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会说话,不好听的也变好听
承认错误有诀窍,让人不原谅你都难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亡羊后关键在于怎么把“牢”补上。当我们说错话或说话不得当时,求饶就是补牢的方式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当中,交流是必要的,既然要说话,难免有口误,说错话并不是少有的事。当你言行失误时,心里不要紧张和恐慌,这时的关键是要施以巧言及时求饶挽回失误。有几种高超的“求饶”方法可供参考。
1.坦率道歉
有一次小王在和同事聊天时,开玩笑地说上司“像个机器人”,不巧正好被上司听到了。于是,小王给上司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司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倍感悔恨。”小王向上司解释道,“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字眼,只不过想开个玩笑,我感到您对工作一丝不苟,但对我们有些疏远,因此,‘机器人’三个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请您谅解!以后我会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上司为小王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的行为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领导。
道歉要坦率,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道歉把问题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和他人的充分沟通,从而顺利解决自己言行失误带来的感情危机。
2.真心巧表,妙用修辞
小张一边看表一边焦急地自言自语:“哎呀,怎么还不来啊,都等了半个小时了!”心想下次再也不约他一起吃饭了。
小王迈着大步朝小张走来,气喘吁吁地说:“小张,对不起啊,让你久等了,我出来的时候看今天天气不好,担心你也没带伞,咱们就会淋雨,所以我回去拿了把雨伞,就慢了,对不起啊,对不起。”
听小王这么一说,小张的气立马消了一半,而且还有点感动,于是乎,两个人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
做错了事,道歉并不总是唯一正确的求饶选择。因为道歉过后,别人可能只是原谅了你,怨气消了不等于喜气来了,而如果能给自己的失误加上一个美丽的修饰,错误反而成了向他人表达友好的举动,难道不令人拍案叫绝吗?事实上,小王的迟到或许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他或许在取伞之前已经迟到了,只是因为回去取伞变得更晚,但他巧妙地将回去取伞作为了自己求饶的美丽修饰,把这个小细节一讲,会让对方觉得小王的迟到情有可原,于是就不会那么生气了,甚至会感受到他的体贴。
3.先恭维,再求饶
余先生被调派到分公司工作了半年,一回到总公司,马上就赶着去问候以前很照顾他的陈科长。余先生对过去陈科长经常不辞辛苦地跑到分公司给予指导的事反复致谢,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对方反应似乎很冷淡。
当余先生纳闷地走出门时,一名同事才过来告诉他:“陈科长已经升为副处长了呀!”
不知道对方已经升职,依然用以前的职称称呼,可能会使对方的心里觉得不舒服。余先生顿时恍然大悟,后悔自己没有事先确认对方的职位是否已经有所变化,所以失了言,但说错的话已经收不回来,怎么办?他想了想,马上返回到陈处长的办公室,开口说:“陈处!真是恭喜您了!我就说嘛,您这么能干,早应该升职了,看来真是让我说中啦。您也真是的,刚才也不告诉我一下。我在分公司难免消息不灵通。不过,错漏您升职的消息,总是我的不是,刚才一直叫您科长,真是不好意思啊!”
听了余先生的恭维和求饶,陈处长高兴地说:“哎呀,没关系的,没关系的,叫什么都可以,呵呵呵。”
犯了类似无心之过时,先恭维一番,再真诚地分析自己的失误,表示你的歉意,不失为消弭别人心中不快的好办法。
生活中,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不知道怎么承认错误的人,根本交不到朋友,或易交难处,永远缺少知心朋友。
其实,承认错误并非示弱,而是显示真诚和勇气。人都免不了有出错的时候,一旦错了,就得承认错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一个人能主动承认错误,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说会道的策略。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矛盾,也能让对方得到一定的满足感。
绕个圈子来拒绝,更聪明
聪明人的拒绝方式,是会绕个圈子,不直接说出拒绝的话,却让对方明白拒绝的意思。
1799年,年轻的拿破仑·波拿巴将军在意大利战场取得全胜凯旋。从此,他在巴黎社交界身价倍增,也成为众多贵妇追逐青睐的对象。然而,拿破仑对此却并不热衷。可是,总有一些人紧追不放,纠缠不休。当时的才女、文学家斯达尔夫人,几个月来一直在给拿破仑写信,想结识这位风云人物。
在一次舞会上,斯达尔夫人头上缠着宽大的包头布,手上拿着桂枝,穿过人群,迎着拿破仑走来。拿破仑躲避不及,斯达尔夫人把一束桂枝送给了拿破仑,拿破仑说道:“应该把桂枝留给缪斯。”
然而,斯达尔夫人认为这只是一句俏皮话,并不感到尴尬。她继续有话没话地与拿破仑纠缠,拿破仑出于礼貌也不好生硬地中断谈话。
“将军,您最喜欢的女人是谁呢?”
