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维吾尔语的含义为“玉石集中之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2000年。喀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喀什地区古称“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即现在的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及其附近地区)、蒲犁(即现今的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即现今的英吉沙和阿克陶部分地区)、西夜(即现今的叶城)等地。自西汉的张骞“凿空西域”并且开辟连通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之后,喀什地区就开始成为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开展商贸交往、文化互鉴的交通要冲。西汉神爵二年,即前60年,西汉政府正式设置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轮台县),对天山南北的广阔地区实施行政管理,喀什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在新疆设立的行政机构,都对包括喀什在内的新疆广大地区行使有效的行政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喀什地区,行政建制一直延续至今。截至目前,喀什地区共管辖12个县级行政单位,分别是喀什市(县级)、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伽师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委和行署驻喀什市。
喀什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临天山山脉,西接帕米尔高原,南望昆仑山山脉、喀喇昆仑山山脉,东部面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由于受到三面环山环境的阻隔,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和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对全域的影响较弱,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但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发源于周边山脉上冰川融水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在沙漠和戈壁上孕育了两大绿洲,为喀什地区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喀什地区各县市的空间地理分布格局基本可以划分到两大地理单元之中,除了塔什库尔干位于帕米尔高原上之外,其他的县市全部集中分布在两大河流绿洲上。
喀什地区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驿站。自古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喀什成为环绕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并行的两条国际商贸通道的西端交汇点,也是中外客商自东向西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前最大的集结地,在中西方商业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巴控克什米尔)、印度(印控克什米尔)等国接壤,并且可以通过邻近地州的口岸,连接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沟通前往西亚地区的陆路通道,被誉为“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交通枢纽。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加大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背景下,喀什在新疆全面加强与中亚、南亚国家实现“五通”进程中的优势地位愈发凸显,成为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的西端桥头堡。
喀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共同生活和融合的熔炉。作为喀什地委和行署驻地和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喀什市是新疆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保存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及传统经济的特色和精华,同时也积淀了汉族与当地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厚重历史。一部喀什的文明发展史就是新疆境内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推动和提升喀什地区的扶贫工作,支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是在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喀什地区各县市全面决胜小康的必由之路。喀什地区的扶贫与发展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了浓墨重彩的喀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