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涅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破碎

【浴火重生】

县作协主席云鹏和扶贫办的工作人员黄雄辉要把我送到龙头山镇甘家寨去。

汽车在山间道路上飞驶,前方是一溜狭长的坝子,村镇的房舍在路边错落有致,一道清澈的河水从坝子中央弯弯曲曲地流淌过去,宛如一条碧绿的彩带。

一路上云鹏主席给我介绍鲁甸县的历史:鲁甸因鲁甸山而得名,是彝族语的地名。“鲁”为彝族称号,“甸”意为平地、水草坝子,是指彝族人居住的平坝。汉武帝建元六年起,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到唐初近千年,它属于朱提郡、朱提县地,因境内朱提山出善银而驰名。唐(南诏)、宋(大理)、元、明时期属于乌蒙土司领地,清初改土归流,雍正九年置鲁甸厅属于昭通府,民国二年改厅为县,属于滇中道,后属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4月,鲁甸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昭通行政公署。1958年并入昭通县。1962年恢复鲁甸县。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后,属昭通市至今。

2014年8月3日,鲁甸龙头山发生了里氏6.5级的强烈地震,波及巧家、会泽、昭阳等地,鲁甸的龙头山、火德红,巧家的包谷垴、老店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617人罹难,112人失踪,23万多人被紧急疏散,12.23万栋房屋垮塌。其中,甘家寨在地震中遭到重创,60多户村民的房屋全部坍塌,被垮塌的岩石掩埋,有52个村民不幸遇难。

此刻,他们要带我去的地方就是现在被整体搬迁到骡马口社区后涅槃重生的甘家寨。

我们的汽车从龙头山镇所在地顺着盘山路下来,就能看到一座座整齐的青瓦白墙房和绿树掩映中潺潺流淌的龙泉河,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灵秀感觉。它有一个小城镇的规模,道路四通八达,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汽车穿过一条条整齐的街道,停在了甘家寨的一家客栈前。将我安顿好后,云鹏主席他们返回鲁甸去,因为第二天他们又要赶到所在单位的驻村点。

甘家寨位于骡马口社区的中心地带,村口右边的绿化带矗立着一座银灰色的铁质雕塑,下面有两根倾斜的支架,它们托起雕塑最上面的一轮弯月,两根支架中间竖排着红色的“甘家寨”三个字,显得极其醒目。雕塑底座是灰白相间的长方形石头,中央贴着白色的大理石瓷砖,上面用红色的字写着“博爱新村”,这四个字的中央贴有红十字会的标志和国徽中的麦穗。

一条笔直的黑色沥青路直通到社的另一头,与对面的大路连接在了一起。道路两边是甘家寨村民小组的房子。房子都有青瓦白墙方格窗子,每家的墙壁上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微风的吹动下轻轻飘摇。一进社,右面墙壁上贴着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甘家寨受灾群众的巨幅照片。村民们在巨幅照片的旁边用红笔写着“牢记总书记嘱托感谢党中央关怀”这几个字,它表达着甘家寨村民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左侧房屋前留有一个300多米宽的广场,旁边伫立着一块龙头山镇人民政府立的碑,碑文上这样写道:

鲁甸县“8·03”地震

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纪念碑

骡马口社区甘家寨社碑记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为帮助受灾社区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推动社区社会治理,促进社区发展,社会各界奉献爱心,通过云南省红十字会捐助善款50万元,昭通市红十字会捐助善款30万元,资助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社实施博爱家园项目。其中:设立红十字博爱资金,滚动支持贫困户生计发展60万元;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防灾减灾和产业培训20万元。该项目于2018年11月开始实施,2019年2月完成。

为感谢社会爱心企业(单位、组织)和爱心人士之人道义举,并永铭其功,特立此碑,以志纪念。

龙头山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九年三月

碑记文字的旁边还配了地震前后的甘家寨和如今建设一新的甘家寨照片。这种鲜明的对比,给人的心里带来强烈的震动。

望着村民住房周围盎然的绿意、干净整洁的街道,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住在这里的人们,5年前曾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他们经历的何止是与死神的一次抗争,更是一次心灵的炼狱,一次情感的磨难。在那一瞬间的地震过后,人们发现自己已变成了一无所有者。

