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释奠礼乐研究:以大理、临安及丽江地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释奠礼乐溯源

释奠礼乐作为祭孔仪式中歌、舞、乐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释奠礼乐专指祭祀孔子典礼上演奏的仪式音乐。自孔子去世以后,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中使用音乐和舞蹈形式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自鲁哀公十七年(前478)的农历二月十一日的祭祀仪式,备有乐舞以来,虽然政治风云变幻,改朝换代,可是,祭祀孔子的仪式,礼乐并隆,却一直是每朝每室自觉相袭的制度”[1]。释奠礼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历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中国历朝文献对祭孔祀典用乐的称呼,就可以感知其丰富的形式及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庙礼乐、孔庙礼乐、文庙丁祭乐、丁祭礼乐、春秋丁祭乐、文庙上丁礼乐、祀孔乐、孔庙雅乐、祭孔雅乐、释奠礼乐、孔庙乐舞、大成乐等,是历代汉文典籍中曾出现过的有关释奠礼乐的称谓。以上称谓实际所包含的内容相同,都指祭祀孔子仪式上演奏的仪式音乐及乐舞。祭孔释奠礼乐称谓的丰富多样性,体现出祭孔释奠礼乐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文献显示,祭祀孔子用乐,始于汉章帝时,由朝廷颁布祭祀先师用乐的形式源于南北朝时期刘宋元嘉年间(425—453)。《阙里文献考》载:“考阙里旧志言,祀孔子用乐始于汉章帝时……刘宋元嘉间,从裴松之议,释奠用八佾之舞,旋以郊乐未具,权奏登歌。后世释奠孔子用乐,实起于此。”[2]又载:“南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尚书令王俭奉诏斟酌众议,设轩悬舞六佾。北齐后周并同此制,而歌章舞节史概缺焉。”[3]由此可知,南齐武帝永明年间,已经出现祭孔释奠中歌、舞、乐的综合艺术形式。此后,历代对祭孔用乐均有发展。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隋、唐两代是释奠礼乐的礼制与乐制均得到完备发展的重要时期。

隋代,随着宫廷雅乐的扩展,祭祀先师先圣之乐“被纳入宫廷雅乐之列,成为宫廷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4]。与此同时,隋代还形成了祭孔乐舞,颁布了释奠乐章。《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三又载:“隋文帝仁寿元年,以太子广言,诏吏部尚书牛弘……等更详故实,创制雅乐歌辞。其释奠先圣先师,奏《诚夏》。今存者惟《登歌》一章,辞曰:‘经国立训,学重教先。三坟肇册,五典留篇。开凿礼著,陶铸功宣。东胶西序,春诵夏弦。芳尘载仰,祀典无骞。’”[5]显然,隋文帝仁寿元年(601)皇帝指令乐官制定“释奠乐章”,是钦定祭孔释奠乐舞形成的标志。此乐章歌词由十句四言韵文组成,对孔子整理经书、兴办教育等功绩作了高度概括。

唐代是释奠礼乐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阙里文献考》云:“唐初沿用隋乐,高祖武德九年,始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定大唐雅乐,以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乃制十二和以法天地之成数而和人神。贞观中,协律郎张文收复以十二和之制未备,奉诏与起居郎吕才考正律吕,叶其声音。其用于释奠者,降神奏《永和》文舞三成,送神一成,奠币登歌奏《肃和》,入俎及彻豆奏《雍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6]由此可知唐代释奠礼乐已经出现文舞、武舞并用的状况。唐代的乐章都以“和”命名,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与隋朝相比,唐代的释奠乐章篇数增多,且与行礼程序紧密相扣。如皇太子亲释奠乐章有五首,其中迎神用《承和》(亦曰《宣和》)、登歌奠币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承和》(词同迎神)[7]

宋代释奠礼乐文化已经十分成熟。据《阙里志》卷二《礼乐志》载:“宋以‘安’为名,有《凝安》、《同安》、《明安》、《成安》、《绥安》五曲。”[8]值得注意的是,宋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下令设置宫廷音乐机构“大晟乐府”,该乐府于大观三年(1109)及大观四年(1110),分别制作了两套不同的释奠乐章。其特色在于“每个乐章曲名,都以‘安’为最后一个字;而且乐章承袭过去‘四言八句’的格式”[9]。大晟乐府还创作了一套结构异常庞大的释奠乐章,但宋代并未得到使用,在后世却是影响深远,元、明、清三代乐章大都取资于此。宋之后,释奠礼乐文化仍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