“是我的妻子。”
“这太简单了。您最器重的女人是谁呢?”
“是最会料理家务的女人。”
“这我想到了。那么,您认为谁是女中豪杰呢?”
“是孩子生得最多的女人,夫人。”
他们这样一问一答,拿破仑不仅达到了拒绝的目的,而且斯达尔夫人也知道了拿破仑并不喜欢自己,于是只好作罢。
面对斯达尔夫人的追求,拿破仑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方式拒绝,不是用“反正不是你”等词语回应,而是采用委婉的“另有他人”的方式来答复对方,让对方好自为之。这不仅保住了对方的面子,还达到了拒绝的目的,更显示了自己的风度。
小王毕业以后分配到一个小单位打杂,开始很失意,成天和一帮哥们儿喝酒、打牌。后来逐渐醒悟,开始报名参加等级考试。
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埋头苦读,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叫他去某哥们儿家集合,一问才知道他们“三缺一”。小王不好意思讲大道理来拒绝他们的要求,也不想再像以前那样没日没夜地玩了,便回答说:“哎呀,哥们儿,我的臭手艺你们还不清楚啊,你们成心让我‘进贡’嘛,我这个月的工资都快见底了,这样吧,一个小时,就打一个小时,你们答应我就去,不答应就算了。”一阵哄笑后,对方也不好勉强,后来他们知道小王另有他事,也就不再打扰了。
拒绝别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处理得不好,轻则让局面变得紧张,重则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拒绝应该得体、有度、有技巧。
一个可怜的、严肃的省议员觉得自己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他怒气冲天,迫不及待地想报复,但一时又找不到什么方法,结果,他的行为举止好像一个孩子一样幼稚:孩子往往会去找老师告状,要求老师去惩罚他的敌人,这个议员则是去主席那里申诉。
这个议员找的是麻省省议会的主席柯立芝。这个议员所受的委屈使他相信柯立芝一定会替他当场主持公道的,但是,柯立芝却以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把这件事解决了。
纠纷是这样引起的。当另一个议员在做一个很漫长的演讲时,这个议员觉得对方占用的时间太长,就走到对方跟前低声说:“先生,你能不能快点……”话未说完,那个正在演讲的议员便回过头来,用严厉的口气低声呵斥他道:“你最好出去。”然后仍旧继续演讲。
于是,这个受了委屈的议员走到柯立芝面前说:“柯立芝先生,你听见某某刚刚对我说的话了吗?”
“听见了,”柯立芝不动声色地答着,“但是,我已经看过了有关的法律条文,你不必出去。”
这种回答实在是太聪明了。柯立芝把那位议员的愤怒当成了玩笑,他没有让自己卷入这种儿童式争吵的旋涡中去,反而用这样一种方式中止了这场无聊的争执。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内心不想被触碰的一个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不想说出口的事情。当他们被问到这些方面的问题时,就只有拒绝了,然而,拒绝不一定非要表明自己的意思,许多时候,绕个圈子来拒绝,是更聪明的选择。只要合理地从自己的思维中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保护圈,巧踢“回旋球”,就会让对方无法打进你的保护圈内部。
当然,难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非要事事都绕着圈子拒绝别人不可吗?我们在拒绝他人时都要采用这些委婉的方法吗?