可是,这短暂的5年时间里,他们依靠国家政府的帮助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支援,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医治好心灵的创伤,又满怀信心地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

天色暗了下来,甘家寨的路灯亮了起来。

我到甘家寨的这半天多时间里,只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和放学回来的小孩,没有看到年轻人在社里走动,我猜想这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读书或打工了吧。

后来的几天时间里我采访了甘家寨的许多人,也跑到离这里9千米远的原甘家寨所在地去实地察看。甘家寨地处沙塓河、龙泉河、牛栏江的交汇处,坡陡山高,隔着牛栏江,对面又是一座山峰。

我和甘家寨的邹家荣站在长满枯草的山坡上,他给我指着当时谁家在哪个位置,告诉我哪家地震中逝去了什么人。最后他指着山脚道路下面靠着牛栏河的一处被掩埋的房子,对我说:“那里就是我曾经的房子,里面掩埋着我最小的孩子。当时他只有11岁,正上六年级。”他说这话时,满眼泪花,表情苦涩。

山谷中涌来的风轻轻吹动着他的头发,路边的蒲苇摇荡着身子,仿佛也在低声哭泣。

以前,我们站立的这块坡地被修整得比较平坦,上面错落有致地依山建着甘家寨人的房子。那时建两层楼房的只有16户人家,其他43户都是青瓦白墙的土房。房子的周围被甘家寨人开垦出了一层一层的梯田,上面种上了各种蔬菜,田边地头和山上种了些花椒树。那时甘家寨是属于龙泉社区的,由于它位于三级电站和二级电站之间,用电和灌溉都特别方便。甘家寨人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蔬菜和外出打工,再加上一点卖花椒收入,每家年平均收入可达到万把元。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舒坦且安定的。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龙头山镇里甘家寨的蔬菜比其他地方都会早熟,而且一年可以种上两季。甘家寨的人从地里摘下青翠的蔬菜拿到小寨、龙头山、包谷垴、沙坝、光明等地去卖,每斤都能多卖8角。等到其他地方的蔬菜上市时,甘家寨的蔬菜差不多已经卖完了。他们种植的有辣椒、西红柿、黄瓜等,每天用摩托车驮着新鲜的蔬菜驶向不同的地方。那阵子是甘家寨人最忙活的时候,也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最美好时光。

在甘家寨的人计划着未来、绘织着幸福生活之时,灾难却在向他们步步紧逼。

据邹家荣回忆,那天早上他到猪圈喂猪,猪都相互拱着,要跑出圈外似的;再去给鸡喂食,平时过来争抢食物的那些鸟都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不见一只来争食。当时他只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也没有多想,抬头只看到阴沉沉的天空。

他回屋收拾停当后,离开甘家寨去了天生桥。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灾难已游弋在他们的脚下。

这是让甘家寨人刻骨铭心的时刻,时间被定格在了2014年8月3日下午4点30分。

这是一场走滑式的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却在极短的6秒,释放出了6.5级地震的能量。用甘家寨人的话说,最初他们听到的是嗡——嗡——的低吼声,接着是地动山摇,垮塌的半壁山夹着石块和土,卷起漫天的尘雾,轰隆隆地一泻千里。山谷里尘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等灰尘消散,幸存的人瞪着惊惧的眼睛再看时,整个甘家寨六十多栋房屋都不见了,被掩埋在了土石之中。人们凄惨的叫喊声、哭声响彻在山谷之中。

