永军在旗人大财经委主任岗位上被选派到王爷府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在旗委宣传部当干事的儿子刘叶阳,则被派到马鞍山村当驻村第一书记。父子俩同时奔赴喀喇沁旗脱贫攻坚主战场。
第一次作为一名下派干部来到村里,年轻的刘叶阳没有任何经验,尽管是带着一片真心、一腔热情,住在村里简陋的宿舍,吃着村里简朴的伙食,可是一时还不能走进村民的心里。
刘叶阳在入户时发现了一名青年非常放任自流,每天懒洋洋地在村里晃来晃去,就是不肯上学。刘叶阳就主动去做思想工作,劝说这名青年赶紧回学校读书,告诉他将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没文化挑个门户过日子都不成……万万没想到这名青年突然大发雷霆,冲着他就来了——再让我去上学,我就用砖头子拍死你。
简直是莫名其妙,他在手足无措的同时还有几分畏惧。
第一次主持村民代表会议,议题是评选困难家庭并列入贫困户。通知上午八点半开会,村民代表们稀稀拉拉,到了上午十点还没有完全到齐。刘叶阳和另一名工作队队员坐在会议室耐心地等着,村民代表们好像没看见他们似的,互相聊着张家长李家短,嘻嘻哈哈地讲着一些荤笑话。一些人来晚了,还不让问为什么,一问就有点恼火。他们说,我们家里一堆活等着呢,哪有时间在这儿听你们念文件、念政策,啥事直说,说多了我们也听不懂。
其实这天开会,村民代表们并不是真的不关心,而是带着一肚子不满意来的。
刘叶阳说:“今天要听听你们的意见,看看咱们村哪些户合乎贫困户的标准,咱们就把他家列进去,按照政策给予扶贫帮助。”
明明是要评选新年度的贫困户,有人却翻起了旧账。
“那××家,有车还有房,为什么就当上了贫困户?”
“那××家,有儿女在外面开店做买卖,怎么能当贫困户?”
“我们家老人病倒在炕上好几年了,我们怎么就评不上贫困户?”
这个会开乱套了。不知道谁开的头,说:“你们工作队给我们这些村民代表带来啥好处了?是有钱还是有物……你们不公平……”
刘叶阳站起来,示意大家静下来,根本没人听他的。他大喊道:“你们听我说——”他的眼泪就没出息地流了出来。
大家安静了,不一会儿接着在底下嘀咕:“看吧,嘴上没毛,干事不牢,一整就哭,算啥本事?”
听到这句话,刘叶阳不由得火冒三丈。他狠狠抹一把眼泪,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们能不能尊重点事实,我们怎么就不公平了?”
“二〇一四年和二〇一五年的贫困户是我们工作队定的吗?还不是你们村民代表自己选出来的吗?你们当时拉帮结伙,投关系票,有话不说,装在肚子里发芽,现在来章程了。我们工作队是二〇一六年进来的,那一年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工作做得有多细致,对贫困户条件审查得多严格,你们刚才说了半天,有一户是二〇一六年评的吗?你们说呀!”
这一回带头瞎吵吵的人没底气了,刘叶阳绷着脸,主持履行了会议程序,票选认定了新年度的贫困户。
周末回到家,眼看妻子带着身孕,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还要上班,同时还承担了贫困户定点帮扶的工作任务,累得无精打采。他想着自己工作没干好不说,家里还没照顾上,心里非常沮丧。父亲看出了他情绪不好,刘叶阳含着眼泪把这事跟父亲说了一遍。
父亲笑了,拍拍儿子的肩膀,给了两点建议。第一,对待老乡要耐心,农村封闭了这么多年,让他们认识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第二,过去我们有的干部下乡往往是走过场,给老百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老乡不爱听大道理,不爱听套话,就看你办不办实事,当你帮他们把困难解决了,他们就会信任你。第三,紧紧依靠村“两委”,因为他们了解情况,又有工作经验。
刘叶阳回到村里,情绪不再有波动。他走街入户,不论是不是贫困户,他都嘘寒问暖,耐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进门见到活就动手帮着干,遇到老乡家有困难事,就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尽快张罗解决。
