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洲学者的延安感悟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唐朝的杜环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到达非洲的中国人。同时期,非洲人也来到过唐长安城,有出土的非洲人物陶俑为证。宋元时期,中非之间运送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的船只交往频繁;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四次到达非洲的东海岸;15—16世纪,中国和非洲均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全力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双方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的时候,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提案,这份提案的背后,得益于十余个非洲国家不懈的努力。2018年,致力于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2019年4月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对于加强中非交流互鉴,推动中非友好往来,具有深远意义。
延安脱贫,引发非洲学者广泛关注。2019年6月,中国非洲研究院组织来自纳米比亚大学、津巴布韦大学、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南非塔博·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所、塞拉利昂马克尼大学、博茨瓦纳大学、乌干达马克雷雷大学、坦桑尼亚开放大学等20名非洲学者,组成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访问延安;2019年9月,中国非洲研究院与延安大学举办“延安精神与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等非洲11个国家的12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在此期间,非洲学者们在延安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北京知青博物馆,实地考察了安塞区南沟村生态农业园区,目睹了延安的沧桑巨变,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表示高度赞誉,对延安的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表示一致认可。两次延安之行,非洲学者们有很深的感触。
1.延安脱贫是全球瞩目的大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36]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说道。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没有革命老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延安脱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正如津巴布韦大学语言学系教授拉斯顿·穆卡洛所指出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地方。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发展到成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奋勇拼搏的厚重历史。因为革命圣地的特殊地位,延安告别绝对贫困,不仅是延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一件大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的接续奋斗,在延安开花结果。”[37]
2.延安精神引领脱贫攻坚方向
延安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艰苦奋斗13年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延安人民以延安精神为引领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尼中发展研究院院长奥卢费米·赛布表示,自己通过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边区人民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战胜了种种困难和艰险。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政军领导人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树立了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道德风范。在中国共产党内普遍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标志。[38]
赞比亚大学副校长帕特丽夏·薇拉认为,延安,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精神。延安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窑洞之火,不仅照耀着延安脱贫攻坚战的冲锋方向,而且也将照耀着中国走向民族复兴。[39]
3.绿色发展创造延安发展奇迹
(1)生态文明理念获得高度赞誉
延安,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延安市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退耕还林20年来,延安的山川经历了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历史性变化。
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出版社主任杰里米·威特曼表示:“中国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无论山上、田野里,还是街道上,到处都是绿树成荫,我去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国是我见过的最绿色的国家之一。”[40]他认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明确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大理论体系之下,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做了“三步走”的中长期规划。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国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2)生态建设模式获得普遍认可
“延安市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以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形成 ‘封、改、退、还、建’以及‘四结合’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新模式,确保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封’就是封山禁牧,防止人为破坏,充分依靠自然界自身的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改’就是改良品种,改变饲养方式。‘退’就是将25度以上的低产坡耕地都退了下来。 ‘还’就是将退耕地和荒山荒地还林还草。‘建’就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根据当地区域不同特点,确定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延安市安塞区委宣传部部长刘旭东这样介绍。[41]
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根据各地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种类。畜牧业作为延安当地的传统产业,成为退耕还林后潜力较大的新产业,当地人民依靠养羊脱贫致富。紫花苜蓿、沙棘、沙打旺等种植面积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高,既有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的功效,又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绿色原料。苹果、红枣等林果业的发展是延安的重要支撑产业,洛川苹果、延川红枣成为国内外驰名商标,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延安市大量的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为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收益。退耕还林后的新兴产业,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延安市政府还按照“民营、民建、民管”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建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化水平以及与市场对接的能力,真正使农村主导产业成为退耕后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非洲学者们对陕北的退耕还林(草)和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陕北延安把退耕还林(草)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多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新模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
