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选读
(一)题解
《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巨著。南朝梁刘勰著。书大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间。现存最早版本为敦煌唐人草书残卷本。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约465—约532年),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江苏镇江)。刘勰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六世祖刘抚曾官彭城内史,五世祖刘爽为山阴令,四世祖刘仲道为余姚令。永嘉之乱爆发,其先人逃难渡江,世居京口。刘勰早孤家贫,其父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元徽二年(474年)于建康平叛战役中牺牲。刘勰笃志好学,因家贫,住在定林寺,依靠名僧僧祐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终身未婚。十多年后,他精通佛教经论,并钻研了儒家经典。一说《出三藏记集》与《刘子》可能出刘勰之手。三十多岁时,写成三万七千字的《文心雕龙》,沈约看了,“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被任命为奉朝请。后为临川王记室,又曾为太子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刘勰请出家,梁武帝不许,乃烧发以明志,遂准为僧,法号慧地,不久卒。刘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
《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在《序志》篇中将其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褒贬怊怅”“长怀《序志》”五个部分。“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论文叙笔”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做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共讨论了3种文体;“剖情析采”19篇,分论神思想象、个性风格(体性)、创新复古(通变)、文质关系(风骨等)、写作技巧(定势等)、文辞声律(声律等)等问题;“褒贬怊怅”5篇,述了文学的鉴赏与知音问题;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体系完整,各部分之间互相照应。正如作者在《附会篇》中所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评价其为“体大而虑周”,是对该著的权威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