在入户的过程中,他和一位六十四岁的老人熟悉了。这位老人生活困难,老伴还是个聋哑人。有一天夜里刮大风,把他家的电视接收天线刮移位了,看不了电视,老两口只好坐在门口的石头上打瞌睡。老人把这事告诉了刘叶阳,刘叶阳马上说:“大爷别急,让我上去看看。”
别看刘叶阳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可是一直在上学,毕业后在机关写材料,登高上房、下地种田的活还真没干过。
老人家的房子有三米多高,梯子只能够到瓦下面。刘叶阳本身有点恐高,登上梯子,两腿打战,上不了房,他不想让老人看出他在害怕,两手按住房檐,胳膊一撑,上了屋顶。他不敢往四周看,半蹲半爬,降低身体重心,拿着小锅形的天线,连续从几个方向寻找信号,找到了信号,又用砖头瓦块把天线固定好。当他听到大爷在地上喊“有了,这回有了”的时候,在房上高兴得笑出了声。
贫困户郭瑞城四十三岁,家里三口人,只有六亩地,没有像别人家那样种山葡萄致富,还在种杂粮,每亩只能收入七百元,生活十分困难。有一天刘叶阳到他们家走访,看到沙发上坐着一个小姑娘,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便问:“小朋友,上几年级了?你爸爸在家吗?”小姑娘还是不抬头、不说话。郭瑞城从厨房出来,告诉刘叶阳道:“我女儿眼睛不好,看不见了。”
刘叶阳心里一酸。他细问得知,郭瑞城的女儿,在六岁时左眼得了青光眼,右眼得了白内障,视力下降很快,只好辍学。孩子的妈妈一看这种情况,就扔下孩子走了,再无音信。从此郭瑞城又当爹又当娘,每天给孩子洗脸喂饭,同时还要照顾久病在床的老母亲。他和刘叶阳唠叨:“我看着人家致富,能不着急吗?可是我只有两只手啊,顾上家里,就顾不上外面,真是愁死了。”
刘叶阳问:“这孩子有残疾证吗?”
郭瑞城说:“残疾人还有证?”
刘叶阳联系了医院,给郭瑞城女儿做了检查,并把她的残疾证办了下来,又给郭瑞城的老母亲解决了低保问题。郭瑞城一家,每年有了三千余元的补贴。
这时候一位北京下派的扶贫干部到马鞍山来调研,刘叶阳抓住这个机会,向他反映了郭瑞城女儿的情况。在多方支持下,郭瑞城带着女儿来到北京同仁医院,为孩子治疗眼疾。经过多次专家会诊,精心治疗,结果令人遗憾,由于时间拖得太久了,孩子眼底的血管已经失去功能,视力无法恢复了。
极度失望的郭瑞城焦躁难耐,直冲着刘叶阳发牢骚:“都是你,非让我们上北京治,结果也没治好,还耽误一个多月。”
刘叶阳默默地把委屈咽下。他想起了父亲的话,有耐心,办实事。
喀喇沁旗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盲人教师。刘叶阳又到赤峰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打听,学校回复,只要这孩子智力正常,我们愿意收她入学。
刘叶阳回来问郭瑞城,愿不愿意让孩子上学。郭瑞城说:“怎么不想啊,这孩子就这么在家待着,慢慢就傻了。”
刘叶阳帮助郭瑞城给女儿准备了行李物品,开车带着他们爷俩来到学校。学校的生活条件太好了,老师和校长也十分和蔼。可是这孩子就是一句话问不出来。郭瑞城连哄带逼,孩子总算开口,讲了讲自己的病情。校长说:“好了,放假的时候,我保证让你见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儿。”
临别,郭瑞城和女儿抱着头痛哭。这些年来,他把女儿放在心尖上养着,家里再困难,孩子没冷过、没饿过,总是穿得干干净净的。刘叶阳一边劝慰,一边跟着流泪。他见识了苦难,对脱贫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果然,郭瑞城的女儿放假回来,简直像换了个孩子似的,和大人有说有笑,自己洗脸、吃饭、洗衣服,还帮着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老师从学校发来视频,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正在台上朗诵呢。
