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前言”的评价
吴芳思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前言部分的论述没有达到她的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选题目的。原因是相关的研究成果未受到足够重视,对克雷格·克鲁纳斯的观点没有深刻认识和没有找到史家的帮助。在前言的论述中还存在着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不明确和论证史料不充足等问题。
一、吴芳思没有达到选题的目的
通过对前言的论述,吴芳思表达了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主题,但吴芳思并没有达到她选题的目的。主要从三个方面内容来展开论述。
1.对福赫伯的见解未加重视
福赫伯1914年生于德国科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先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和汉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在科隆大学任教。1951—195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汉学系做研究工作。1953年任慕尼黑大学东亚系名誉教授。1979年退休。他也曾担任德国东方协会主席、国际东方协会联盟秘书长、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和德国科学协会主席等职。福赫伯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主要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字史、文化史和边疆史,其著述甚丰。[1]6
多数人还不知道,德国一位最杰出的蒙元史学家已经对马可·波罗的声望提出了非常严肃的挑战。承认德国的蒙元史专家也许不是一个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群体,可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可轻易否定,何况他们是在学术界长期以来感到真伪莫辨的情况下进行了最新、最彻底的调研。然而他们提出的那些疑团并没有影响马可·波罗的声望,人们还是不停息地讲述关于他的传奇故事。[1]2(此处说“德国一位最杰出的蒙元史专家”就是指福赫伯。)傅氏认为,波罗一家是否到过中国,还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举出马可·波罗书中的一些可疑之点,如在扬州做官、献投石机攻陷襄阳等虚夸之词以及书中未提中国的茶叶和汉字书法等问题。他说:“这些事情使人们对波罗一家长期在中国一说发生怀疑。”吴芳思引用后说,她对一般人不知道这一学术成果表示惋惜。
但是,吴芳思对傅氏的下一段话似乎未多加重视。傅氏在举出前面疑点说:“但是,不管怎样,在没有举出确凿证据证明波罗的书(只)是一部世界地理杂志,其中有关于中国的几章是取自其他的、也许是波斯的资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词汇)以前,只好作善意的解释,假定(姑且认为)他还是到过中国的。”[2]虽然怀疑,但还是强调要有确凿证据,在没有确凿证据以前,只能是怀疑而已。傅氏是审慎严肃的学者,立论掌握分寸,留有余地。吴芳思则全盘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吴芳思笃信福赫伯的观点,但对傅教授要有“确凿证据”的见解却未加重视,甚至对确实证据也认为是道听途说。如马可·波罗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是有关他的旅行的详细情况可能不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那样广为人知。多数人也许会知道他有过一次中国之旅,还有不少人可能知道这位衣衫褴褛的旅行家还乡的故事。吴芳思认为马可·波罗的威望影响力没有哥伦布的威望大,则从这一方面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并不能很充分地证实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玉尔引用德国著名科学家洪保德(Humboldt)的话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档案里没有哥伦布胜利进入该城的记载,在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中国长城,在葡萄牙的档案里没有阿美利加奉皇命航行海外的记载,而这三者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4]110-112如果论证,则要找出充分的史料证明,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推测。首先,史学要有严肃的史实态度。然后,用史料说话,找出能够证明史料的资料。最后,是孤证不立的原则。吴芳思并没有找出充分的史料证明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
吴芳思引用福赫伯的观点来论证自己的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主题,但她对福赫伯的见解未加重视,她的论证并没有达到她要写主题的目的。
2.对克雷格·克鲁纳斯的观点没有深刻认识
克雷格·克鲁纳斯早年到中国学习,他回国后在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写过一篇关于《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的博士论文。[1]4吴芳思说,从克雷格·克鲁纳斯那里得知德国著名学者有一篇怀疑马可·波罗到到过中国的文章。后不经意提出了一个“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想法,尽管马可·波罗具有广受欢迎的形象。
