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音概况
秦汉以前,青海属羌地;魏晋南北朝时,西宁设西平郡、鄯州;元代,西宁州仍属甘肃行省;到了明代,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设西宁卫;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改西宁为郡,隶西宁府、碾伯县、贵德所、大通卫;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设西宁府,包括门源、互助、西宁、湟源、湟中、贵德、乐都、民和、尖扎、大通等县,由甘肃省管辖[2]。从历史上看,秦之前西宁的居民大多为羌族,秦汉时又有小月氏族在此生息,后来吐谷浑、鲜卑、唃厮啰等族先后在河湟地区繁衍。汉宣帝时,赵充国在河湟地区率领数以万计内地士兵开展屯田;明洪武年间又有大批军户移居青海,永乐年间再次“移民实边”,大批官吏、百姓来青海屯田,这两次大规模的汉族民众移居青海,促使河湟地区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各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特点,语言使用上也自然而然形成了以汉语方言为主的特点。西宁作为青海的省会,具有1500多年历史,是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凝聚力和渗透力使得河湟民众在语言使用上,就方言而论形成了以西宁方言为主、其他方言并存的现状。西宁方言的分布区域大、使用范围广,民众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西宁方言的使用频率以及它所达成的交际效果较高于其他方言。故而,本章主要以西宁方言为研究重点,兼顾河湟地区的其他方言,对河湟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特点进行归纳和阐释。
西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与兰州话和西安话较接近。西宁方言包括湟源、湟中、平安、门源、互助、贵德和化隆等地普遍使用的语言,但其内部又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西宁方言声母中,指[zi]≠知[zhi],说“指头”为[zitou];迟[ci]≠吃[chi],说“迟了”为[ciliao];师[si]≠湿[shi],说“老师”为[laosi];全[cuan]≠拳[quan],说“全凭”为[cuanpin];倍[pei]≠北[bei],说“加倍”为[jipei];我[no]≠喔[wo]。而几[ji]≠敌[zi]=紫[zi],气[qi]≠踢[ci]=刺[ci],西[xi]≠丝[si]。而湟源话跟乐都话一样,几[zi]=敌[zi]=紫[zi],气[ci]=踢[ci]=刺[ci],西[si]=丝[si]。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再如乐都、民和等地普遍使用的方言中,声母如指[zhi]=知[zhi],迟[chi]=吃[chi],师[shi]=湿[shi],几[zi]=敌[zi]=紫[zi],气[ci]=踢[ci]=刺[ci],西[si]=丝[si],白[bie]=别[bie],墨[mo]=灭[mo],全[quan]=拳[quan]。而“责”“册”“色”分别为[zhe]、[che]、[she],“我”为[ve]。声调分为平声(没有阴阳,保留了古音)、上声、去声三类。
一 语音结构
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在内:
韵母30个,不包括自成音节:
单字调4个,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在外。在大通、乐都、民和、循化、同仁等地方言的音调只有平声、上声、去声三个声调,平声不分阴阳。
二 语音特点
汉语方言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粤方言区,其中北方方言又有四个次方言:东北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西宁方言隶属西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主要包括湟源、湟中、平安、门源、互助、贵德和化隆等地的方言,市区以东的乐都、民和方言跟兰州话比较接近,市区东南的循化方言又讲河州话,故而内部存在一些差异。