对于某些情况,直接说“不”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应持坚决的态度来拒绝。对于那些可能引起误解的事情,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态度,否则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也要顾及对方的尊严。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们的自尊心理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欢愉乐观和兴奋激动,进而“投桃报李”,对满足自己自尊欲望的人产生好感和亲近力,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交际随之成功。反之,当人们不受尊重、强硬地被拒绝后,便会产生失落、不满和愤怒,进而出现对抗姿态,使交际陷入危机。
所以,通常情况下,若拒绝别人,聪明的选择是,要绕个圈子,这种做法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又给了别人面子、保住了提问人的尊严,使他们有个台阶下,也为以后双方的继续交往减少了尴尬,将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小。
只是建议,不是命令
每个人都喜欢指挥他人而不是听命于别人,但出于需要,非得有人处于主导地位。问题是有些人的命令让人根本难以听下去,更别说从内心接受了。一般来讲,当我们命令他人时,最好多一些疑问句而非祈使句,让对方感到你既是在征求他的意见,同时也是在安排他去做某事,并且要求一定要完成。
著名的资深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在写《欧文·杨传》的时候,曾和一位与杨先生共事三年的人谈话。这位先生宣称,他从未听过杨指使别人——他只是建议,不是命令。譬如,欧文·杨不会说“别这么做,别那么做”或“去干这个,干那个”,他只会说“你可以考虑这样”或“你觉得那样有用吗”。他常常在口授一封信之后说:“你觉得这样如何?”在接过助手写的信之后,他会说,“也许这样写比较好些。”他不教助手做什么,而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在错误中学习。
这种办法容易让一个人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保持个人的自尊心,给他人一种自重感,这样他就会与你保持合作,而不是反对。
无礼的命令会导致怨仇——即使这个命令是为了改正错误。
宾州有位教师丹·桑塔雷利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个学生把车子停在不该停的地方,挡住了别人的通道。有个老师冲进教室很不客气地问:“是谁的车子挡住了通道?”等车主人回答之后,这位老师恶声说道:“马上把车子移开,否则我叫人把车子拖走。”
这个学生是犯了错,车子是不该停在那里。但是,从那天开始,不只那个学生对老师心怀不满,甚至别的学生也常常故意捣蛋,使那位老师没好日子过。
如果这位老师换一种方式处理,结果会如何?如果他心平气和地问:“谁的车挡住了通道?”然后建议这位学生移开车子,好方便别人进出,相信这个学生会很乐意这么做,也不致引起其他学生的公愤。这位老师实在应该像下面一则故事中的麦当劳先生学习。
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小工厂的总经理伊安·麦当劳。他的工厂专门制造精密仪器。有人愿意向他们订购一大批货物,但要麦当劳先生保证能如期交货。由于工厂进度早已安排好,能否在短时间内赶出一大批货,连麦当劳也不敢确定。
麦当劳没有催促工人赶工,他只是召集了所有员工,把事情详细说明了一番,便开始提出问题。
“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处理这批订货?”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一下时间或个人分配的工作,以加快生产进度?”
“有没有人想出其他办法,看我们工厂是不是可以赶出这批订货?”
员工们纷纷提出意见,并且坚持接下订单。他们用“我们可以做到”的态度去处理问题,结果他们接下了订单,而且如期赶出了这批订货。
谁都讨厌被人命令,受人指使,即使是你的孩子也是如此。“别整天只顾着玩,快去复习功课!”虽然他嘴上说:“知道了。”却总是磨磨蹭蹭得不见行动。你在餐厅里对服务员说:“喂,拿杯咖啡来。”他可能会答道:“好的。”却迟迟不见咖啡送上来。
嘴里答应了却不去行动的人,其主要原因就是,人都讨厌被人指使。不管是谁,在潜意识里总会对命令和指使反抗。人总希望能够主宰自己的事情,若经别人催促,即使口中答应了,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反抗,成为行动的障碍物。
所以,你要想让别人听从意见,就请记住这一要诀:用提问或者建议的方式代替直接命令。
批人先批己
承认一个人本身的错误——就算你还没有改正过来——也可以帮助改善行为。下面是克莱伦斯·泽休森讲述的故事:
他发现15岁的儿子正学着抽烟——“我自然不愿意大卫抽烟,”泽休森说道,“但是他的妈妈和我都抽烟,我们一直给孩子做出了不好的榜样。我向大卫解释,自己如何也在年轻的时候开始抽烟,如何为烟瘾所害,到现在已经是无法戒除了。我提醒他,我常咳嗽得很厉害,如果他抽上个几年,情形也会跟我一样。”
“我没有劝他不抽,或是警告他抽烟的危害。我只是做了一个自我检讨,指出自己如何染上烟瘾,然后受到如何的影响。”
“大卫想了一阵子,决定在高中毕业前暂不抽烟。好几年过去了,大卫一直没有再抽烟,也没有想抽的意思。”
“那次谈话之后,我也决定戒烟,由于家人的支持和帮助,我终于成功了。”
作为上级,把自己曾经的过错暴露在下属面前,目的不在于做自我检讨,而在于以自己的感悟来教育对方。这种借己说人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融自我批评于批评中的魅力与力量。
日本轻型电器业界曾经因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动荡不安,于是松下电器公司决定召开全国销售会议。
