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共同体的相关论述大致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共同体。
滕尼斯关于共同体的研究与马克思相同,都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入手展开的。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滕尼斯认为共同体表现了人类生活的社会性质、他详细论述并且比较研究了“共同体”与“社会”,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也做了相关的阐述,认为共同体建基于共同体成员的满意程度、相似习惯和彼此认同之上,“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1]。法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也认为共同体和社会是人的共同生活的两种方式,在他看来,在共同体这种“机械团结”中,成员以其相似性为基础,个人在共同体中不具备独立人格,而社会则是建基于确定关系之上的系统,它体现为“有机团结”,个人在其中具有独立人格且拥有自我活动空间。[2]在《共同体》一书中,鲍曼则认为共同体“总是好东西”,在共同体中,我们感到温暖而又舒适,并且“能够互相依靠对方”。[3]在鲍曼的理论视域中,共同体是安全的标志与和谐的代表,然而现如今,共同体曾经带给人们的归属感却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知。一旦失去共同体,人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将随之失去;而共同体的保障一经获得,个人自由的程度似乎又要大打折扣,因此,共同体与个人就处在了难以调和的对立之中。所以鲍曼认为,必须维护个人的自由,而个人的自由又只能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韦伯从社会关系角度出发将共同体划分为“家共同体”“邻人共同体”与社群,其中“家共同体”是恭顺与权威的统一体现,其根本原则是财产共有。[4]
第二,共同体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共同体的研究。
资本主义条件下对个人权利的过分强调是共同体主义得以形成的社会背景,自由主义是这一理论派别的批判对象,共同体主义者认为自由主义极为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却对作为整体的社会置若罔闻,他们所持的观点是个体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最基本的认同,离开共同体,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将无从谈起,只有通过共同体的必要的约束,个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个人的权利也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由于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本质,因此他往往被看作是共同体主义的思想家,但他在基本立场与观点上与之有根本区别,马克思起初从政治层面理解共同体,当他发现这一理解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的根基时,便转向政治经济学,力图对共同体做出科学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第三,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研究。
望月清司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历史“从宏观上来说就应该是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这样一个三阶段,它们所分别对应的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5]。马克思将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形式即最初意义上的共同体分为亚细亚的、古典古代的和日耳曼的。望月清司认同这一划分,他深入研究了上述三种具体形式的自然共同体,并且得出只有日耳曼的自然共同体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结论,他指出亚细亚条件下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是专制的君主,古典古代条件下,世袭的私有者几乎掌握了整个社会全部的生产资料,而日耳曼形式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只在日耳曼的自然共同体中存在。大冢久雄在其著作《共同的理论基础》一书中,通过共同体的消解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详细论述,他将共同体置于经济发展史中,揭示了共同体的根本性质,并且认为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共同体将会自行崩溃。古尔德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理论视域中极为关注的问题,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与共同体处在极端的对立之中,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不能从根本上为个人的自由发展保驾护航,因而必然走向解体。[6]
(二)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国内学者们关于共同体的研究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从不同学术领域和学科背景对共同体概念、功能、特征等方面的解读。李慧凤等在《“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一文中阐述了共同体概念在近代的发展,认为共同体从其内涵和外延来说较之以前日益丰富,但其结构性则日益弱化为“功能性共同体”;马俊峰在《“共同体”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分别论述了共同体的结构性、普遍性、实践性等特征,也从人的存在角度将共同体的功能阐述为文化功能、教育和培育功能、政治和经济功能。二是对共同体演进逻辑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如张康之、张乾友在《共同体的进化》一书中,将共同体的演进与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对应结合,认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即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社会分别对应的是家元共同体、族阈共同体、合作共同体;汪火根在《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及其重构》一文中,从社会学视域和理论背景出发,将我国社会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生自发共同体”“社会改造时期的人为建构共同体”“社会建设时期的新型现代共同体”。三是关于共同体主义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比较。学者们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西方相关论著的翻译与介绍,对其理论形成之社会背景、理论成果、基本观点的揭示与评价。如龚群在其所著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比较研究》一书中,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全面比较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核心概念、观点和理论,在该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考证了共同体概念和观念的起源,梳理了近代以来马基雅维利、卢梭以及黑格尔的共同体与自由观的关系;在第四章中考察了自由主义的共同体,分别对桑德尔、麦金泰尔、查尔斯·泰勒、沃尔泽和德沃金的共同体观念加以论述。马俊峰、杨晓东在《政治哲学视阈中的共同体概念的嬗变》一文中认为,在共和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视阈中共同体具有不同的含义,他们所关注的侧重点和倾向也有很大差异,其中自由主义的侧重点是共同体成员在共同体中是否自由、获得了怎样程度的自由,而共和主义则更多地关注共同体如何建立和获取权威性。