第一,声母存在变读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舌尖后音“zh”“ch”“sh”被变读成舌尖前音“z”“c”“s”和唇齿音“f”,“r”被变读为零声母,见表2-1。
表2-1 “zh、ch、sh、r”的变读
表2-1中未提及的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影响声母的情况如下:声母“zh”“ch”“sh”与开口呼韵母“e”“ang”相拼时,西宁方言不变读声母,而韵母会发生变化(均发前鼻音);声母“zh”“ch”“sh”与开口呼“en”相拼时,只有“参”改变声母为“s”,其余都不变;声母“zh”“ch”与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声母发音与普通话发音一样;声母“zh”“ch”“sh”与开口呼韵母“a”相拼时,声母变读最为整齐,西宁方言全部改变声母发音,分别为“z”“c”“s”。除了“zh”“ch”“sh”“r”的变读,舌尖前“d”“t”也具有变读现象:“d”“t”与“i”相拼时,声母分别变读为“z”“c”,韵母也由舌面音变读为舌尖前音,例如,“di”“ti”变读为“zi”“ci”。
第二,辅音声母自成音节,比如“f”自成音节,“述”“梳”“书”“竖”的读音都是“f”的自成音节;“m”自成音节,“穆”“亩”“牟”“睦”都读作“m”的自成音节;“l”自成音节,“梨”“例”“历”“荔”的读音就是“l”的自成音节。
第三,从河湟方言的发音情况看,韵母的内部结构间,如单元音韵母、复合韵母、带鼻辅音韵尾韵母中在拼读中都存在特别之处。一是单元音韵母存在差异。不存在单元音“er”,所以在发“二”“而”等音时,通常轻读。另外,在黄南地区的方言中有单元音“u”的发音,在自成音节和参与拼读时,都变读为齿唇音“v”,比如,自成音节时的“五”“舞”“雾”“戊”,拼读时的“独”“鹿”“库”“沪”等,都发“v”音。二是复合韵母存在差异。如复合韵母中“ei”通常情况下发音与普通话一致,但与声母“b”拼读,变读为“i”,比如“被子”“备课”中发的是“bi”的音。此外,“ei”在有些时候变读为“ui”,比如“泪”“类”中发的是“lui”的音。三是带鼻辅音韵母的韵尾发音存在差异。河湟方言存在“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这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因而普通话中的一些鼻辅音韵母在河湟方言中无法发出前后鼻音,见表2-2。
表2-2 鼻辅音韵尾韵母与普通话的差异
续表
可以看出,“en”“eng”,“in”“ing”,“uen”“ong”和“ün”“iong”四组前后鼻音在河湟方言中都有所混淆,问题就在于河湟方言发不出前后鼻音,拼读过程中出现了4组韵母变读为4个元音的鼻化现象。比如“风”“碰”“梦”“正”“能”的读音与“分”“盆”“门”“真”“嫩”的读音一致,韵母发[ẽ]音;“经”“平”“明”“请”“宁”与“金”“拼”“民”“亲”“您”的韵母发音一致,都为[Ĩ];“冲”“东”“空”“工”“红”与“春”“顿”“昆”“滚”“混”韵母都发[õ];“炯”“穷”“熊”“用”的韵母发音也与“均”“群”“寻”“云”韵母发音一致,都为[ũ]。
第四,河湟方言韵母自成音节的情况较少,因缺失三个单元音“o”“u”“er”。另外,普通话中能自成音节的四个开口呼韵母“ai”“ao”“an”“en”在河湟方言中无法自成音节,这些音节的发音是在它们前面加上声母“n”拼读而成,例如,“艾”读作“nai”,“傲”读作“nao”,“岸”读作“nan”,“恩”读作“nen”等。值得一提的是,河湟方言还有一些音节虽然符合普通话拼合规则,但在普通话中没有这样的拼读习惯。比如:
bia (无汉字)动词、象声词
pia (无汉字)动词、象声词
fao 朔、烁
fai 帅、甩
dia(无汉字)动词、象声词
tia(无汉字)动词、象声词
tei 贴、铁
ten 疼、膝
nia 押、压(仅限于普通话ya音节中的动词)
zua(无汉字)疑问代词
cei 拆
sei 色、涩
rai 热、惹
除此之外,《汉语拼音方案》中,舌面音“j”“q”“x”与撮口呼音节拼读时,省略“ü”上的两点。但在河湟方言中,舌面音“j”“q”“x”不仅可以与撮口呼音节拼读,如“局”“虚”,同时也可以与合口呼音节拼读,如“确”“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