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作战篇第二

本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武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1],革车[2]千乘,带甲[3]十万,千里馈[4]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5],车甲之奉[6],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7]矣。

【注释】

[1]驷:古代把四匹马拉一辆的车叫“驷”。这里的“驷”指由四匹马拉的一种轻型战车。

[2]革车:古代用于运载辎重的战车。

[3]带甲:用甲胄武装起来的军士。

[4]馈:运送。

[5]胶漆之材:泛指制作和维修作战器械所需的各种材料。

[6]奉:供给,补充。

[7]举:出兵作战。

【译文】

孙子说:只要兴兵作战,必然需要出动轻型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带甲兵士十数万,并且需要千里迢迢运送粮草。这样一来必然花费巨大,前方后方的各种开支,招待宾客策士的费用,物资器材,战车、甲胄的供给等,每天至少要千金,之后十万大军方能出兵作战。

【解析】

本篇一开篇,孙子就点明了战争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这一点。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战争就是一件需要不断“烧钱”的事,在孙子所处的时代,兴兵作战所需要做的准备就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的人马,这还不包括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宾客策士的费用、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这些开支每天都要消耗千金。只有做好了这样标准以上的“烧钱”准备,才有资格兴兵作战。

由此可见,战争双方拼的不仅仅是人,更多的是财力和国力。只有财力、国力强大才禁得起每日千金以上的消耗,并最终战胜敌人。反之只能是让自己的国力更加衰败,也无法战胜敌人。孙子在此的用意就是告诫统治者:在准备发动一场战争前,一定要好好思考战争的成本和收益的问题,确保自己不会被拖进战争的泥潭无法抽身,从而导致更大的灾难。

【原文】

其用战[1]也胜,久则钝兵挫锐[2],攻城则力屈[3],久暴师[4]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5]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6]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1]用战:用兵作战。

[2]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挫伤。指军队疲惫,士气受挫。

[3]屈:衰竭。力屈就是战斗力衰竭。

[4]暴(pù)师:军队长期派遣在外。

[5]殚:枯竭。

[6]兵久:作战时间长。

【译文】

用如此庞大的军队作战只能速胜,一旦战争持久不下,就会使军队陷入疲惫状态,军士锐气受挫。在此情况下,攻城就会因为军士战斗力衰竭而屡屡不得。同时,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必然导致国家财力空虚,供给困难。如果军士们疲惫不堪、锐气受挫,整个军队实力耗尽,同时国内物资储备面临枯竭,那么其他人就会乘虚而入,向我方发起进攻。那时,即使有智谋之士也无法挽救危局。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过笨拙的求得速胜,从未见过有谁为了求巧而极尽拖延的。(自古以来,)战争旷日持久反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来没有听说过。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将领,如果不了解用兵可能产生的危害,那么他便不了解用兵可能产生的益处。

【解析】

在这一段,孙子着重阐明了兵贵速胜的道理。

前文已经说过,要兴师作战,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能承受军队日耗千金的财力,而战争耗费的时间越久,所耗费的钱财也就越多。战争耗费的时间太长,也会大大耗损兵士的士气。春秋时鲁国大夫就是因为深谙战争耗费时间对士气的影响,凭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帮助鲁庄公打败了前来攻打鲁国的齐国军队。

此外,自然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战争耗费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生出变故,出现很多无法掌控的因素,使得战争结果大大出乎自己预料。自古以来的战争,都没有因为旷日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所以孙子也建议将领在作战时要速战速决,这样不仅能大大减少战争成本,也能很好地避免难以预料、难以掌控的情况出现。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1]。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2]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3]大车,十去其六。

【注释】

[1]丘役:按丘征集的赋税徭役。丘,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古时候九家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2]罢(pí):通“疲”。

[3]丘牛:指从丘征集来的牛。

【译文】

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从来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征兵,也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国内往军队运送粮草。善于用兵者,从国内拿军队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但从敌人那里夺取战争所需要的粮草。这样一来,军队的粮草自然就充足了。若国家因作战而贫困,一定是因为军队进行了远途运输,远途运输会导致百姓贫穷。同时,靠近军队驻扎的地方还会物价暴涨,物价一旦暴涨就会导致百姓财富流失,这时,储备空虚,国家就会急于征集赋税和劳役。这样,就造成军力耗尽、财源枯竭、国内空虚的现象。彼时,百姓的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而公家的财产,也会因为战车破损,战马疲惫,甲胄、弓箭、矛戟、盾牌、拉辎重的牛车等的损耗,耗掉十分之六。