在孩子上学期间,刘叶阳帮郭瑞城申请了一个保洁公益岗,每月有七百余元的收入,同时劝他放弃了不挣钱的杂粮种植,开始种植山葡萄,每亩收入三千元左右,家里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刘叶阳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刘叶阳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每天要做的事情,不论是贫困户的事,还是一般村民的事,他都耐心、细心询问,上心、精心地做好。
村里的乡亲们开始对刘叶阳刮目相看,由原来的爱搭不理变为见面唠个没完,有什么心里话争着告诉这个胖乎乎的第一书记。
有一个贫困户,通过工作队帮助,选择了菜单式扶贫的养牛项目,实现了脱贫致富,一年卖牛的收入就有六万多元,家里还存栏八头牛。年底了,赤峰市农村家家杀年猪,这个贫困户没有养猪,特意花钱买了一头猪,置办了宴席,专门请工作队队员吃杀猪菜。考虑到纪律,刘叶阳和其他工作队队员都没有参加。
扶贫先扶志。帮助村里的出名懒汉杜景民从冷被窝里爬出来,真比让一棵躺倒的树起死回生还要难。
杜景民四十五岁,正值壮年,以前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好上了赌博这一口,家渐渐地被他败光了,不仅在外面欠了几十万元,村里的乡亲们也都被他借遍了。妻子气得和他离了婚,带走了女儿。儿子小小年纪也出门独自谋生活去了,很少回来看懒惰的父亲。家里就剩了他老哥儿一个。刘叶阳和村干部走进他们家的时候,大吃一惊,真的没想到,现实生活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形。桌子歪着,凳子是断腿的,锅碗瓢盆布满灰尘,炉子里没有灰烬,看来是很久没有用过了。冰凉的炕上被褥脏得跟铁一个颜色,屋里没有一丝热气,连个暖壶也没有。杜景民躺在被窝里,只露着一张惨白肮脏的脸。他看有人进屋,眼珠子动了动,算是打了招呼。
他身体没有病,可是他的每一天都是躺在床上度过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惦记着他,每天在二儿子家做好饭,冷风热气地步行四里多地送给他吃。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母亲怎么劝也不听,就是躺在炕上等死,万万没想到还会有什么人能来关心他。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杜景民是身无分文,要啥没啥,工作队很快把他列入帮扶对象。刘叶阳苦口婆心,一步步跟他谈。刘叶阳说,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落,这是你绝处逢生的大好机会,我们给你提供粮食,你先自己起来做点饭,慢慢地恢复身体,恢复和外面的联系。
刘叶阳住在村里,每天起来得挺早,就在村里这家看看、那家走走,了解各家的情况。有一天抬头一看,发现杜景民家的烟囱开始冒烟了。刘叶阳高兴极了。
刘叶阳再次来到杜景民的家中,动员他出来干活。刘叶阳说,你看看别人家干得多红火,咱们先从公益岗开始,不累,还有固定收入。杜景民埋头不语,刘叶阳又说:“是不是有畏难情绪?你放心,我们做好工作,村里人不会朝你要债。”
杜景民半天吭哧出来一句话,还挺横的,他说:“我有病你不知道啊?”
刘叶阳说:“你没病,你要有病,这么冷的房子,躺一冬天,你挺不到现在。”
“我就是有病,我就是有病。我头疼腿疼腰疼浑身都疼。”
刘叶阳知道他的病是心病,心想看起来正面说服,对他一时还起不了作用。于是刘叶阳说:“有病咱们抓紧治,治好了也和大伙儿一样脱贫致富。”
刘叶阳联系好旗中蒙医院,开车拉着杜景民去做了一个全身体检。报告单出来了,他给杜景民看,一边和他开着玩笑说:“你这头蹄下水血脂血压血糖都好好的,你再说有病就是糊弄人了。”
没过几天,杜景民穿上了干净的衣服,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前,溜溜达达地,就是不敢往远走。可能是不好意思见乡亲。事先,刘叶阳做了些工作,乡亲们表现得十分厚道,谁也不跟他提欠钱的事,就是逗他——哎呀,好久不见,起死回生了?快告诉我们阎王爷为啥把你给打发回来?
