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故事·礼仪道德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成街头村 孝义家训代代传

街头村位于温州市文成县珊溪镇,坐落于珊溪水库之畔。这里景色优美,碧水青山,秀色旖旎,座座民居点缀于其间。这里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当地各姓宗谱记载,街头村建村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里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文成县志》记载,文成县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毛崇夫就出生在街头村的垟头自然村。毛崇夫是北宋时人,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因一场农民起义,避居青田,后又退居瑞安,最后到达珊溪,选择一处名为“毛处”的地方开基繁衍。

说起街头村的文化基因当属孝道,这里有着悠久的孝道传承的历史。村中自古流传着“孝顺田头割有谷,孝顺父母自有福”“瓦檐水点点滴”“书需读官不做”“下辈孝敬长辈”“邻里需团结”等谚语,教育人们孝顺父母,促使村里孝顺父母之风代代相传。说起街头村村民对孝道的重视,村中还有个罗茂盛老人的故事。

街头村曾经住着一位叫罗德温的老人,因为他的店号叫“罗茂盛”,因此当地人也都叫他罗茂盛。罗茂盛共育有六子,所以就置办了六间房子,作为家产传给儿子。为了盖好这六间房子,罗茂盛本人就到温州城里学习怎么用砖岩盖房子。当时的人们将用砖岩盖的房子叫做洋房,因此罗茂盛家就成了珊溪当地第一户用此类方法建造洋房的人。据回忆,房子的墙是用三层材料制成的,第一层是砖,第二层是石子,第三层是水泥,工程之坚固足以抵御枪械。

最初的时候六间房屋全部用于开店,除了棺材,店内什么东西都有的卖,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样样齐全。那时候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起汽灯,可是六间房光汽灯就点了10盏,生意之兴隆可见一斑。繁忙的生意让这户人家起早贪黑,早五晚十。店内上上下下共有三十多人,每餐吃饭足足摆齐六桌,家族的庞大让人惊叹当家掌柜的精明能干。据说罗茂盛本人去世早,后来家业全由他的妻子操持着。罗茂盛妻子不但持家有道,而且在孩子的个人成长上,也是从不疏忽:老大性格适合读书,那就去读书;老二为人活跃,那就走经商之路;老三为人敦厚,那就去种田,并为他雇了五个长工;老四和老五办事有条理,那就管进货;老六也是读书之才,那就送他去私塾。

罗茂盛妻子教子有方,六个孩子不但事业有成,而且行为处事谨遵祖训,颇有风范。关于老六罗宪章,还有一段“读书不当官”的佳话。罗宪章是上海法政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当时当地算得上是第一个大学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罗宪章被邀去当青田县县长,可是他拒绝了;而后又被下令去当玉环县县长,他又拒绝了;可是国民党不死心,又想着法子,给官你不要,那就来个专业对口吧,让他去瑞安当律师,没想到他还是不去。

罗宪章之所以学习有成却又拒绝入仕,其中缘由就在于罗家的一段家训。珊溪罗家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传到今天已经是第十一代了。罗家起源于江西上饶市,先祖在清朝年间曾任福建巡抚,只是时乖命蹇,碰上了农民起义。罗氏先祖娶有九个妻妾,共育有十一个儿子,在混乱当中,第八子和第九子逃往珊溪。第九子因为看到门前有一条溪河,怕生出的后代都是撑船人,所以又搬到泰顺去了。因为当时有一种说法,剃头人、戏子、屠牛夫、打铜卖秤的、开饭店的、撑船的这几类人的后代是不能参加科考的。

如今在珊溪繁衍生息的是罗家第八子的后代。也许是这一逃亡的经历,让这个家族尝到了世事的艰辛,因此祖先们就有了吩咐:书一定要读,可官不要当。这个家训在他们的祖谱上都有清楚的记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珊溪姓罗的109户人家里,吃国家皇粮的就有108人,但是到目前为止其中只有一人从政,其他子嗣都是从事教师和医生的岗位,罗宪章三次拒绝做官的缘由也在于此。罗宪章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学以致用,他正是珊溪镇小的创始人。不过学校办成后的三四年,他本人辞去了校长职务,选择了开药店,只因任职校长期间与社会上的官员接触太过频繁,他个人感觉无法适应。罗宪章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折腰,让后人由衷佩服。

只可惜三百年间同晓梦,有一年国民党有一连兵变,乱兵如土匪一般,欲抢劫罗茂盛家中的财物,由于墙打不透,铁皮门打不进,这些乱兵气急败坏,就在房外一处放置了一颗火烧弹,顿时樯橹灰飞烟灭,一代繁华只留下三间破屋,破屋后来也无奈地给国民党士兵居住了。

相传,六间房子的上间有两块牌匾,一块为“骤凝堂北”,意思是罗家的人都像水泥凝固一样团结;二为“管晏遗风”,不过这里的管晏可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晏子和管仲,而是当地村里的人。据说很久之前,村里有一个矮子名字叫晏子,他父亲是一个菜农。有一天,矮子想帮他父亲锄地,却把地里的菜都锄坏了。父亲看到自己辛苦种下的菜付之东流,一气之下就用锄柄打孩子。矮子被打倒在地,父亲又懊悔起来,不该对孩子下手这么重,心疼之余,却见矮子并未哭泣,而是微笑起身。父亲不明,就问其原因,矮子说:“父亲你打我很痛,说明父亲有力气,父亲身体康健!”这话被地主也就是管仲的父亲听见了,觉得这孩子日后必定有出息,就跑上前去对矮子的父亲说:“如果你让晏子与我家儿子管仲一起读书的话,我愿意承担你孩子的一切学费和生活费,并将家中的田地财产与你平分。”果不其然,晏子和管仲一起考上了科举,晏子考上了进士,管仲则中了榜眼。在这里,人们也不无惊叹这位地主的慷慨仁慈和慧眼识珠。

六间老屋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富贵繁华萍埂聚,故土今在人已逝,但罗家人留下的“下辈孝敬长辈”“邻里需团结”“书需读官不做”的家训似乎深深地印在每个子孙的心上,一代激励着一代。

(文:包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