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道州神童

周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位于豸(zhài)岭(又名道山)之西,左傍龙山,屋前屋后皆有山石环绕。每天清晨,周敦实都能听到有节奏的捣衣声和濂溪潺潺的流水声。

自从周敦实的父亲周辅成到桂岭任县令之后,他的母亲郑氏就成了楼田村最忙碌的女人。周敦实有两个哥哥,一个是同母异父的哥哥卢敦文,为郑氏和卢郎中所生,比周敦实大十岁。卢郎中去世后,郑氏成为周辅成的继室,带着卢敦文来到了周家;另一个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为周辅成和原配唐氏所生,也比他大十岁。周敦实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周季淳,乃唐氏所生,比他大五岁。只有小他四岁的弟弟周敦贲(bēn)与周敦实同父同母。五个孩子的大事小情全靠郑氏操持。郑氏每天除了做家务之外,还要负责监管他们的学业。

一天,周敦实要去学堂拜师。郑氏早已为周敦实缝制了新衣,还准备好了上学用的物品,然后让卢敦文带着周敦实去。

卢敦文和周敦实刚出门,就碰到他们的叔父从对面走过来。

叔父见周敦实穿着新衣,才想到今天是他去学堂拜见先生的日子,就故意逗他:“听说学堂里的先生很严,若是学童不能回答先生提出的问题,先生是不会收的。”

卢敦文知道叔父是故意逗周敦实的,他也不作声,看周敦实如何应对。

周敦实对叔父的话信以为真,一时站在那里有点不知所措。

叔父接着又道:“不过,只要你能回答出叔父的问题,先生还是会收的。”

周敦实眨了眨水汪汪的大眼睛:“当真?”

“当然当真”,叔父微微一笑,然后用手指着散布在周家屋后的五个石墩问道:“你数数看,然后告诉叔父这五个石墩叫什么名字。”

叔父问完,先看了一眼卢敦文,然后盯着周敦实。卢敦文没想到叔父会问一个如此古怪的问题。心想,连他这个当哥哥的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更何况只有五岁的周敦实。

卢敦文正想要叔父换一个简单一点的,结果被叔父用手势制止了。

周敦实想到父亲曾教他读《周易》,五个石礅正好对应五行,于是点着石墩一一答道:“水、火、金、木、土。”

周敦实的回答令叔父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周敦实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见识和反应,高兴得一把将周敦实举过头顶,然后再架在肩上:“走,叔父带你去学堂见先生。”

学堂就设在周氏祠堂,离周家很近,过了富桥,步行不过百余步。三人一起来到学堂门口时,学堂的先生正在逐个登记。轮到周敦实时,先生见周敦实长得天庭饱满,大眼睛,高鼻梁,品貌非凡,心里顿生几分好感。

周敦实想到父亲曾教他读《周易》,五个石礅正好对应五行,于是点着石墩一一答道:“水、火、金、木、土。”

“叫什么名字?”先生问周敦实。

“周敦实,字茂叔。”周敦实看着学堂的先生,一字一顿答道。

“生于何年何月何日?”先生又问。

“生于真宗天禧元年五月初五。”周敦实脱口而出。

先生看了看周敦实,停下手中的笔。周敦实的叔父见先生有点犹豫,估计是先生嫌他年纪太小,不打算收他。情急之下赶紧道:“先生,别看他只有五岁,他的能耐可不小。”叔父忍不住将刚才发生的事绘声绘色地告诉了先生,先生和在场的人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学堂的先生又问了周敦实几个问题,见周敦实都对答如流,便欣然收下了他。这件事很快就在楼田村传开了。楼田村属道州营道,因垒木造田而得名。在周家没迁来之前,这里的人世代为农,很少出什么读书人。自从周敦实辨五星墩之后,楼田村人都认为周家出了一个神童。

周敦实在自己的学业上非常自觉,从不让母亲操心,因之前受到父亲的启蒙,他的学业自然远胜同龄人。时间一长,先生认为周敦实不仅在学问和才思上有过人之处,而且人品高洁,为人处事又朴实敦厚,日后定成大器。

周敦实的舅舅郑向在尚未迁往开封祖居之前,一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阳)西湖北岸的凤凰山,五个孩子每年都要随父母到舅舅家小住。郑向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精通《周易》,长于史学,对郑家子弟和自己的学生甚是严格。周敦实每次来到郑家,郑向都会悉心教导。

郑家在宅门口的池塘里种有一种叫“祁阳白”的白莲,池塘边建有读书亭和讲易台。每逢夏秋之交,读书亭前白莲盛开,讲易台上清香萦绕。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听讲,成了周敦实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有一天,郑向召集众子弟和学生聚集于讲易台,在讲完当天的课程后问道:“尔等可知,人生在世何为福贵?”

