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学
要学好国际关系理论,必须首先明确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学科属性。国际关系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属于哪种学科类型,直接决定了理论家如何去发展和创造这个学科的理论,同时也决定了如何去评价和学习该学科的理论。所有学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国际关系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要想准确理解国际关系的学科属性,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我们可以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来定义社会科学。
首先,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指一切与人的社会行为(区别于生理行为)相关的现象。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不同领域的社会现象。在研究对象上,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有一定的重合,而与自然科学完全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
其次,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是“求真”。这一点与自然科学一致,而与人文学科不同。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东西是善的,而社会科学核心关注的是“真”,致力于探究社会现象客观上是如何出现、如何运转、如何演变的。换句话说,社会科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
最后,社会科学研究遵循逻辑和实证方法,这一点也与自然科学接近,而与人文学科有较大差异。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获得客观的知识,所以社会科学研究须要遵循提出问题、文献回顾、提出假设、实证检验这样一套基本的研究路径。是否遵循这种研究路径,是区分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不妨将其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再分别进行比较。
(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没有主观能动性。不管研究人员是否研究这个自然现象,不管研究的结论如何,自然现象本身都不会受研究活动和研究结论的影响,它只会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和性质运动和演变。比如对天气的预测。不管如何预测第二天的天气,天气状态都不会因这个预测行为本身而发生改变。社会科学研究则不同。由于研究对象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行为本身会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使本来会出现的现象不再出现。比如有国际关系理论预测中美两国将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因为这个预测,中美两国就会特别注意防范和管控相互间的冲突,想方设法防止冲突升级,这样一来就会使原本有可能真的会出现的“修昔底德陷阱”变得不再发生。这种情况叫作“自我否定的预言”。还有一种情况,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会使原本不会发生的事件发生,这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例如,学界有观点认为,美苏冷战就是这样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有美国学者指出,美苏两国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很快成为敌人,因此美国应尽可能遏制苏联以防范其对美国构成挑战;受这种遏制理论的影响,美国采取了积极防范苏联的举动,这些举动增加了苏联对美国的敌意并引发了苏联的反制措施,双方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引发了原本可能不会发生的冷战。无论是“自我否定的预言”还是“自我实现的预言”,都根源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这个问题是自然科学所不存在的。
第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相同的本质。自然科学有一个基本假定:自然科学理论所解释的对象都具有相同或至少相似的本质。例如,力学理论假定,不管是地球、太阳这样的天体,还是桌子、板凳这样的物品,本质上都是有质量的实体,都可以简化为质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假定并且这种假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立,所以物理学理论既能够解释太阳、地球这样的天体运动,也能解释桌子、板凳这样的地面物体运动。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很低,相反差异性很高。这意味着,一个能够解释大国间战争的理论,有可能解释不了小国与小国间战争的原因。能够解释欧洲区域合作的理论,有可能解释不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原因。
第三,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都会受到价值观、情感等非物质因素的影响。作为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国家本身就会受到价值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社会现象不能像自然现象那样仅仅用物质性因素就可以完全解释,或者说社会科学理论的解释变量不能完全还原为物质性因素。因此反思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必须尽可能将自己代入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情境,才能得出真正准确的理解。此外,作为研究主体的研究人员自己也同样会受到价值观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研究什么问题、提出什么样的理论、怎么评价他人的理论,都很难完全排除价值观和情感的影响。比如说,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论,就很难被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所接受,而民主和平论又很难被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所接受。同样是试图从政治因素角度理解国际经济现象,美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叫“霸权稳定论”,而拉美国家的学者提出的则是基于“剥削—被剥削”“中心—边缘”视角的“依附理论”。
了解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我们就能理解社会科学理论为什么会在预测的准确性、解释的普适性和观点的客观性等方面明显弱于自然科学理论。这是社会科学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
(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区别
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的目的不同。社会科学求真,而人文学科求善、求美。因此,社会科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现象的原因,而人文学科关心的是社会现象的意义。正因如此,社会科学理论的主体是解释性理论,而人文学科理论的主体是诠释性理论。此外,因为社会科学求真,所以对于社会科学理论来讲,它的理论要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比如概念的定义清晰可操作、推论符合三段论等),符合实证研究程序,命题要有可证伪性。人文学科理论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要低得多,人文学科理论不要求有那么强的逻辑性,而可以是思辨性的、感悟性的,也不要求实证,有些人文学科理论也无法证实,并且也不要求命题可证伪。
第二,研究的方式不同。社会科学认为,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是可以分开的。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主体应该并且能够独立于研究对象,能够从相对客观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研究对象。所以,社会科学主张用与自然科学相似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而人文学科则认为,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相互影响,研究主体很难独立于研究对象。所以,人文学科认为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主张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地沉浸于他所研究的社会情境中,使用代入式、体验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认为理论最多只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现象,而很难像解释自然现象一样去解释社会现象。
了解了社会科学的属性,又知道国际关系是一门社会科学,就能够用社会科学的标准去创造、看待、理解和评价国际关系理论。比如说,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对象应该是国际关系现象,而不能是别的领域的现象,也不应该是某种思想。再比如,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目标不是评价某一国际关系现象好不好、对不对,而是尽可能客观地解释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国际关系学发展早期的理想主义理论,它主要关注的是什么样的国家行为是好的行为,因此偏离了社会科学理论的目标,从上述标准来看,理想主义就不是一种好的国际关系理论。又如,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过程应当遵循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同样是国际关系学发展早期的古典现实主义,其创建过程就不太符合实证研究路径。依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说,古典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