对面山上垮塌的土石将牛栏江活生生地截断,形成了赫然可见的一座大坝。

幸存的人呼叫着亲人的名字,他们相互慢慢靠拢,希望有奇迹发生。

这些幸存的人,绝大部分是因为去山上采摘花椒才躲过了这一劫。

山上时有石头滚落下来,他们躲避着走到被掩埋的房屋旁,满心希望能寻找到生还者。除了满目的疮痍,他们没有找到一个生还者。但他们不愿放弃,幸存的人们不分彼此,不分亲疏,用双手挖刨那些岩石与土。

时间分分秒秒地逝去,希望离他们越来越远,加上余震不断,甘家寨幸存的人只得扶着伤员,往天生桥方向转移。

通往天生桥的路上滚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头,道路出现裂痕,他们相互依靠、帮扶,艰难地走到了天生桥,此时天色开始暗淡下来。

他们在那里得到通知,晚上会下一场雨。甘家寨人用车篷搭了帐篷,将受伤的23名伤员安置在中间,其他人围坐在周围,度过了那个阴冷且令人沮丧的不眠之夜。

那夜无比的漫长,这200多名幸存者的心里一直在祈祷,希望失踪的亲人们都能活下来。他们的脸上湿漉漉的,不知是被眼泪还是雨水打湿的。也有女人轻声地啜泣,那哽咽声是如此的凄惨和无助。男人们却默默地坐在帐篷下,眼睛望着漆黑的夜色,让痛苦的泪水直往心里淌落。他们不能当着妇女和小孩的面哭泣,她们还能依靠谁,谁为她们撑起一片天呢?在这雨水淅沥、余震不断的夜里,他们最多只是轻轻地叹息一声。那叹息声如山沉重,压得他们呼吸不畅。

第二天,抢险队早早地赶到了天生桥。早上7点多,又饥又渴的甘家寨人准备前往沙坝。路上余震和滚石不断,安全起见,他们决定十个人一组出发,这是为了便于出现状况时能紧急逃生。前方的道路被阻断了,第一组的人抬着伤员开始往山上爬,等他们走了一段距离,第二组才开始出发,之后是第三组……

经过艰难的爬行,他们终于走到了沙坝。

中午,政府派来的救护车赶到了沙坝,医护人员给伤者进行紧急处理,将病人送往鲁甸县医院。甘家寨的其他人又徒步前往鲁甸县,被政府安排在了人工湖旁边搭建的简易安置房里,政府给他们提供了食物。

休息了一个晚上后,甘家寨幸存人割舍不下那些失踪的亲人,心里抱着一丝希望,决意前往甘家寨继续搜寻。

当来到废墟上,看着被雨水冲刷后的废墟时,他们心情格外的沉重和悲痛。他们拿着工具开始挖刨,一上午只找到三位遇难者。

中午,十四集团军工兵团的救援队伍赶到了这里。战士们望着这片废墟,内心极其悲痛,他们顾不得喘口气,就在烈烈日头下开始挖刨。不一会儿,他们身上汗如雨下,湿透了衣服,可是他们不肯歇息片刻,继续奋力挖刨。铁锨与岩石触碰的嚓啦声和粗重的喘气声搅碎了这里的宁静。

救援队当中有两名女兵,一名叫邱泽敏,另外一名叫代雅娟。她们穿着迷彩服,戴着头盔,参与到了救援的行动当中。山顶上有位妇女在喊:“解放军同志,看得见屋顶的那栋房子就是我家,里面埋着我的婆婆和孩子,请你们救救他们。”听到这位妇女的求救声,救援人员拿着工具马上往那儿赶。两名女兵也拔腿急忙往那儿奔,没有走几步,汗水把衣服湿透,又经太阳一晒,她们穿的迷彩服后背上出现了一层白色的盐渍,一颗颗汗珠顺着脸颊淌落下来,滴答滴答地滴落下去。

这是多么艰难的时刻啊,没有一丝的风吹来,太阳让浸湿的泥土蒸发热气,战士们的体能消耗极大,身体里的水分在不停地蒸发,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脱水晕倒。