【解析】

这一段,孙子在上一段战争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己方财力损耗的一个方法:“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其实就是“以战养战”的思想。

古代行军作战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作战必须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如此兵士才能吃饱肚子,进而战胜敌人;如果兵士吃不饱,没有力气作战,用不着敌人进攻,自己就先行溃败了。而粮草供应不是一次性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向百姓征收,不断向军队运送,时间久了自然会使百姓困苦,孙子估计如此可导致的百姓财产的损失总共在十分之七左右。因此,在发动战争之前,如何给军队提供足够的粮草供应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战争耗费的时间太长,就会给国家和百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减轻国家和百姓的经济负担,孙子提出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策略,即在敌国就地获得资用,在敌人那里夺得粮草供应,这样既满足了自己的军需,又打击了敌人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早日制胜,可谓是一举两得。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1],当吾二十钟;[2]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释】

[1]钟:古代的容量单位,换算关系为六十四斗为一钟。

[2](qí):通“萁”,豆秸。

【译文】

所以,一个聪明的统帅,一定要靠敌国来解决粮草,从敌国处得来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运来二十钟粮食;从敌国取得一石的草料,就相当于从本国运来二十石草料。因此,想要让士兵拼死杀敌,就一定要激起士兵对敌人的愤怒;想要让士兵们奋勇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一定得用缴获来的财物奖赏士兵,让他们得到好处。所以,在车战中,一旦夺取敌军战车十辆以上,就要奖赏最先夺取战车的那个人。同时,夺来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将之编入我方车队,为我所用。对于那些补捕的俘虏,一定要优待他们,要好好供养他们。这样才能战胜敌人,并使我方更加强大,获得更大的战斗力。

【解析】

这一段,孙子还是在继续讲“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策略,这里主要讲的是如何施行这一策略。

本段伊始,孙子就点明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重要意义: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一钟,相当于六十四斗;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古代运送粮草,不像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这样的交通工具,完全依靠牛车、马车、人力担负,牛、马、人都是要消耗食物的,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外界因素所导致的意外损失,远途运送粮草的耗费很大,往往到达目的地所剩不过二十分之一。所以孙子才说夺得敌军的一钟粮草,相当于获得了己方的二十钟粮草。

而要想施行这种“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策略,孙子认为首先要激起兵士对敌人的愤怒,其次要激励兵士去抢夺敌人的财物,即对成功抢夺敌人财物的兵士给予奖赏。对于孙子的这种观点,曹操的注解可谓是一针见血:“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在。”

当然,孙子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也并非完全适用,当敌人实行“坚壁清野”政策时,即把一切可以滋养敌军的东西都悉数破坏,这个策略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1]命,国家安危之主[2]也。

【注释】

[1]司:掌握。

[2]主:主宰。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的关键是快速取胜,最为忌讳的就是战争旷日持久。一个深谙用兵之道的将领,是国民命运的掌握者,是一个国家命运的主宰者。

【解析】

最后,孙子再次点明用兵作战的核心:兵贵速胜,不贵久。因为战争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会耗费大量的财力。战争持续得越久,对国家财力的损耗就越大,甚至会因为国库空虚而动摇国家政权的根基。

再者,战争是最重视战机的,战机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来,所以领兵的将领必须要当机立断,趁机立刻战胜敌人,速战速决,否则就会陷入持久战中,所导致的巨大消耗对敌我双方都将是一场大的灾难。正如《六韬·论将》中所说的那样:“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之将。”大意是说,大凡战争,不能双方都获胜,也不可能双方都失败。只要军队跨出了国境,十天之内,胜败便可见分晓,不是敌军灭亡,便是我军被敌军击败,将领被杀害。孙子认为,只有明白这个道理的将领,才是深谙用兵之道的将领,才能对一个国家和百姓的福祉、对兵士的生命高度负责,才是真正的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