其次,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专著目前有以下六部:
一是大连海事大学秦龙老师所著、2007年由辽海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一书。该书是国内最早的关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系统的、全面的论著,具有一定影响力。该书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历史契机和理论准备,然后分别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加以详细论述,此外作者还在共同体的理论视域中,对专制的东方社会和中国的传统社会进行了分析。
二是西北师范大学马俊峰老师所著、201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一书。该书首先对共同体的概念、类型、功能及价值取向等进行论述,并从历史语境和思想来源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创立社会共同体的条件,接着结合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本梳理该理论的形成轨迹,然后通过考察不同的共同体形式对该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论述,最后通过分析共同体视域下的共和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阐发了该理论的当代意义。
三是河南理工大学邵发军老师所著、2014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研究》一书。该书首先考证了马克思之前的城邦共同体、契约共同体和黑格尔的共同体思想,然后分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总关切点和发展的基本脉理,接着基于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视角重点论述了马克思的虚幻共同体、抽象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作者系统而深入地掌握了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的大量文本,可以说该书是作者从共同体视角出发、以马克思的论著为支撑而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的探讨。
四是浙江大学王小章老师所著、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自由或共同体”到“自由的共同体”——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与重构》一书。该书以现代性批判与重构为基本语境和视角对马克思关于自由和共同体的论述进行解释与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如果说托克维尔、涂尔干以及社群主义的相关理论为自由与共同体的相互支持提供的是相对较“弱”的表述的话,那么马克思的相关表述则为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的自由与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强”表述,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结果是——他人是自己自由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只有迈向自由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
五是贵州财经大学刘海江老师所著、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一书。该书把马克思所理解的共同体概括称为实践共同体,作者从早期马克思对政治共同体的批判着手,结合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的条分缕析,认为市民社会与社会是实践共同体的不同的实现形式;接着通过施蒂纳与马克思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生产条件中的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联系中的生产力和社会意识等方面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所体现出的共同体维度;最后从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思想沿革中论述了实践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过程。
六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胡寅寅老师所著、2016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致思逻辑研究》一书。该书从致思逻辑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探索,作者将这种致思逻辑具体化为批判的逻辑和生成的逻辑,其中批判的逻辑既包括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实现的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超越,也包括通过哲学批判所实现的对异化的批判与扬弃;而生成的逻辑则通过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一致以及人的本质理论的展开进行论述。作者最终所得出的结论是:真正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旨归。
最后,学界学者们围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还发表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论文,其具体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总体性研究,包括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概念、理论渊源、具体形态等的论述。首先,就共同体的概念研究而言,由于马克思没有对共同体概念给予明确界定,所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此有不同看法。如刘海江从哲学视角出发,认为马克思对如下三种共同体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即研究国家时所使用的虚幻的共同体,研究货币时所使用的抽象的共同体,并将前资本主义社会称为共同体。[7]秦龙在《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探索》一文中则认为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无论共同体以怎样的表现形式、存在形态和规模出现并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共同体都是人们的群体结合方式、集体存在方式或组织形式。池忠军在《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及其当代性》中把马克思与滕尼斯关于共同体的概念进行对比。马俊峰认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一著作中,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将政治哲学的理论思维和基本概念引入社会共同体的研究中,并将其理论聚焦点从政治共同体转移至社会共同体,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社群主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次,就共同体的理论来源而言,陈东英认为,以探索自由为主题的德国近现代哲学和赫斯在经济学研究中关于个体自由与共同体和谐问题的论述直接构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来源[8];胡寅寅认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以及赫斯的有机共同体思想[9]。最后,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阶段而言,陈东英将之划分为18世纪40年代早期对虚假共同体的批判、18世纪40年代对真正共同体的建构以及19世纪50年代末对自然共同体的深入探索[10];邵发军认为,可以根据马克思的逻辑致思进程将其划分为虚幻的共同体思想、抽象的共同体思想、自然的共同体思想和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这四个阶段[11]。