村民代表王广发倡议村民帮助杜景民,很快,这家十斤米,那家一袋面,给杜景民送来了;由于欠电费,杜景民家的电源已经被断多时了,村委会又出面重新给他拉上电,给他买了电褥子,让他不再挨冻;刘叶阳进城把杜景民的儿子找了回来,让他做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村主任帮忙联系,在一个施工队里给他找了个活……
杜景民说:“就是一块石头,也能让你们的热手给焐化了。”
现在的杜景民,好像换了个人一样,穿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红润的光泽。他靠打工脱贫,每年可以挣四五万元。他见到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干部,就拉着手说:“走走,我买点熟食,到我家喝酒去。”据说,他过年置办了新家具,把家收拾得挺像样。刘叶阳逗他道:“告诉你呀杜大哥,就差个媳妇了……”
成功帮助杜景民脱贫这件事,让刘叶阳心里有了成就感,也有了自信。
三
自治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组到喀喇沁旗考核,在王爷府村看到满头白发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永军,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这把年纪的老同志还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真是难能可贵。考核中刘永军上报的电子文件表格,内容翔实、清晰,格式上非常专业、规范,这也让考核组眼前一亮。
自从入村当上第一书记,刘永军就意识到补上电脑这一课刻不容缓,他的老师自然就是儿子刘叶阳了。儿子在家的时间很少,父子俩就在线上交流,老同志反应慢,却有股韧劲,虽然常常一个问题反复咨询好几遍,最终还是达到了适应工作的目的。电脑也自然地成了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刘叶阳和父亲的交流工具。
入村以后,刘叶阳发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般年龄偏大,基本都不会使用电脑,很不适应上通下达的工作需要。他就顺便普及了一下电脑的使用方法。有一位村民大姐,和他父亲性格好有一比,学了忘,忘了又来学,刘叶阳不厌其烦,终于教会了这位大姐。
几场春雨之后,山上的林子里长出了一种叫地扣的野生蘑菇,白生生的,很肥硕,口感鲜美,是罕见的山珍。这位大姐起早蹚着露水,采回了一大筐,挑选最好的,把蘑菇根用薄木片切得干干净净,托了村委会主任,让他送给刘叶阳,表示感谢。刘叶阳说,我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帮助村民干什么都是应该的,不能要人家的东西。他坚决地退了回去。后来村委会主任说,那个大姐都哭了,刘叶阳还是没有收。
中央电视台十七频道有一个栏目叫《遍地英雄》,邀请刘永军、刘叶阳父子俩同时到现场,讲述他们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经历。
刘永军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王爷府村有九百多户,刘永军全都走了个遍,哪家是贫困户,哪家是边缘户,谁家的仓里没有粮,谁家的冰箱是空的,都做到了心里有数。这中间,他发现了一名单身汉,还住在一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盖的旧平房里,房子很破旧,有潜在的危险。于是工作队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将他列入了贫困户。
在给他家进行危房改造时,这位老哥向工作队提出要求。他说,你要给我重盖房子,就给我盖六十平方米的,盖四十平方米的我就不盖了。
刘永军耐心地做工作。他说,政策就是这么个政策,不是咱们随便可以更改的,如果你想要扩大一点,就自己添点钱,我们帮你打个地基,你方便时自己再加盖。没想到这人还是不通情达理,说,那我就不盖了。
不能因为一个人拖全村扶贫攻坚的后腿。刘永军找来几个和这个人关系好的乡亲帮忙劝说,这位老哥就是不答应。后来没办法,刘永军安排好了摄像和录音,在他家摆开阵势,然后和他说,你再想想,如果还是不同意拆房重建,那你就签字吧。你要知道,你是因为没有安全住房,达不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才被定为的贫困户,你认为你的房子安全有保障,那就不能当贫困户了。这位老哥一听,那还得了,贫困户的种种优惠政策可不能丢,于是赶紧签了拆迁合同。
刘永军讲到这里,大屏幕上出现了新旧两座房子的图片,旧房的确破旧得不堪入目,新房红砖灰瓦、结实漂亮,场上响起一阵掌声。但是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这位老哥心里敞亮了,劲头也上来了,拼命干活挣钱,现在生活富裕,无忧无虑。他养了几只鸡,慢慢攒了一筐鸡蛋。有一天他端着这筐鸡蛋,把刘永军堵在了宿舍门口,也不会说什么客气话,还是带着那股子犟眼子劲。他说:“刘书记,你要不收下这筐鸡蛋,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
刘永军被感动了,他知道这位老哥是在表达内心的真情。
刘永军在现场的讲述中,告诉所有的听众,也告诉自己的儿子,在今后,自己一定不辜负这位老哥的真情,多干实事,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不用再聊了,眼窝子浅的刘叶阳又流出了眼泪。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他知道自己还年轻。
自从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刘叶阳所在的马鞍山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这里摆脱了贫穷的阴影,在二〇一七年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二〇一九年七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马鞍山村考察调研,刘叶阳作为当地扶贫干部,负责向总书记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