由于会议中反映出不景气的状况,所以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在一百七十家公司中,只有二十几家经营良好,其他一百五十多家的经营都出现极严重的亏损。
“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说出来。”松下先生一语未了,某销售公司的经理立即如冲破水闸般地发泄他的不满:“今天的赤字到这种地步,主要在于松下电器的指导方针太差,作为公司的负责人一点都不检讨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处……”
“我方的指导当然有误,可是再怎么困难也还有二十几家同仁获利。各位不觉得你们太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太依赖他人,才招致今天的后果吗?”松下先生反驳道。
“还谈什么精神,我们今天来的目的不是听你说教,是钱!”也有人这么露骨地反唇相讥。
三天十三个小时,松下先生就站在台上不断地反驳他们的意见,而他们也立即反击,大骂松下公司。就在会议即将结束,决裂的局面即将出现时,情况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三天最后一次会见,松下先生走到台上,“过去两天多时间大家相互指责,该说的都说了,我想没有什么好再说的了。不过,我有些感想,给大家讲讲。过去的一切,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所有责任我们要共同负责。松下电器有错,身为最高负责人的我在此衷心向大家致歉。今后将会精心研究,让大家能稳定经营,同时考虑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最后,请原谅松下电器的不足之处。”说完,松下先生向大家鞠躬。
突然间,整个会场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现象——整个会场顿时静了下来,每个人都低着头,半数以上的人还拿出手帕擦泪。
“请董事长严加指导。我们缺点太多了,应该反省,也应该多加油去干!”
随着松下先生的低头,人人胸中思潮翻涌。随后大家又相互勉励,发誓要奋起振作。
当然,这是比较严肃的氛围,如果换成比较轻松的氛围呢?我们可以把这种自我批评改成自我调侃。比如朋友想邀你一起玩电游,他们玩得并不怎么好,可是你又不好意思直接说他们玩得不好。这时,你就可以说:“我们都是好朋友了,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学了几年一直玩得不像样,你们看了都会觉得扫兴,为了不影响你们的兴致,我还是不去为好。要不,咱们都别去了吧,其实,你们玩得也比我好得有限啊,哈哈。”同时,你还可以说一些其他的事例进行说明,或者找一些比较好的借口来增强这种自我贬低的效果。
如何实施这种自我调侃呢?
首先,先将自己说的“一塌糊涂”,借由表现自己的无能,来降低期望值,使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在遇到现实时也不会下降太多。表明自己无能为力,表明“我没有能力做那件事”,这是一种技巧。
不过,“无能”的理由不具真实性,那可就行不通。随意乱编例子、胡乱批评自己、拿自己开涮,则会显得很突兀并且缺乏真诚。只有在自我开涮是持着一颗真诚之心,这样,当拿自己开涮后,再说其他人,才会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性,而且被批评者心里也会舒服些,甚至会觉得这批评很可爱,最重要的,这种方式的批评也不会造成双方关系的恶化。
其次,将矛头指向他人。这招是接着“表示无能”的用法之后,以“我不行,你也不怎么样”的这种劲头儿继续将矛头指向他人,开始你对他的批评。
因为我们已经先将自己置于一个很低的位置,拿自己开涮,拿自己垫底,所以此时再批评别人,别人也比较好下台,就不会那么生气。所以,如果真的想恰当地批评他人又不让对方生气的话,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良药”包糖衣,不苦口
有很多时候,你对家人、朋友总觉得有些话不得不说,可是说了,反而伤害了感情,把事情弄糟。
但是,为什么良药就非要苦得让人难以下咽呢?忠言为什么就一定要让人听了难受呢?医药科学发展至今,许多“良药”或包糖衣,或经蜜炙,早已不苦口。语言科学发展至今,语言艺术也可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皆喜欢听。那就是先夸奖,让对方更容易听进去。
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里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了效用,疾病就治好了。我们要对人说批评的话,在说以前,先给人家一番赞誉,使人先尝一点甜头,然后你再说批评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某领导发现秘书写的总结有不妥之处。他是这样批评秘书的:“小张,这份总结总的来说写得不错,思路清楚,重点突出,有几处写得很有见地,看来你下了功夫。只是有几个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过其实,有的地方尚缺定量分析,麻烦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笔不错,过去几次写总结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这次也一定能改出一个好总结来。”
这样说,秘书会感到领导对自己很公正、很器重,充满期望和信任,因而就会很卖力地把总结改好了。
当某人听到别人对他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对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比如,你刚在某人左脸上亲吻了一下,当他还在回味那甜蜜的感觉时,你再在他右脸上给一巴掌,这时他疼痛的感觉肯定没有只打不亲时强烈。