《阙里文献考》载:“金初取汴,就用北宋之乐。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始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而定乐曲以宁名。释奠迎神,奏《来宁》……盥洗,奏《静宁》……升殿,奏《肃宁》……初献,奏《和宁》……降阶,奏《安宁》……兖国公酌献奏《辑宁》……邹国公酌献,奏《泰宁》……终献,奏《咸宁》……送神,奏《来宁》……以上乐章皆国学释奠辞也。阙里之特颁乐章,自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始。其乐章,迎神奏《来宁》……盥洗奏《静宁》……升降奏《肃宁》……奠币,奏《溥宁》……酌献,奏《德宁》……送神,奏《归宁》。”[10]从以上文献可知,金时,祭孔释奠礼乐得到延续,并出现了国学与阙里各自使用不同释奠乐章的状况,从释奠乐章的具体内容看,其歌辞及释奠程序也有所不同,体现出金时期释奠礼乐既得到继承又有所发展的特征。

元代,《阙里文献考》载:“元取箫韶九成之义,乐名曰《大成》。其初时释奠,犹袭用金乐。至成宗大德十年(1306),令廷臣新撰释奠乐章,而当时翰林乃全取宋大晟乐府拟撰未用之词,录而奏之,惟增撰郕国公、沂国公酌献乐二章而已。余虽撰拟而未经施用。其迎神,奏《凝安》,辞曰: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文是宗……盥洗及升降并奏《同安》……酌献,奏《成安》……亚献,奏《文安》……终献及分献,并奏《成安》……彻豆奏《娱安》……送神,奏《凝安》……望瘞与盥洗同。”[11]由以上文献可知,元代释奠乐章选取了宋代大晟府拟而未用的十四首歌辞,并增加了“郕国公、沂国公酌献乐二章”,并开始以《大成乐》来命名这套乐章。除此之外,元代也制定了一套释奠乐章,据《阙里文献考》载:“迎神,奏《文明》……盥洗,奏《昭明》……升殿降阶,并奏《景明》……奠币,奏《德明》……酌献,奏《诚明》……亚终献,并奏《灵明》……送神,奏《庆名》。”[12]通过文献记载可知,这套元代制定的释奠乐章并未得到使用。

明代,释奠礼乐得到进一步发展。《阙里文献考》载:“明初制《中和韶乐》,而释奠犹用元大成登歌旧乐。太祖洪武六年(1373)始命詹同、乐韶凤等因元乐旧辞,更制乐谱。迎神、送神、彻馔曰《咸和》,奠帛曰《宁和》,初献曰《安和》,亚、终献曰《景和》……六章而九奏焉。二十六年(1393),颁《大成乐》于天下。宪宗时增文庙舞用八佾。世宗更正祀典,罢之,并改乐章内‘王’字皆用‘师’字。”[13]由此可知,明代释奠乐章以“和”字为乐章名。又据《明会典》载:“‘先圣先师’条言,(洪武)十五年(1382),始诏天下儒学通祀孔子,颁释奠仪,二十六年(1393)颁大成乐器于天下府学。令州县如式制造。”[14]明代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对明代洪武年间颁布的释奠乐章有完整的记载:

迎神乐奏《咸和》之曲

律  名:太 南 林 仲 太 仲 林 仲 南 林 仲 太 林 仲 黄 太

     簇 吕 钟 吕 簇 吕 钟 吕 吕 钟 吕 簇 钟 吕 钟 簇

工尺唱名:四 工 尺 上 四 上 尺 上 工 尺 上 四 尺 上 合 四

歌  词:大 哉 孔 圣, 道 德 尊 崇。 维 持 王 化, 斯 民 是 宗。

律  名:黄 太 仲 林 南 林 太 仲 黄 南 林 仲 林 仲 黄 太

     钟 簇 吕 钟 吕 钟 簇 吕 钟 吕 钟 吕 钟 吕 钟 簇

工尺唱名:合 四 上 尺 工 尺 四 上 六 宫 尺 上 尺 上 合 四

歌  词:典 祀 有 常, 精 纯 并 隆。 神 其 来 格, 於 昭 圣 容。

奠帛初献乐奏《宁和》之曲

律  名:太 仲 林 仲 太 黄 仲 太 南 林 仲 太 黄 太 仲 太

     簇 吕 钟 吕 簇 钟 吕 簇 吕 钟 吕 簇 钟 簇 吕 簇

工尺唱名:四 上 尺 上 四 合 上 四 工 尺 上 四 合 四 上 四

歌  词:自 生 民 来, 谁 底 其 盛。 惟 师 神 明, 度 越 前 圣。

律  名:仲 太 仲 林 黄 太 林 仲 太 南 黄 林 南 林 仲 太

     吕 簇 吕 钟 钟 簇 钟 吕 簇 吕 钟 钟 吕 钟 吕 簇

工尺唱名:上 四 上 尺 合 四 尺 上 四 工 六 尺 工 尺 上 四

歌  词:粢 帛 具 成, 礼 容 斯 称。 黍 稷 非 馨, 维 神 之 听。

亚献乐奏《安和》之曲(有舞)

