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延安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延安向世界宣布脱贫

延安市[1]位于陕西境内,地处中国西部黄土高原腹地,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寒冷,每年霜期较长,河流季节性强,易遇到洪水或者断流情况;生态环境脆弱,风吹黄沙漫天舞。20年前,延安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约占入黄河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在历史上是极端贫困地区。《延安地区志》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成立的580余年间,延安共发生旱灾、洪涝、冰雹等灾害200余次。20世纪70年代,延安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较低,许多农民在温饱线上挣扎。老延安人都有这样的记忆:缺水的墚峁是“和尚头”,喂不饱烟熏火燎的“灶口”;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喂不饱倒山种地的“人口”;羊蹄一踩就倒,羊嘴一啃就光,喂不饱漫山遍野的“牲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延安贫瘠荒凉、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延安人民向贫穷“开战”。通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制约,面对发展环境恶劣,制约瓶颈多,贫困程度深,返贫压力大,基础设施滞后等现实问题,延安的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实现全面脱贫任务的形势依然严峻。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全面吹响。2015年以来,中央和各级财政加大对延安的扶贫资金投入,易地搬迁、就业安置、产业帮扶等一项项精准扶贫的政策在延安落地生根,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曾经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逐步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如今,再次见证了延安儿女用拼搏奋斗书写了胜利捷报:2019年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66%(2019年年底延安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57%),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至此,老区人民的贫困历史一去不复返,延安脱贫了!

1.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脱贫

贫困发生率[2]是考核贫困县摘帽[3]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中国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内是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的必要条件。照此标准,截至2014年,延安市仍有延川、延长、宜川3个国家级贫困县[4],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9.73%、17.07%、19.73%,贫困发生率高,脱贫任务重。同时,延安市其余10个县(市、区)的贫困发生率也高于国家规定的3%的贫困率,也就是说,延安的13个县(市、区)均属于贫困县,延安市总计仍有693个贫困村[5],7.6218万贫困户[6],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

2015年,黄龙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1%降至0.15%,黄陵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7.75%降至0.8%,黄龙县、黄陵县在延安率先实现脱贫目标。2018年,除延川县、宜川县外,延安的11个县(市、区)均完成脱贫任务;2019年,延川、宜川成功脱贫,延安由此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成为陕西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的地级市之一。

延安市各县(市、区)脱贫数据汇总表

2.19.64万贫困人口退出贫困行列

2014年,延安市有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与陕西省其他地市相比较,延安市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在一些地区还存在返贫现象。同时受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滞后、生存条件恶劣等因素制约,延安市实现全面脱贫的形势依然严峻。

2015—2019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62.5亿元,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8年年底,延安市7.07万户、19.5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减少到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6%,69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延安首次实现了“清零”的目标。2019年年底,延安市累计退出7.11万户,19.6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降至0.57%。

3.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0002元

在中国,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7]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8]2015年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延安市的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

2019年,延安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0002元,与2014年延安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225元相比较,增长了2.07倍。[9]与2019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9808元的人均纯收入相比多194元。延安贫困户的腰包不断鼓起来,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阔步奔向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

4.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扶贫是指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脱贫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前,延安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

(1)贫困人口吃得越来越好

“食之味也,人之欲也。”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百姓生活的首要需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的普遍提高,首先带来的是饮食上的显著改善。从吃不饱到解决温饱,再到均衡营养吃得健康,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饭桌子,延安贫困户的饮食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户的饮食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过去,延安人对吃饭的要求不高,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因国家经济基础差,农作物产量少,粮食匮乏,人们的饮食结构单一。玉米馍、洋芋擦擦等粗粮是餐桌上的主食,土豆、白菜、萝卜是主要的蔬菜,逢年过节才会吃一些饺子、油糕等饭食。冬季,家家户户要腌酸菜,以备冬春缺菜时食用。白面馒头是一种奢侈,过年吃顿肉就是延安人民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农产业的发展,延安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白面、大米等细粮比例较改革开放前有很大提高,餐桌上的蔬菜、肉类品种也丰富了起来。贫困户吃粮水平从“吃得饱”变为“吃得好”,多吃点肉成为贫困户的共同愿望。如今,摆脱贫困的延安农民,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均衡营养,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餐桌上的食物更加丰富,饮食结构更加多元,奶、蛋、肉、菜一应俱全,日常饮食得到充分满足。

在谈到饮食的变化时,洛川县凤栖镇高堡村冯会梅回忆道:“那时候,人一见面,首先问的是吃饭了没?每天两顿饭,做饭得计划着,不敢贪嘴多下锅。吃食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经得饿。”[10]

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村民冯慧平讲道:“以前上学,每天背4个玉米馍馍和一份咸菜,吃的时候在灶上热一下。条件好的同学可以花上5分钱买上一碗土豆、萝卜和豆腐做成的烩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经常会跑到农家乐吃火碗、油糕、软馍,这些东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吃到。”[11]

洛川县北关小学六年级的小学生陈欣雨说:“现在学校发的有蛋奶,回到家妈妈也很注重营养搭配,餐餐还得加上香蕉、苹果等水果。”[12]