克雷格·克鲁纳斯说道:“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中国字,波罗从没有提到过。印刷是当时欧洲还不知道的中国的一大发明,亦没有在书中谈到。一个在中国住了二十年的人难道真的没有注意到这个重大的技术的突破吗?”[3]从克雷格·克鲁纳斯可以看出,他根据马可·波罗在行纪中没有把这些中国元素表达清楚,就否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马可·波罗的记载有些夸大失实和错误之处,不必替他辩护,重要是找出其错误的观点和分析其错误的原因。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做出说明。玉尔认为,马可·波罗书中未提茶、印刷术和中国的书法,因为他在中国结识的主要是外国人。[4]111意大利学者奥勒斯吉(L.Olschki)除了同意马可·波罗很少与中国人接触外,还指出,马可·波罗对他本国人所不明白和不赏识的东西就不愿谈,如马可·波罗在谈及中国的物产时说:“那里有些香料,不认识,也从未到过该国,因而勿需提及。”奥勒斯吉认为,这可以解释马可·波罗未提及茶的原因。[5]130关于未提印刷术,玉尔认为,但他关于纸币的叙述足以对不提印刷术一事提出挑战。[4]111这些解释,可供参考。马可·波罗未提及茶、印刷术和中国文字可能是很少和中国人接触,对先进技术的谈及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的归属感。
如果只以一部游记没有记载它可以记载的某些事实而否定其真实性为标准,那就几乎否定任何一部游记;反之,如果以《马可·波罗游记》中所特有而其他游记则无的记载为标准,是否可以否定其他游记的真实性呢?当然不能。[2]克雷格·克鲁纳斯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中说道:“今天,学者们为了研究语言学,大力利用其他早期到过东方旅行家的叙述。可是《马可·波罗游记》在这一方面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他写的许多地名似乎用的波斯叫法。有可能波罗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教国家。在那里他和从中国回来的波斯商人或土耳其商人谈过话。在他书里,当然有可以相信和有价值的材料,但是他们不一定是作者考证过的材料。”[3]从克雷格·克鲁纳斯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是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只是在猜测而已,如果克雷格·克鲁纳斯能找到让人信服的资料证明则可以说明他的观点。马可·波罗书中确有许多没有提到的中国事物,但是,这些事物在元代其他来华的西方人的记载中也同样未提到,为什么对他特别苛求?布鲁克鲁(William of Rubruk)曾提到契丹人的书写方法,他还提到西藏人、唐兀人和畏兀儿人的书写方法,[6]190因为他是颇有学识的传教士,对各国文字感兴趣;按照蔡美彪先生的推测,马可·波罗很可能是一个斡脱商人[7],文化水平有限,他的兴趣主要在工商业和各地奇风异俗方面,对文化事业则不关注。[8]
吴芳思用克雷格·克鲁纳斯的观点来论证自己的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观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克雷格·克鲁纳斯的观点是存在不确定性的,没有确凿的证据论证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而吴芳思用克雷格·克鲁纳斯的观点来论证自己的主题是没有说服力的。
3.没有得到中古史专家的帮助
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前言中说道:“偶尔讨论过就这个问题写一本书的可能性,并认为最好能得到一位懂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的中古史专家的帮助,可是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做到这一点。所以现在独自写了。”[1]4吴芳思在写《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没有得到一位懂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的中古史专家的帮助,而是独自写的。
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说,他在元朝懂四种语言。至于哪四种,他没有指出,因而引起学者的争论。沙海昂认为马可·波罗“所偏重的,固然不必是汉语,然而不能说他对汉语毫无所知。”[9]34伯希和、奥勒斯吉也主张马可·波罗懂得波斯语和蒙古语,但不懂汉语。[10]中国学者邵循正1943年在西南联大的报告中亦强调“以他的《游记》来判断他的语言知识,敢说他简直不懂汉语。”[11]西方学者找出马可·波罗不懂汉语的内部证据是有说服力的。杨志玖还从元代社会情况分析,对这个结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指出,元朝皇帝、官僚懂汉文者甚少,色目人地位远在汉人之上,汉文在元代官场上并不是必要的交际工具,蒙文、波斯文、汉文是并行的官方文字,在元朝的外国人中主要通行波斯语。因此马可·波罗不需要学习比较难学的汉语,他会的四种语言可能是蒙古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和突厥语。[12]254吴芳思没有得到一位懂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的中古史专家的帮助,在她写《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之前,对马可·波罗的《游记》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或者对《游记》中的某些方面有不科学的认识,这样的写作态度是不严谨的,如果要更全面地认识马可·波罗则要对马可·波罗从多方面进行解读。
吴芳思为了论证她的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引用福赫伯的观点,但是她对福赫伯的见解未加重视;对克雷格·克鲁纳斯的观点,也没有加以深刻地认识;未得到一位懂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的中古史专家的帮助,便不能很好地把握《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甚至对一些《游记》内容会错误解读。从上述三方面可以看出,吴芳思通过对前言的论述,没有达到她选题论证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目的。
二、“前言”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前言的释读,发现其论述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分别为吴芳思要表达的观点不明确和论证史料不充足。
1.吴芳思观点不明确
(1)主题观点不明确
吴芳思在前言中表达了自己的主题是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而表达这一主题时,没有明确突出这一观点,只是淡淡的一笔:所以现在独自写了。[1]4吴芳思在表达自己的主题时是那样的含糊不清,会导致读者在阅读时找不到清晰的主题,会在前后衔接上有突兀感,所以不能很好地把前言前后的段落进行衔接,达到加深主题思想的作用。