律  名:太 仲 黄 太 南 林 仲 太 仲 太 仲 林 仲 太 林 仲

     簇 吕 钟 簇 吕 钟 吕 簇 吕 簇 吕 钟 吕 簇 钟 吕

工尺唱名:四 上 合 四 工 尺 上 四 上 四 上 尺 上 四 尺 上

歌  词:大 哉 圣 师, 实 天 生 德。 作 乐 以 崇, 时 祀 无 斁。

律  名:黄 南 林 仲 林 仲 黄 太 太 南 黄 林 南 林 仲 太

     钟 吕 钟 吕 钟 吕 钟 簇 簇 吕 钟 钟 吕 钟 吕 簇

工尺唱名:六 工 尺 上 尺 上 合 四 四 工 六 尺 工 尺 上 四

歌  词:清 酤 惟 馨, 嘉 牲 孔 硕。 荐 羞 神 明, 庶 几 昭 格。

终献乐奏《景和》之曲(有舞)

律  名:仲 南 林 仲 林 仲 太 黄 黄 南 林 仲 林 仲 太 黄

     吕 吕 钟 吕 钟 吕 簇 钟 钟 吕 钟 吕 钟 吕 簇 钟

工尺唱名:上 工 尺 上 尺 上 四 合 六 工 尺 上 尺 上 四 合

歌  词:百 王 宗 师, 生 民 物 轨。 瞻 之 洋 洋, 神 其 宁 止。

律  名:太 黄 林 仲 南 林 太 仲 仲 太 林 仲 黄 南 林 仲

     簇 钟 钟 吕 吕 钟 簇 吕 吕 簇 钟 吕 钟 吕 钟 吕

工尺唱名:四 合 尺 上 工 尺 四 上 上 四 尺 上 六 工 尺 上

歌  词:酌 彼 金 罍, 维 清 且 旨。 登 献 维 三, 於 嘻 成 礼。

彻馔乐奏《咸和》之曲

律  名:仲 太 仲 林 太 仲 黄 太 太 南 林 仲 仲 林 太 仲

     吕 簇 吕 钟 簇 吕 钟 簇 簇 吕 钟 吕 吕 钟 簇 吕

工尺唱名:上 四 上 尺 四 上 合 四 四 工 尺 上 上 尺 四 上

歌  词:牺 象 在 前, 豆 笾 在 列。 以 享 以 荐, 既 芬 既 洁。

律  名:黄 太 仲 太 南 林 仲 太 黄 太 仲 林 黄 南 林 仲

     钟 簇 吕 簇 吕 钟 吕 簇 钟 簇 吕 钟 钟 吕 钟 吕

工尺唱名:合 四 上 四 工 尺 上 四 合 四 上 尺 六 工 尺 上

歌  词:礼 成 乐 备, 人 和 神 悦, 祭 则 受 福, 率 遵 无 越。

送神乐奏《咸和》之曲

律  名:太 南 林 仲 黄 太 仲 太 黄 南 林 仲 南 林 仲 太

     簇 吕 钟 吕 钟 簇 吕 簇 钟 吕 钟 吕 吕 钟 吕 簇

工尺唱名:四 工 尺 上 合 四 上 四 六 工 尺 上 工 尺 上 四

歌  词:有 严 学 宫, 四 方 来 宗。 恪 恭 祀 事, 威 仪 雍 雍。

律  名:仲 林 南 林 仲 太 林 仲 黄 南 林 仲 南 林 仲 太

     吕 钟 吕 钟 吕 簇 钟 吕 钟 吕 钟 吕 吕 钟 吕 簇

工尺唱名:上 尺 工 尺 上 四 尺 上 六 工 尺 上 工 尺 上 四

歌  词:歆 兹 维 馨,神 驭 还 复。明 禋 斯 毕,咸 膺 百 福。[15]

从以上明代释奠乐章来看,它的歌词来源于宋徽宗大观年间由大晟乐府创制的十四个乐章中的部分乐章,并重新组合而成。歌词形成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六个乐章的形式。由此可见明代释奠乐章与宋代释奠乐章间的承袭关系。而明代释奠乐章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颁《大成乐》于天下”的状况表明明代释奠乐章名与元代释奠乐章名《大成乐》间的联系。

综述之,明以前的释奠乐章间,有较为明显的承续关系。这种历代释奠礼乐间的承续关系,一直延续到清代,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