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启示
尽管面对中国问题和中美关系,美国部分智库的言论和观点不客观,不可取。但研究美国智库的运作机制和成果产出,对我国新型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价值,尤其是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目前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刚刚完成第一个三年发展期,对美国智库进行系统研究,知己知彼,有助于在分岔路口做出正确抉择,在前进道路上少走弯路。
(一)注重设计明确的价值观和使命,突出自身特色
特色鲜明,言简意赅,“口号式”的价值观或使命设计,有利于帮助智库成员加强对所在智库的认同感,有利于形成合力,增强成员的凝聚力;也有利于智库外人员对智库形成更加具体和形象的认识。这方面,国内智库的意识不及美国智库强,大多数智库都没有花足够的心思设计自己的价值观,或者是设计的内容比较冗长、拖沓,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新型智库下一步的发展建设中,可以考虑在这方面多花心思,设计出独具匠心的价值观,不仅追求在中文方面的朗朗上口,也可以对应设计出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外文标语。
(二)加强智库的特色数据库建设,鼓励资源共享
国内智库目前在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智库并非困于没有数据,而是由于眼光过于“高远”,试图建立的数据库大多规模宏大,内容高端,但受现实条件所限,迟迟没有成效。其实从小领域、小切口入手同样可以建立起具有研究和使用价值的数据库。数据库资源不在于广和大,而在于数据的扎实性和权威性,要保证每一个数据的真实可靠,深耕于擅长的领域,积少成多,总会积累形成智库独有的、宝贵的数据库资源。美国智库在这方面的意识比较强,仅是借助某一次课题开展的契机便可以着手积累。例如近两年来美国智库才开始着力关注的“一带一路”合作国投资项目的相关资金数据,持之以恒便可以建立起一个小型专业化的数据库。数据库建立起之后还要注重资源的共享,鼓励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借助智库的数据开展有意义的研究。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配合以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相应法治体系的健全。
(三)重视智库协作网络和联盟的建设,发挥集聚优势
国内新型智库随着建设发展的深入,协作意识、联盟意识不断增强,不同行业的、不同地域的智库联盟纷纷涌现,但目前的模式基本停留在每年共同举办几场论坛的层面,深层次的合作和交流较少。因此,如何借助外部资源,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协作,是国内新型智库下一步需要突破的关键点。目前,许多智库都建立了自己的外聘专家、客座专家团队,以提升自身的研究实力,但是这些外部专家究竟对智库的贡献有多大,对智库工作的参与度有多高,情况并非乐观。因此,如何建立高效互通的智库间和智库人员间协作网络,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提升智库的国内外影响力,尤其是未来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和建立工作机制,都将成为国内智库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
(四)丰富智库产品的种类和呈现形式,增强感染力
智库产品是智库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最终呈现的载体,是智库的门面,是让智库外人员在第一时间形象生动地、快速地认识和了解一家智库的名片。智库产品的高质量和产品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决策者更便捷、更快速地找到合适的信息,也有利于不同品味和接受程度的广大民众在众多产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目前国内新型智库的产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但主流仍然是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等传统产品,少数智库推出了一些视频类、音频类产品。但要达到美国智库这样丰富的产品种类,尤其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产出的定制类产品,还需要国内智库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和创新。
(五)细分研究领域,深耕其中,做实做精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至今已经度过了初创时的火热阶段,逐步回归冷静。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应逐步转向研究领域的细分和深耕细作,这方面需要向美国智库取经。美国许多智库在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后,延续和保留下来的都是其最为擅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因此发展至今,保持稳定和活跃的近两千家美国智库基本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都有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智库的规模无需很大,主要精力需放在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精英团队,通力协作,在某一或某几个领域做实做精,持之以恒,产出原创性的代表性成果,而非随波逐流,一味追逐研究热点和眼球效应。能够努力在所在研究领域做到国内领先,甚至全球知名,研究成果得到决策者和大众的认可,这对智库而言便是成功的体现,也应是国内智库下一步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