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教育”是一个合成词:“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是象征着教育者手执教鞭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改不善而从善。“教”与“育”合成为“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方式、手段与过程。在西方,“教育”在多种语境中都包含着用引导的方法,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意思。因此,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概念分析,我们可以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定义为:一种从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引导,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内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树立起无限的信服感与尊崇感,并在实践中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持久坚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进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审视自身理想信念中存在的不足,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中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加深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总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对于推动和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伟大斗争,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分子等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中国共产党经受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考验。直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高等学校相应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第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与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理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引导人们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将个人理想建立在这一新的价值观基础之上,把人们培养成为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积极的建设者。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以及热爱劳动、兴无灭资的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使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具备深厚的革命理论素养、社会主义觉悟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等院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人生观教育,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红透专深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由培养“建设者”调整为培养“革命接班人”,促使学生树立和巩固革命的人生观。此时的“革命接班人”已经大大超越其本来含义,而具有了特殊的内涵。政治可靠性、阶级斗争意识被认为是革命接班人的最为重要的素质。革命接班人被过度政治化、阶级斗争化,为自觉积极参加祖国建设做好了思想准备。在此基础上,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普遍把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奋斗作为个人理想信念的目标,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富强而努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自己职业理想信念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高校以课堂为主要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切实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社会掀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高校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联共党史)等政治理论课程,教育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试行“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草案)的通知》等文件,对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均坚持高起点导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主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和学生也都自觉组织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结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校以生产劳动、政治活动为载体,紧密围绕党的中心运动,使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落实。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顺利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在此期间,大学生参军参干,有组织地走出学校,主动参与到农民学文化、小私营个体的思想改造等活动之中,在宣讲社会主义政策的同时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突出政治”“上山下乡”“红卫兵运动”等极大地破坏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常开展和优良传统。与此同时,这一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干扰中坚持,在曲折中发展,许多高校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雷锋、焦裕禄、邢燕子等劳动模范及行业榜样成为大学生崇拜和学习的目标,“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成为高校莘莘学子职业理想的基点和核心。总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时间,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开展的显性教育与通过政治运动等多渠道开展的隐性教育初步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骨干力量,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子,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其素质不断提高。但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依然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教授和副教授仅占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4600人)的3%,讲师(多为1956年新提升的)占26%,助教则占71%。[4]这种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的现象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识、理想信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加强高校政治课教师师资力量的工作计划。经过几年的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数量得到充实。教育部在1958年提出“补充、培养和提高政治课教师的方法”,通过动员党委、政府等部门和团体中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高校兼职补充政治课教师、建立专门培养和提高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学校、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修班、召开教学经验讨论会等多种渠道,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改造运动,充实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专业师资,成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初步形成了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专业组织机构与各部门管理行政相结合的格局,逐渐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此后一段时间,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方针,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在政治方面,大学生的阶级意识较强,他们普遍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意识、理想信念,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观念,重视与工农的结合;在工作、学习方面,大学生具有尽职尽责、艰苦奋斗、不求功利、大公无私的精神,他们将“能够为祖国服务”作为自己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基层、生产一线以及一些偏远的地方,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庆油田接受锻炼,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前途紧密结合。这一阶段,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其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片面强调国家、集体的利益,简单地将政治运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正当需求等。

(二)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拨乱反正中迅速恢复正常,重新步入正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5]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明显。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逐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实现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第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与时俱进,围绕树立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特别是共同理想信念这一中心而展开。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强调要教育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拥护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邓小平据此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理想教育目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不断融入时代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内容。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高理想是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第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在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将高校思想品德课统一确定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1998年,经中央讨论,决定将思想品德课作为“两课”中的一课。思想品德课与政治理论课的结合,形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互补与互动,拓展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进入21世纪,“两课”进一步调整,改称“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坚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展和党的理论创新进程相同步、相适应,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演化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完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促进并深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其二,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及时调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各类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健康成长相结合的开放式、长效性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专业实习、实践锻炼、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良好机制。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在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更加坚定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其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利用各种载体与媒体。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注重陶冶式教育,大力建设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纷纷涌现,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此起彼伏,各种党团活动生动开展以及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加快建设,这一切,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了新的载体和工具,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以及可运用的载体不断增多,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呼应、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规定,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证。到1998年5月为止,全国共有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的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进入21世纪之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0年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等,明确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理论课教师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坚信马克思主义,具有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完善准入制度和保障机制,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并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与有计划的出国考察,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连续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组织广大教师系统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等等。通过这些工作,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了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6]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有了它,共产党人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有了它,共产党人就能经受住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需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展广泛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紧密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内容新领域,极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容和意义。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使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在2010年9月中央党校的秋季开班讲话上他指出:“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理想信念对国家、民族和政党来说何其重要,因此无论何时何种情况都必须坚持。我党自成立之时起就确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这个目标不惜流血牺牲,以奋不顾身和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伟大成果。如果我们放弃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理想信念追求,那么今天中国无论怎么发展怎么繁荣都将是昙花一现,因为失去精神力量的支持中国难免在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中栽跟头,而没有价值内核支撑的国家和民族也不可能巍然屹立于世界。”[7]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高校要按照客观规律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高校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知识容易遗忘,做人的道理却是一生的财富,教师要努力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青年学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努力在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实践过程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的人生黄金期与“两个一百年”目标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将是人生之大幸。[9]

总体而言,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努力工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和理想信念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据教育部2016年上半年组织进行的第25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满意度居前三位。86.3%的学生认为“到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86.6%的学生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表示乐观,分别比2015年上升1.9个和2.5个百分点。分别有89.9%、81.0%、83.7%的学生赞同中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分别比2015年上升1.9个、3.7个和1.9个百分点。95.4%的学生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10]。特别是近年来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神州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大事中,在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妥善应对分裂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严峻挑战中,广大青年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境界、强烈的爱国情怀、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觉的担当意识,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热情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