(3)生态建设成效获得一致好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塞区南沟村以前是一个位置偏僻、道路狭窄、通信不畅的贫困村。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南沟村经过调研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村上建起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南沟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沟村的贫困户也顺利实现了脱贫致富。
非洲学者在对安塞区南沟村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看到昔日的贫困村通过苹果种植、湖羊养殖、薰衣草观光等发展举措,将水土涵养与退耕退牧还林的生态效益有效转化为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的经济效益,成功实现了本村整体脱贫,他们对南沟村生态建设和精准扶贫成就予以高度赞誉。
非洲社科理事会前副主席福埃教授欣然为南沟村题词,“假如人间有天堂,天堂就在南沟!”[42]福埃教授早在40年前的学生时代就读过法文版《毛泽东选集》,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曾多次访华。他非常感慨地说道:“上世纪70年代之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如今之中国则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绿色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可以有很多途径,而保护好环境是一笔巨大财富,在这方面要感谢中国。”[43]
中国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给非洲学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乃至“颠覆性”的印象。乌干达马克雷雷大学教授高德弗里·阿基林表示:“以前听说中国的污染、雾霾非常严重,人们出门都要戴口罩,但是到中国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无论北京还是延安都是蓝天白云。这完全得益于近年来中国大力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政策,习近平主席关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通俗易懂却富含哲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重要思想。”[44]
4.延安脱贫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借鉴
延安在扶贫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给非洲学者带来很多启发,非洲学者纷纷表示希望开展更多的合作。
在目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亲身领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之后,纳米比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嘉洛斯·堪齐拉表示:“非常荣幸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年份来到中国,来到延安。延安在党建、环保、扶贫等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发展道路就是非洲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今后我会积极推动双方加强交流,在共赢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机会。欢迎延安人民去非洲旅游、投资!”[45]
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成员、津巴布韦《先驱报》高级记者、专栏作家莫妮卡·潘巴瓦希表示:“中国的发展经验是人类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非洲国家 ‘向东看’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国和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为非洲国家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选项,中国在精准扶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等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非洲国家借鉴。”[46]
[2]贫困发生率是指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反映的是贫困发生的广度。
[7]人均纯收入指的是人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厅字 〔2016〕 16号)。
[10]冯妮娜、杨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有品位》,《延安日报》2018年8月22日第1版。
[11]冯妮娜、杨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有品位》,《延安日报》2018年8月22日第1版。
[12]冯妮娜、杨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有品位》,《延安日报》2018年8月22日第1版。
[13]《贫困户花1万得新房 主妇:像天上掉馅饼》,2017年11月29日,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07400579_99984058)。
[14]《贫困户花1万得新房主妇:像天上掉馅饼》,2017年11月29日,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07400579_99984058)。
[18]延媛、班姣、思博海:《“新农合就是我们农民的 ‘及时雨’”——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健康扶贫见闻》,《延安日报》2019年5月21日第1版。
[19]冯丽:《人人有学上 家家有希望——记陕西省延安市教育扶贫工作》,《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1日第1版。
[21]乔建虎:《迷人的延安红 神奇的延安绿--“一带一路”外国主流媒体人眼中的延安》,《延安日报》2019年7月4日第2版。
[22]乔建虎:《迷人的延安红 神奇的延安绿--“一带一路”外国主流媒体人眼中的延安》,《延安日报》2019年7月4日第2版。
[24]乔建虎:《迷人的延安红 神奇的延安绿--“一带一路”外国主流媒体人眼中的延安》,《延安日报》2019年7月4日第2版。
[25]乔建虎:《迷人的延安红 神奇的延安绿--“一带一路”外国主流媒体人眼中的延安》,《延安日报》2019年7月4日第2版。
[27]《延安市宝塔区:山地苹果富柳林 外媒记者点赞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2019年7月2日,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24262710_120045180)。
[28]乔建虎:《迷人的延安红 神奇的延安绿——“一带一路”外国主流媒体人眼中的延安》,《延安日报》2019年7月4日第2版。
[30]乔建虎:《迷人的延安红 神奇的延安绿——“一带一路”外国主流媒体人眼中的延安》,《延安日报》2019年7月4日第2版。
[32]《中外记者走进陕旅集团圣地河谷·金延安 探秘大陕北国际旅游集散中心》,2019年7月7日,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23931471_120045180)。
[37]陆航:《学习延安精神 借鉴中国经验——2019年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访问延安侧记》,《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9年8月23日第3版。
[38]陆航:《学习延安精神 借鉴中国经验--2019年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访问延安侧记》,《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9年8月23日第3版。
[39]陆航:《学习延安精神 借鉴中国经验--2019年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访问延安侧记》,《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9年8月23日第3版。
[41]陆航:《学习延安精神 借鉴中国经验——2019年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访问延安侧记》,《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9年8月23日第3版。
[42]《非洲代表团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2019年9月25日,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43322011_617730)。
[45]陆航:《学习延安精神 借鉴中国经验--2019年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访问延安侧记》,《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9年8月23日第3版。
[46]陆航:《学习延安精神 借鉴中国经验--2019年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访问延安侧记》,《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9年8月2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