第二,关于马克思共同体具体形态的研究。首先是对自然共同体的研究。赵良玉在《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一文中认为自然共同体为前资本主义各种生产形式奠定了基础,一切共同体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这个前提;邵发军认为马克思论述了自然共同体的两大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和“以土地为天然物质基础”,他指出马克思关注的焦点是自然共同体发展到后期的农业公社,并且认为自然共同体为抽象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参照;秦龙在《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东方国家专制性的思想探析》一文中探讨了马克思关于东方国家专制性问题,认为村社等自然共同体的普遍存在为东方国家的专制性提供社会基础。其次是关于虚幻共同体(国家)的论述。陈周旺认为,“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12];刘海江指出,虚幻共同体在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正式问世是以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扬弃为前提的。再次是关于抽象共同体的研究,在这之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货币共同体和资本共同体的研究[13]。王学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共同体”理论探要》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虚幻共同体之虚幻性的指认是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的;秦龙认为货币共同体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无止境的渴求[14],他继而在《马克思“资本共同体”思想的文本解读》中指出,建基于资本与工人交换之上的资本共同体是资本的联合,是对工人自由个性发展的阻碍,此时的人不是真正独立和自由的人。邵发军在其著作中认为抽象共同体作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蕴着他对现代性的批判。最后是关于“真正的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研究。蒋晓磊在《马克思恩格斯“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新的发展。张宏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中指出真正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指向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也有学者认为积极扬弃虚幻共同体之后的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共同体发展的最终归宿。
第三,关于马克思共同体与个人关系研究。张盾在《马克思与近代政治个人主义》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政治思考的出发点是个人,但马克思并不主张以个人权利和主体自我意识为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将这一问题的解决与“自由人联合体”结合起来;聂锦芳在《“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中,通过个人怎样隶属于共同体、共同体缘何制约个人的个性和自由等问题论述了个人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王虎学等在研究中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状态论述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15];张立成在《马克思共同体视阈下的个人自由》中从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人的自由问题;何中华在《论马克思语境中的“自主活动”》中认为“偶然的个人”是个人与共同体分裂的结果,而有个性的个人则是个人与共同体统一的产物。
第四,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共同体相关问题研究。张盾教授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16]中指出,只有超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对立的抽象,才能对被政治哲学所悬搁的复杂问题进行新的反思,而这里的“社会原则”就是“联合起来的个人”;陈东英、张伟认为,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7];马俊峰认为共同体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18];刘自美基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视角对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予以探讨[19]。
第五,对该思想价值意义的探讨。胡寅寅认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将共同体问题与人类解放相结合,展现出了其理论的新高度,是对以往一切共同体思想的升华,对人们克服现代性危机以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欧阳康认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中国特色道路建设中对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起着指导意义[20];甘永宗在《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三维世界》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对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李士坤在《马恩的虚幻共同体理论与“三个代表”》中将共同体思想与“三个代表”思想联系起来,对共同体这一思想的时代内涵加以挖掘。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已颇具成果并各成体系,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倾向于从当下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现实社会问题出发,反观传统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新的共同体从而解决社会的困境和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国内学者则通过深度解读和挖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理论观点,并将之与具体现实问题及人的发展困境相结合,以此探索和说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