众人中有答高官厚禄的,有答锦衣玉食的。郑向听了不停地摇头。他见周敦实坐在那里一声不吭像是在沉思,就缓步走到他跟前:“茂叔,你来说说。”

周敦实这才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答道:“君子当以道德充实为贵,身心安宁为福。”

周敦实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郑向听了也是一惊,问:“为何?”

周敦实不慌不忙答道:“道德充实,则心胸坦荡。身心安宁,则无所欲求。什么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就不值一提了。”

郑向一边点头,一边缓缓走下讲易台,对众人高声道:“为学之道,在于明理修心,尔等当学周茂叔。”

周敦实十二岁那年,婚后不过一年的姐姐周季淳突然罹患急症而亡。周敦实从小就和姐姐亲近,两人经常在一起读书、玩耍。姐姐对周敦实这个弟弟一直关爱有加。花一样的姐姐,还没来得及展露她最美的颜色就这样枯萎了,这让周敦实第一次对人的死亡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厄运并没有就此放过周家。

周季淳死后的第三个月,周敦实九岁的弟弟周敦贲也死于急性肺炎。两个鲜活的生命相继逝去,对周家而言是个严重的打击。周辅成终因悲痛过度身体每况愈下,郑氏也整日以泪洗面。

周敦实不想让自己的悲痛再被家人看见,以免家人更加悲痛,他只有埋首于典籍。一部《论语》曾伴他度过不知多少个漫漫长夜。

这天,周敦实又翻到《论语》中的《颜渊》篇。

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向子夏倾诉心中所忧,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的兄弟都不在了。子夏安慰司马牛说:“我听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礼仪,那么天下人都是你的兄弟,又何必忧愁呢。”

从这些对话中,周敦实似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可一旦合上书本,心中那失去亲人的悲痛又如涛似浪般涌来,不可抑止。

周敦实十五岁这年,周辅成也因病去世。家中接二连三的变故,使年少的周敦实一度对人生感到绝望。

周敦实有个堂兄弟叫周兴,他不忍看到周敦实一直这样消沉下去,便约周敦实去月岩玩。

两人沿着坎坷崎岖的山路,一路西行,他们披荆斩棘抵达月岩时已近晌午,好在太阳藏身于云层里,适合抬头仰望。两人从月岩的西门而入,洞口乱石嶙峋,长有青苔的小径上遍布落叶和杂草,到处是湿漉漉的石壁,侧耳倾听,山风中隐约有水滴的声音传来。洞内甚是敞亮,洞顶有一个浑圆的豁口直通天宇,如同一轮满月高悬。周敦实特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洞顶,洞顶的“满月”也随之发生变化,有时是“上弦月”,有时是“下弦月”,有时又是一弯“新月”或者“残月”,周敦实看得甚是痴迷。

月岩之行,是周敦实人生中第一次领略到自然造化的神奇。月岩之“月”虽与他后来写《太极图说》并无直接的关联,但不排除在潜意识里对其思想产生了影响。

周辅成在楼田村入土为安后,郑向嘱咐已二十五岁的卢敦文将郑氏、周砺、周敦实护送至自己在开封的祖宅。郑氏在离开舂陵之前,托付周兴代为看护周辅成的墓地,周家的田地也暂时由周兴耕种。

到了开封后,郑向按照郑家子侄的“”字辈分,先是给周敦实改名为“实”。后因宋英宗为太子时被赐名“宗实”,为避名讳而改为“颐”,因“”和“敦”同音同义,后人一律称其为“敦颐”。周敦颐,一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实则寄予着父亲和舅舅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