(2)贫困户穿上了流行服饰

“一块白羊肚手巾,一张沧桑的面孔”是对旧日延安人的生动写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物资短缺,延安老百姓的典型着装是自己家做的衣裤。农民用自织自染的粗布做衣料,颜色单调,黑、蓝、灰是当时人们着装的主色调,鞋子是自己纳的千层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成为“传家宝”,一家人轮流穿。中山服、工人服、学生服、军便服是当时最流行的衣装。

改革开放以后,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化纤、毛料纺织品不断增多,各种布料多姿多彩,衣服色彩鲜亮起来,款式也越来越丰富,服装市场空前繁荣。近几年,随着贫困户经济收入的增长,时尚元素逐渐走进了大家的生活。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流行的服装,羽绒衣、羊毛呢大衣、皮衣、风衣、一字裙,大城市流行什么,贫困户也穿什么,妇女们更是讲究衣服的质地与款式。穿衣不仅是为了避寒保暖,更是人们独特个性的生动体现,这反映了延安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断追求。

(3)搬出了窑洞,住进了楼房

“花1万元就能住这样的大房子,就像天上掉馅饼。”[13]2017年,即将搬入新家的延安市宜川县丹州街王湾村村民杨水合的爱人高兴地讲。杨水合一家有四口人,原来的房子是一处住了17年的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子经常出现裂缝、漏水等状况,很不安全,且不具备排水、排污系统和防洪措施,卫生条件也差。家里只有一个土炕,空间有限,孩子小的时候可以一起睡,等到大一点一个土炕住不下,只得把儿子、女儿送到他们舅舅家住。

精准扶贫政策实行以来,按照延安市扶贫办、住建局的扶贫方案,杨水合一家四口,移民安置房每人享有2.5万元的补贴,这样每人再掏2500元,他们家就可以得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两室一厅的房子里,窗明几净,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孩子们回来再也不用住到舅舅家去了。”[14]

如今在延安,像杨水合家这样的房子已经成为很多农村人的“标配”,越来越多的村民像杨水合一样搬进了新居,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舒心日子。

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是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保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延安市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坚持将危房改造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危房改造项目工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贫困人口医疗报销比例达90%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心头事。延安市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先后出台了“四免一提一降”[15]“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16]等措施,为脱贫攻坚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00%,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一站式”即时结算达到100%,通过开展“面对面”交流,贫困人口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基本达到100%。2017年,延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健康扶贫有关政策的通知》,在册贫困人口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由民政部门给予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确保合规、合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17]这大大降低了贫困人口大病费用个人实际支出,提高了贫困人口救助保障水平,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位于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李桂莲夫妇是其中的受益者。71岁的李桂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以前家里每年收入仅有千余元。10多年前,李桂莲和她的丈夫先后被诊断出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她的丈夫在2003年还突发脑梗,住进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短短一周时间就花掉了七八万,这已是家里的全部积蓄。经过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但后续的治疗对他们家来说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2015年,李桂莲一家因病致贫被列入了“社会兜底户”名单。除了可以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外,还可以享受住院治疗“门槛费”减半,报销比例上调至95%的优惠政策,这让李桂莲夫妇轻松了很多。李桂莲高兴地说:“我们两口子患糖尿病、心脏病都十几年了,原先别说住院了,就连吃药都得先问价钱。想着只要能缓解就行,拖一天算一天。现在有医疗报销了,降糖药、胰岛素都是定期买,需要住院的时候就住院,报销比例也高,医药费负担减轻多了。2018年我住院治疗了12天,花了5000块,报销后个人支付不到1000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18]

(5)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辍学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通过教育扶贫,提高贫困户的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以前,适龄儿童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在延安农村极为常见。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延安市坚持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坚决做到“两个兑现”,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的承诺兑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政策应享尽享的承诺兑现。延安市改革完善精准资助体系,全面落实贫困学生学前教育免保教费,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高中、中职阶段免学杂费和补助资金,大学阶段实行教育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各类资助政策。

在延长县罗子山镇尚家村村民尚文婧的家中,父亲尚海军因车祸致残,不能干重体力活,家中全靠母亲张秀珍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清贫拮据。2015年初中毕业的时候,因家庭条件差,眼看着就要辍学。“中考时,我娃成绩超过了高中录取分数线,但是家里条件不好,供不起。”[19]母亲张秀珍说道。县中学的一条信息给尚文婧带来了希望,县中学设立了“新长城自强班”,上学还可以领到资助金。由延长县定点帮扶企业设立的“新长城自强班”不仅免除了她高中三年的学费,每年还可以领取1800元生活补贴。得益于这一政策,尚文婧完成了高中学业,并在2018年9月迈入了大学,开启了新生活。

延安市把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三秦教师结对帮扶”[20]行动。主要是对重度残疾儿童落实送教上门的政策,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对残疾儿童进行学习帮扶、课余指导、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子长市石家湾便民服务中心柏山寺村的学生李一博,因先天性脑瘫导致肢体障碍无法行走,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2018年上小学后,他的奶奶每天推着轮椅接送他上下学。班主任陈乐作为他的帮扶老师,坚持每天对他进行学习指导,经常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学校还为李一博的奶奶在学校找到了一份工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