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一天对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年轻迷人的小姐。”
女秘书受宠若惊,因为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对她的最大夸奖了。但柯立芝话锋一转,又说:“另外,我还想告诉你,以后抄写时标点符号要注意一下。”
像柯立芝这样在批评之前先表扬对方,以表扬来营造批评的氛围,它能让对方在愉悦的赞扬中同样愉悦地接受批评。
但是,我们往往在使用这一招式的时候会错误地加上两个字。
有许多人在真诚的赞美之后,喜欢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举例来说,有人想改变孩子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很可能会这样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为此感到非常开心。但是,你如果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原本受到鼓舞的小虎,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原来的赞美之词。对他来说,赞美通常是引向批评的前奏。如此不但赞美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对小虎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我们改变一两个字,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我们可以这么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这样,小虎一定会欣然接受这番赞美了,因为后面没有直接明显的批评。由于我们也间接提醒了应该改进的注意事项,他便懂得该如何改进以达到期望。
话题尖锐,磨个皮
对付一些比较尖锐的话题,最好使用模糊语言,给对方一个模糊的意见,或者多用一些“好像”“可能”“看来”“大概”之类的词语,并用委婉的语气,留有余地,效果更好。
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作为老师一般不应这样训斥学生:“你怎么搞的?昨天你肯定没复习!”而应当用模糊委婉的语言表达批评:“看来你好像没有认真复习,是不是?还是因为有点紧张,不知道该怎么说呢?”进一步提出希望和要求:“希望你及时复习,抓住问题的要领,争取下次做出圆满的回答,行不行?”这样给了学生面子,也能达到好的效果。
什么是尖锐的话,我们应首先在头脑中有个界限,分清什么是平和话题、尖锐话题。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此话道出了人性的一大特点:爱面子。而尖锐的问题,往往就会使得他人没有台阶可下,让人有失颜面。所以,遇事待人,应谨记一条原则:迫不得已要涉及尖锐的话题时,也应想办法保留他人的面子。那些处处在言语上刁难别人,还自以为聪明,说话尖锐的人们,就是因为没有多考虑几分钟,没有照顾到别人的面子。其实,只要我们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模糊自己尖锐的语言,减少话题的冲击力,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某厂有个团委书记,年轻漂亮,能歌善舞,温柔妩媚,深深地吸引着小伙子们的心。一天,一位技术员正式向她求爱,尽管她不喜欢这个求爱者,对他虚伪的奉承十分反感,但她还是以礼相待,很亲切地对他说:“对于你的求爱,我表示感谢。但是,我现在还很年轻,想把精力用到工作、学习上,目前还不准备考虑个人问题。因此,有几个小伙子向我求爱时,我也都一一拒绝了。希望你能谅解我。你自己也不必因此灰心,你是个有出息的青年,将来一定能找到比我强的姑娘。如果需要,我愿意帮忙……”
姑娘以自己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工作、学习上作为不同意他求爱的理由,并表明自己现今也不接受其他男子的求爱,这保全了男子的颜面,让他知道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女方的问题。姑娘用模糊语言来婉拒而非尖锐地拒绝,减少了不接受小伙子爱意这一举动的冲击力,是利人利己的智慧做法。
尖锐的话题伤人,但有时却无法避免地会涉及,作为交流的一方,我们能做的就只剩下减少尖锐话题的冲击力这一点了,用模糊的语言来说尖锐的话,给他人一个缓冲的空间,给对方一点理解与关怀,或许,反馈给我们的会是另一种美好。
给人留面子,看破不说破
中国有句俗语:树要皮,人要脸。这说明,面子在人们的心目中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有些事情识破即可,千万不要点破。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事不必弄得太明白,只要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了。俗话说:看透别说透。事情说得太白,反而会伤和气,或显得太无聊。
通用电器公司曾经面临过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工作:免除查尔斯·史坦恩梅兹担任某一个部门的主管一职。史坦恩梅兹在电器方面是第一等的天才,但担任计算部门主管却非常失败,然而公司不敢冒犯他。公司绝对解雇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于是他们给了他一个新头衔,他们让他担任“通用电器公司顾问工程师”。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一项新头衔,并让其他人担任部门主管。
史坦恩梅兹十分高兴,通用公司的高级人员也很高兴。他们已温和地调动了他们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而且他们这样做并没有引起一场大风暴——因为他们让他保住了他的面子,让他有面子!
