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处有人共品刘向《忧苦》节选
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辞九年而不复兮,独茕茕而南行。思余俗之流风兮,心纷错而不受。遵壄①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廋②。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倚石岩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登 岏③以长企兮,望南郢而窥之。山修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听玄鹤之晨鸣兮,于高冈之峨峨。独愤积而哀娱兮,翔江洲而安歌。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
【注释】
①壄(yě):同“野”,郊外。
②廋(sōu):山崖弯曲的地方。
③ 岏(cuán wán):高峻的山峰。
《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高山流水遇知音。试想,若有这么一个人,你鼓琴时,琴弦里每一处细微的触动,他都听得到,琴弦里每一道隐秘的心事,他都懂得,这是何等的喜悦和安慰。正因为这种喜悦太过盛大,所以,伯牙在子期死后而绝弦。
唐人陆凯曾从江南给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寄去一枝梅花,赠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无尽风雅,不涉功利,也是知己之意。这样的知己,唯有高山流水处可遇。尘世低俗处、卑下处,绝不可能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刘向笔下的屈原,如此清高孤傲,不仅置身于流放之地时孤单凄凉,无人做伴,他的灵魂,亦是曲高和寡,无人可与之同行。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孤独。
楚国世俗混沌之风盛行,而屈原离开故国已九年,归去之日遥遥无期。他日日哀叹邦国遭遇祸乱,日日登上险峰踮脚站立,眺望都城和家乡,可是未来总是一片茫然。若他在这世间尚有并肩而行的友人,能够懂得他的高洁清白,懂得他痛苦却又九死不悔的坚持,他的流放生涯或许会好过许多,至少他的怨愤能少一点,不至于“倚石岩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不至于在孤愤郁积之时,需要苦中作乐地在江中小洲上歌唱,不至于在生命的尽头,时命难合的悲哀仍然在他的心里横冲直撞,直到他的人生再也无路可走。
所谓知己,便是如此:当你独自一人面对寒凉世间,冷漠人群时,当你与全世界为敌,被所有人抛弃时,当你坚持一个孤高的理想,保留一份不切实际的幻想时,他会在你身边,支撑你,扶持你,或者至少,他懂你,不会误解你。
屈原一生所求,也无非是有人可以懂他、理解他,高山流水处有人共品。他看到三青鸟从南方飞来,便想要托它们捎信,可是它们飞得太快,追赶不上,这样的境遇,何尝不是他一生的写照:直到遭逐见弃,他才发现自己一直都太透彻、太清醒,看得太远,精神的世界太过辽阔,将君王和小人们远远抛在身后,以至于当他想要寻求君王理解时,才知他的渴盼其实是那一只飞得太快的三青鸟,而他与君王,此生已无法再度抵达彼此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