两名女兵迈动的步伐没有停下来,她俩在一步步地接近那个屋顶。按照甘家寨人的指点,战士们挥动工具开始挖刨。她俩也加入实施救援的行列里。

邹家荣望着缓缓流淌的牛栏江说:“我看到这两名女战士很勇敢,她们挥着锹,奋力挖掘。那天的气温很高,太阳又大,她们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为了不辱使命,她俩表现得英勇无畏,毫无惧色。

由于石块的猛烈碰撞、挤压,被挖出来的遇难者的遗体没有一具是完好的,都是些断臂残腿,几乎无法辨认遇难者。

甘家寨人一次次地目睹这种状况后,内心煎熬无比,痛苦万分,肝肠寸断,这哪里是他们想要看到的结果。那位叫喊她们的妇女率先跪伏在地上,请她们不要再挖了。见状,其他的甘家寨人也跪下来,声泪俱下地求她们不要再继续了,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惨状。

听到甘家寨人的请求后,两名女兵停下了挥动的工具,其他的救援队员也一个个地停止了挖掘。他们抬起头,望着跪在地上饱受煎熬的甘家寨人,眼睛里落下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战士们用那双沾着泥土的手取下沉重的头盔,将它抱在身体的右侧,低下头来为掩埋在泥土下的遇难者们默哀。

工兵团的战士在这酷日下,挥锹铲土,只为了能在黄金72小时里救助出更多的生命,有几名战士由于劳累过度,晕倒在了救援现场。

无奈这场灾害来势太凶猛,无奈时间消逝得太匆忙,加上甘家寨人看到支离破碎的遗骸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苦苦央求救援队伍不要再挖掘,救援队只能遵从他们的意愿,让死者永远长眠于地下,让他们与天地共存。

这次地震中,甘家寨有52人被掩埋在了垮塌的岩石之中,人们只寻到了其中36具遗体。

事后有人问邱泽敏和代雅娟两名女兵:“面对残缺不全的遗骸时,你们心里不怕吗?”

她俩回答:“心里确实有些害怕,但我俩是军人,职责和义务不允许我们畏缩和怯场,军人必须要冲锋陷阵在最前面。”

冲锋陷阵在最前面!这句话充分体现在了这些军人身上。祖国哪里有危险、灾情,他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国家的安宁。这次鲁甸龙头山地震,部队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战斗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这些年轻的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当先。当甘家寨人无助之时,他们用行动和爱,温暖并感动了甘家寨人,如今再谈起这些救援队员时,他们的言辞里仍然充满了感激之情。

而今站在这块坡地上,望着牛栏江缓缓流淌,望着山坡上的几座坟墓,往事并未像烟雾般消散。邹家荣和我并排站立在这里,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他说:“到现在,我的父亲还没有从地震的阴影里走出来。”内心承受的煎熬是何等的强烈,或许它会陪伴每个人走完这一生。

地震那一天,邹家荣的父母到山坡上摘花椒,地震时山坡垮塌,两位老人被冲到了牛栏江边。他们从那里爬起来,发现自己只是受了一点伤,就循着路往山上走,跟着大伙一起投入救援的行列里。但这样的奇迹只发生在了他俩的身上,后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两位老人的帐篷里看望了他们。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甘家寨人以往宁静的生活打碎了,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时任甘家寨社社长的张元山,一下失去了7位亲人,这位汉子一下被击垮,无法从伤痛中走出来;年迈的李勤巧老人也失去了24位亲人,老人悲痛的眼泪流干了;邹家荣视为心肝宝贝的小儿子,也在这次灾难中离世,这种打击直到现在都没有消失;张元顶辛辛苦苦到昆明打工,省吃俭用,供在昆明的3个女儿读书,指望她们将来能有出息,可是这个希望被地震无情地掐灭了,3个孩子在这次地震中遇难;有几个孩子失去了父母和家庭,变成无依无靠的孤儿……

这次遭受重创的甘家寨,今后是沉沦下去,还是浴火重生,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关心的事情,他们为了甘家寨人竭尽全力,提供最好的驻地、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