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育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语文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课下很多的语文老师都会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语文啊,根本不会好好听语文课,语文课成了他们“养精蓄锐”的一门课,这让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们汗颜,为什么语文教学就变成这样了?语文教学果真这么难?语文课真的就这样无趣?我深深地反思。

语文教学从学生进入小学学段就已经开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完成基础的拼音、汉字的教学后,又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语文教学在知识的扩展与迁移上又有新的认知,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也许正因为应试教育的施行,让学生找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终日在背诵、识记上下功夫,苦不堪言,因此,很难感受到语文这个学科带来的“美”。

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学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从语义教学走向语用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如何使用好语言,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阅读、表达、鉴赏和交际的素养和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个综合概念,是语文学科中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语用教学体现了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文字问题和语言表达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还要渗入更多的生活体验。

语文这门课程是母语教学,也正因此遇到很多尴尬局面,很多高中生对语文不够重视,一是感觉语文的题目没有任何读不懂的地方,但做题却不能收获高分,就是由于组成题目的汉字都认识,没有任何疑难杂字,停留于表面认知,而不深入题目内部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造成字都认识,题总答不对的问题。久而久之没有解答理科题目的答题成就感,字都认识,题目都能读得懂的印象在每一次语文考试都周而复始地出现,但从未引起学生的反思。

于此,我做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从语文教学者的角度反思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听过一个学生因为不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而产生对这门学科的厌学情绪,反之,学生如果能对语文教师有所喜欢和崇敬,那么也会进而转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怎么让学生“亲”之后让学生“信”,我想就不单纯是一个外在容貌与长相的问题。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1.明确教学理念。

就教学理念而言,首先得明白教学理念为何物?老师是盲目地拿到教材、教案就开始实施教学,还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思考。教学理念是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老师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一个语文教学理念我很赞同: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能否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是否灵活运用了,是否收到好的结果,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坚持做教学总结和反思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打造高效课堂是否落实到位。

新课改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如何反映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要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是否把桌子摆成特有的几个圆形,大家在一起闹哄哄地讨论就是合作探究了?学生讨论的问题有多少是有效的?老师得反思,在讨论问题之前,自己设置的讨论方向,讨论的重点是否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讨论之后学生有没有小组总结性的发言?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高效课堂的打造是多方位的全面性准备,只有教师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都做到位了,才会出现高效课堂。

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高中时我遇到的几位语文老师都让我记忆深刻,他们年纪不同,老中青三代人,但各有各的特点与魅力。年纪大的很博学,中年的有耐心,年轻的有活力;共同点是都在努力的学习,与时俱进。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没有找到自己的教学定位,过于追求花里胡哨的教学方法,一节小说课可以花三分之二的时间看电影,学生看的时候确实气氛活跃,学生也在轻松的观影中完成一节课的学习,结果却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好。有的教学内容脱离文本,游离于课文之外去拓展延伸,与课堂的教学目的毫无关联。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喜欢语文,有时只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如在学生面前能熟背课内要求背诵的诗文,给学生讲述课文及名家背后有文化底蕴的故事,给学生指导作文时能展示自己的文章……让学生从心里佩服自己的语文老师。

二、从学生学习表现的角度反思

学生厌倦了墨守成规的语文教学模式,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大致可以总结: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解题,划分层次,归纳主题,赏析重要的字词句。长此以往,学生已深知,语文学习就这样,没啥意思。由此我的语文课做了以下调整,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识记类知识,上课我不花时间专门解说,让学生课下自己完成。

1.创新教法。

例如一篇文章,我提前设置几个主要的问题布置下去,学生在我没有任何讲解时就需要独立完成问题的解答,回答问题的同时之前布置的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等问题就完成了。再例如,我布置学生针对要学的文章自己去拟问题,设置答案,每个人都做这个准备,第二天课堂上用自己围绕课文设置的问题在班上提问别的同学,在同学回答完毕后自己来进行点评。教师当然不能放任不管,整个过程老师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让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2.利用作业,提升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是不友好的,认为作业枯燥无味,对于利用作业做积极的思考,提升学习兴趣,我也花了不少心思。写作业若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例如我布置了让学生写一个“吵架”的场面,要求通过这个场面,从人物语言、动作能看出性格特点,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原本要求600—800字,可最后班上60个学生最少的都写了近千言,更有一个学生写了半本作文本,还有把“吵架”升级为“武侠小说”,写得有板有眼的。我从中也得到了启示,不是学生不爱做语文作业,是作业的布置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提升语文能力。

3.从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

语文的学习是需要时间累积的,告诉学生,最能直接体现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学科实际上是语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说话的语言、表达观点的思路、话语内容的文辞,都能反映这个人的素养,而这些恰恰是语文的生活化表现。我曾举例,“他一转头,看到了她深邃的眼眸”和“他一转头,看到了她大大的眼珠”也许意思是差不多的,但表达效果却截然不同,学生们在哄堂大笑中明白,语言的魅力也是一个人华美的装饰,提升语言的魅力和学好语文密不可分。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公民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综合发展的要求。”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有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并不乐观。

语文的教学现状,学生不够热爱语文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长久存在,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这门学科,让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确实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地去反思的问题,在教学中注意自身的专业提升,多学习,多思考,从现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如何学习语文?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想要的,是有效的。我想,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学生和老师都会在语文的学习生活中找到答案,感受语文书中的文化自信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