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安孝村村 芳林碧树藏孝村
杭州临安青山湖街道孝村村,地处天目山东麓,群山环抱,茂林秀竹,碧水长流,鸟语花香,是一方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更是人孝家和,它有着一个中国人都很崇仰的村名——孝村。走进孝村村口,一眼就可以看到一行刻在石头上的红色大字:“百善孝为先,村和万事兴。”
说起孝村的孝,的确是有史可查。据《沈氏家谱》记载:武康始祖世明公的第三十一世孙敬安公,在明朝正德年间迁居临安高陆乡阳石下,共育有四子。其中幼子善六公与安吉山川乡吴宅吴氏结为连理,再生四子,分派四房。善六公正是孝村始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善六公入赘吴宅,为人忠厚老实,奋勉好学,勤俭创业,十分孝敬老人,深得吴氏双亲的欢心,一家和睦相处。善六公是一位农活能手,耕田、种田、种麻、种六谷、苞谷、舂米都不在话下。其妻吴氏是一位养蚕能手,蚕茧产量高、质量好。夫妻俩男耕女织,家庭和美。
然而善六公的岳父岳母由于年轻时生活艰苦,劳累过度,年老之后逐渐体弱,不仅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还患上了重疾。岳母晚年患上眼疾,不久便双目失明,一双小脚行走不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岳父晚年时腰酸背痛,后来发展成了驼背,走路时低头弯腰,几近着地。两位老人年老体弱,生活不便,赡养二老的重任便由善六公和妻子挑起。每日清晨,夫妻俩都要叫双亲起床,照顾他们穿衣、洗脸。妻子准备早饭时,善六公便把岳母背到堂前,用冷茶水为岳母洗眼睛,有时甚至用自己的舌头去舔除岳母眼内污物,耐心服侍,并无半句怨言。料理好岳母后,再给岳父敲背,按摩双手双脚。然后,服侍二老吃早饭。饭后,他托付妻子照顾好双亲,自己插好钩刀,肩背锄头铁耙,上山干活。
年轻时候的善六公力大无比,随着日月更替,天天忙碌,也渐渐感到力不能支。但是每天晚上,他依旧忍着自己的疲劳,既为岳母清洗眼睛,又为岳父按摩敲背,从不间断,几十年如一日地服侍二位老人,尽孝之极。
每到夏天,屋内蚊虫肆虐。善六公和孩子们觉得公公年老体弱,婆婆双目失明,晚上受蚊虫侵袭,无法安睡,于是就让子孙们每天晚上轮流服侍。有的用麦草扇或蒲扇驱赶蚊子,有的点燃艾草把房内的蚊子熏走。有时甚至先在公婆床上睡,让蚊子叮咬自己,吸自己身上的血,待蚊子吸饱血飞走后,孩子再起床,扶着老人上床入睡。
每到冬天,天寒地冻,小溪结冰。有的年份,北风劲吹,大雪纷飞。待雪融化时,屋檐上的水早已结成二三尺长的冰条。老人们因年老体弱多病,特别怕冷。善六公和孩子们便在边屋里用砖头搭了一个火炉塘,用木柴或柴蒲头放在中间燃烧,扶着老人坐在火炉旁烤火取暖。孩子们和两位老人说说笑笑,谈古论今,十分亲热。到了晚上,儿孙们轮流着服侍,先上床把冰冷的被窝睡得热烘烘的,起来后立即扶两位老人上床入睡。老人们睡在床上,不禁感慨:“儿孙们多孝顺呀!”在温暖的被窝里,二老幸福地进入梦乡。这样的服侍,一直到二老离世为止。
正如《沈氏家谱》中所说的那样,山川景物,灵秀非常;鸡犬桑麻,宛然仙境,人敦古朴,不事繁华;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尽孝友睦。可见孝村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环境山明水秀,村民为人敦厚淳朴、兄弟和睦、父母慈爱、子孙孝顺的山村。
善六公以孝为先铸就了孝村村,尊长尽孝的光荣传统在孝村村更是代代相传,影响着后人,教育人们行孝报亲恩。据传,孝村村后来还出了一位大孝子,名叫沈金荣。沈金荣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小勤劳好学,不赌博,不贪玩,勤俭持家,对父母十分孝敬。父母年老体弱时,每日服侍他们洗脸、洗脚、梳头;家中有点鱼肉好菜,总是让两位老人先吃,自己和孩子却吃青菜萝卜;每年都要为父母做一套新的粗布衣服,其他人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父母离世后,沈金荣戴孝吃斋三年零六个月,以尽孝道。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带子女去上坟,叩头跪拜,祝老人家地下安息,祈求祖先保佑儿孙身体健康,家庭平安。他的孝行在村民间广为流传,成一时佳话。
不仅如此,沈金荣为了保护村民安全,不受别人欺侮,农闲时还带领村里部分青年到“三善堂”精心习武,练习一种叫“孝子拳”的拳法,既可防身自卫,又可反击侵略者,为村民安全做出了贡献。孝村村历史上闻名的民俗活动“孝子龙灯”和“猪头青龙灯”,沈金荣也是积极组织参与。每年正月初八,二十多人的龙灯队伍敲锣打鼓,走村串户,热闹非凡。上门跳龙灯迎来的小红包,或是用于村里修桥铺路造凉亭,或是用于帮扶困难村民,或是用于村里的长辈和老人。对于他人,沈金荣总是不吝伸出援手,扶危济困。他收养了村中孤儿三人,外地逃难来孝村的灾民二人,与他们共渡难关;他为村民治伤接骨,治愈被蛇咬伤者近百名,从未收取分文;他多次帮助贫困村民料理丧事;他总是热心调解村内矛盾纠纷。种种善行成就了沈金荣的美名,这是一个孝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哪怕在今日,孝村村民孝顺父母关心老人的事,同样是不胜枚举。孝村村真是:百善孝为先,尽孝传子孙;做人德为本,村和万事兴。
(文:沈利军、许东贤、周月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