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经典丛书:《河洛精蕴》注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注引前言

江永(1681—1762),字慎修,安徽婺源江湾(今属江西)人。为清代朴学大家戴震(东源)之师。一生研究经学,著述颇多,仅收入《四库全书》者就有《周礼疑义举要》《仪礼释宫增注》《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礼书纲目》《仪礼释例》《春秋地理考实》《群经补义》《乡党图考》《律吕阐微》《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考订朱子世家》《近思录集注》《算学》等十五种。《河洛精蕴》一书为江永七十九岁时所著,共九卷。前三卷“内篇”本《易学启蒙》及李光地《启蒙附论》而发,谓之“河洛之精”;后六卷“外篇”旁通纳甲筮法、纳音、律吕声音、卦变、罗盘分布、遁甲奇门、紫白洛书、中医等,发挥河洛图书之余蕴,谓之“河洛之蕴”。是书之所以不被四库馆臣采录,一是因其书内多有訾朱熹不足处,二是因为其书内多针对《御纂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内容而发表意见。今天看来,是书内容堪称近代“河洛文化”之大全,其被社会广大读者接受程度要大大超过所有易学象数之书,实在有点校并为之引读注释之必要。

本书的点校以乾隆甲午(1774,乾隆三十九年)蕴真书屋刻本为底本。对书中错字如“己”“巳”“已”等字径改,其他则参考电子版《四库全书》通假与读音改正,如原字改作“栗”“置”“勾”“仿”“乃”“创”等。本书之引读只出在内、外篇之首,且不累赘文字,点到为止。各篇之注释则附于篇末,亦择其有注释必要者为之,而“注释”多以引证史料供读者参考为主。见仁见智,笔者尊重读者的解读能力,而不越俎代庖。

宋代易学家邵雍主张研究易学“数象言意”四者不可缺一,实是至理名言。数为象设,循数观象,观象玩辞,以辞会意。就延续几千年且枝繁叶茂的“河洛文化”而言,其源头则在“河出图,洛出书”“河图在东序”,或九图十书或九书十图,究其义理则不在其“名”而在其“实”。其“实”为图书之数,由五居中而得中和之象,五为“皇极”“黄中通理”,其色黄,其行土,其气中和。“龙马负图”“神龟负书”皆出于中州之黄河及洛水中段,此则为黄皮肤中国人之发源地。伏羲画八卦之台居中,黄帝逐鹿中原居中,大禹治水居中,文王囚羑里演卦居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无中则无和,中和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大道。汉刘歆说“二五居中,相应为和,故《易》尚中和”。清惠栋说“六经皆尚中和”。就“河洛文化”而言,正因为崇尚了中和之道,方能如此根深叶茂,为中国广大民众所接受。南方客家人的祖先告诉后代“我们是河洛人”;移居台湾的豫州人祖先告诉后代“我们是河洛郎”,都是来自中州黄土大地的黄皮肤的中国人。“河洛文化崇尚中和”,这就是从“河洛”图书的数与象中所得之义理。

“河洛文化”既为传统文化,以今天所掌握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分析之,就不免有精华与糟粕两部分内容。江永的《河洛精蕴》距今已有近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其书中也同样有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内容。江永是清代朴学的先驱人物,他阐述“河洛文化”,如把明代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以“河图”十数从几何角度用商高定理说得十分贴切,又如把历代纷纭的“卦变说”说得整齐而归一等等,都是他极力弘扬“中和之道”的具体表现。而对于“筮法”,如“非《易林》之灵,亦非焦氏之灵,盖造物之灵与人心之灵相合,有时适与相值耳”“事变之来,有非人所料……善恶皆由人,岂曰有数哉”“今之《易》之《彖》爻辞,或吉或凶,岂真有一定不可移之义哉!当时圣人意有所到,即系以此辞,使别有所见,易以他辞,未尝不可”等说,也是正确的见解。至于“风水文化”,虽然从做学问的角度阐明其来龙去脉,以正俗巫野师之大谬,但同时也说“岂可以胶定之天盘,遍用之各省乎”“岂真能格龙乘气”“天降玄女,授以针法,此无稽之言也”等。虽然,江永于书中大力介绍了当时从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学初函》中的“针偏针正之说”、欧氏几何“三率连比例”“理分中末线”“乘方法”等,但是也有受时代限制而“落后”的知识,如“五星高下说”等。至于其所谓“《洪范》所以妙其正五行之用,选日家用之以山运,亦有准云”,所谓磁针“一端恒指北,一端恒指南”,以“坎水者金之子家,离火者金之所畏,以金之所喜,是以恒眷恋于南北”为之解释等说,则是游言无根之说。《易·系辞》曰:“物相杂,故曰文”, “河洛文化”是一发展演变的传统文化,虽然从“知识论”的角度难以细溯其源流,但是从“文化”发展演变的角度看,她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其“中和之道”的深刻内涵,是应该予以肯定并为之弘扬的,因为这是合于中国人文理念的优秀文化成分。此则亦为笔者乐于注引《河洛精蕴》一书之原委。

江永前辈博学多识,对是书之引读与注释非我才疏学浅者所能胜任,因此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教正。

郭彧

2005年8月于易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