其实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为别人留面子,我们在其他人面前批评一位小孩或员工,找差错、发出威胁,甚至不去考虑是否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如果在他人犯错的时候,我们不说破对方的错误,而是用一种更委婉的方式降低语言的伤害,我们或许更能收获人心。
一次,洛克菲勒的一个合伙人爱德华·贝德福特,在南美的一次生意中,使公司损失了100万美元。然后,贝德福特丧气地回来见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本可以指责他的过失,但是他并没有那样做。他知道贝德福特已经尽力了,更何况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能因此而把贝德福特的功劳全部抹杀。
于是,他把贝德福特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这太好了,你不仅节省了60%的投资金融,而且也为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我们一直都努力,并且取得了几乎所有的成功,还没有尝到失败的滋味。这样也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争取更大的胜利。更何况,我们也并不能总是处在事业的巅峰时期。”
这段故事广为流传,因为少有人能做到像洛克菲勒一样,在如此情况下还能用赞美的方法对待一个犯错误的人。
所以,看破不说破,关键时刻要给人留面子!
耳光甩来,你可以不骂街
当你正在和一大群朋友侃侃而谈的时候,突然有人接过你的话头,当着众人的面刁难你,让你下不了台;或者你正在一个正式的场合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又有人冒出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来,当时就让你面红耳赤,难堪至极。这时你该怎么办?极力保持平静和理智?但我们知道这比较困难。跟别人大吵大闹?这样虽可以逞一时口舌之快,但事后特别伤面子。
面对别人突如其来的“耳光”,我们怎样才能既保住面子,又不至于因回敬过头而落下“泼妇骂街”的称号?把握好其中的度比较难,我们可以借鉴下面的方法:
方法一:巧用反问
巧用反问是应对尖酸刻薄之人的一个很普遍、实用的技巧。当对方的问题很难回答或发问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错时,那就不要回答,你可以把问题再还给对方,巧用反问,将对方一军。
有一个国王故意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聪明,不知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数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我就认为你聪明。”阿凡提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骑的毛驴有多少根毛,我就告诉你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方法二:化被动为主动
化被动为主动。先有意放松,解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为能牢固地把握主动权打基础,等到对方上钩了,再予以反击,让对方措手不及、哑口无言。
卡特竞选总统时,一位爱找碴儿的女记者来采访他的母亲:“你儿子说如果他说谎,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你敢说他从未说过假话吗?”卡特的母亲平静地说:“不,我儿子说过。”“那说过什么谎话呢?”女记者喜出望外地追问。“善意的谎话。”“什么善意的谎话?”“你记不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家的门时,我儿子说你很漂亮,见到你很高兴?”
方法三:请君入瓮
生活中,当对方蓄意刁难,说出使人难堪窘迫的话时,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采用请君入瓮的方法,巧用话语把对方也引入这种局面中,然后自身撤退,让对方自食其果。
一天,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一位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金融家的话明显是在嘲笑萧伯纳的穷困,只听萧伯纳回答:“啊,可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我所思考的正是你!”萧伯纳就是巧妙地“接过”了刁难者的话题,设计了一个圈套,将刁难者与话题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全身而退,反倒让对方成为被耍弄的笑料。
方法四:大智若愚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有人并非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刁难你,你大可一笑了之、大智若愚,全当不懂对方的话,而让对方自讨没趣,这时你就可不战而使敌自退了。
1992年的美国大选,克林顿的对手在电视竞选上攻击他不过是夫人的一个木偶,言外之意是克林顿做不了一家之主,更不够格做一国之主,这句话无疑潜伏着杀机,可谓刁难至极。但克林顿却回答:“不知你是竞选总统还是竞选克林顿夫人?”一句妙答,让故意来刁难他的人无言以对。克林顿这种带点傻气的话,其实是大智若愚,既回避了他人对自己年龄太轻不能胜任一个大国总统的怀疑,又打击了对方对其夫人干政的担忧。
方法五:相同思维反击
不妨采用与对方一样的思维,照他那样的逻辑方式,如法炮制地再设一个相同句式的问题来反问对方,这样就巧妙地把球踢给了对方。
一个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梁晓声,说:“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记者的这个问题,分明是在有意刁难。梁晓声灵机一动,立即发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他巧妙的回答,把球又踢给了对方。英国记者一怔,无言以对。
在别人刁难的时候,如果我们恼羞成怒,对刁难者进行指责。这样只会激起对方的反唇相讥,由此陷入进一步的言语大战。而过于温和,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软弱易欺负的人,没准还会找机会再刁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