(2)内容表达不明确
吴芳思在前言中说:“接着于1975—1976年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一年……明代汉族君主在1368年收复该城后,在南边很远的地方建造了新城墙,现在只剩下这一段与学院路并行的残墙断垣孑然而立。”[1]3吴芳思在表达观点上也是含糊的。文中的“城”并没有注释,会让人在阅读时找不到方向。吴芳思引述了瓦德伦(Arthur N.Waldron)的一篇论文《长城问题》[13]时说,虽然现在北京北部和东北部的砖筑长城是在马可·波罗东游后修建的,但泥土筑的城墙遗址,仍有遗存。因此,在十三世纪应有夯实的城墙存在,从西方到中国的人很难见不到长城,马可·波罗的这一遗漏是显而易见的。[2]吴芳思在前言中这一小段关于城的描写,突出了她的情有独钟,却没有把自己的观点明确地表达。吴芳思想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中遗漏了对长城的描写来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观点,博得读者赞同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主题。吴芳思因一部书没有记载它可以记载的东西,便怀疑、否定其真实性,这是不合理的,也很难服人。吴芳思在前言的论述中明显地表现出她的观点不明确,其中观点不明确包括主题观点不明确和表达内容的不明确。
2.论证史料不充足
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前言中提出了自己的主题——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而在前言的论述中却没有足够的史料来论证这个观点。在前言中,吴芳思只是通过引用福赫伯和克雷格·克鲁纳斯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来提及这是自己写《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最初缘由。在前言中作者的论证史料只限于福赫伯和克雷格·克鲁纳斯论文中的一些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不能充分地说明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吴芳思在前言的开头通过叙述马可·波罗归国的情况,引出了马可·波罗这一主题,接着从福赫伯和克雷格·克鲁纳斯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来说明自己这章节的主题。在这章节中,论证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史料是不充分的,如果要充分论证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主题则需要找到能够支撑这个观点的第一手资料。
《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或译本确实很多。据穆尔与伯希和的统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已有抄写稿本及印刷本一百四十三种,吴芳思说还有七种分散的有关的版本。吴芳思说由于《马可·波罗游记》原稿早已遗失,这些被分析的版本都非原著。[2]《马可·波罗游记》经过后人辗转抄写,遗漏、增添等情况也有可能,但是只是少数,不会影响书本的主题结构,更不会抹杀书本的真实性。吴芳思却没有找到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一手资料。
马可·波罗(1254—1323)是中世纪的大旅行家,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游记》,不仅在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中国和西方,特别是中国和意大利人民友好关系历史的见证。[14]97意大利驻华大使罗西先生说:“马可·波罗的形象至今仍显得那么光彩照人而又富有现实性。”[15]176吴芳思在前言的论述中存在着她要表达的观点不明确和论证史料不充足的问题,而这两个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吴芳思在前言的论述中观点并不明确和论证史料不充分,但是她的观点都值得去探讨,她提出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马可·波罗的研究热。
参考文献
[1] (英)吴芳思著,洪允息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 杨志玖.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回答 [J].历史研究,1997,(3).
[3] 原载英国1982年4月14日《泰晤士报.中国增刊》,译文刊《编译参考》1982年7月题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
[4] Henry Yule ,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3rdEd. 1929 , “Introductory Notices”.
[5] Leonardo Olschki , Marco Polo's Asia,英译本1960年,pp.130.
[6] The Mongol Mission . pp.171—172.
[7] 蔡美彪.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 [J].中国社会科,1992,(2).
[8] 杨志玖.再论马可·波罗书的真伪问题 [J].历史研究,1994.
[9] 沙海昂.马可·波罗游记 [M].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47: 34.
[10] 海格尔.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看到的问题 [J]宋元史研究会刊,1979,(14).
[11] 《语言与历史——附论<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元史论丛,1982,(1).
[12] 杨志玖.元史学概说 [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254.
[13] 刊于《哈佛亚洲研究学报》1983,43(2).
[14] 杨志玖.元史三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7.
[15] 马树德.世界文化通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