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战后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大学学者的出现
大学学者作为专家参与政府事务,需以大学和专业学者的存在为前提。然而,内战以前的美国并不具备这一历史条件。当时,美国的高等教育延续的是殖民地时代的旧式学院体制。旧式学院多受教会控制,以传授古典、宗教知识为宗旨,对19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知识漠不关心,其知识水平几乎只能与欧洲或美国的一些名牌高中相提并论。学院里的教师虽被称为“学者”,但大多并不“专业”——他们被要求掌握并讲授各种古典、宗教知识,无心也无力从事任何专门性的科学研究,与他们的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同行——那些“以学术研究为志业”的大学教授们相距甚远。由于学院教育的陈腐和孱弱,学院教师“学无专长”,由学院所主导的高等教育以及学院教师所构成的“学者”群体在美国社会中几乎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也常常沦为美国公众的笑柄和鄙夷对象。让学院里的“学者”走出象牙塔,在公共事务中发挥实际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这种状况在内战结束后的数十年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自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一股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大学革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风席卷全国。新的研究型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陆续涌现,旧有的学院也纷纷改弦更张,转型成为以研究为重心的大学。这些新型大学要求教师们务必以学术研究为首要任务,进而带动了学术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在内战后的“大学时代”,大学教师竭力将自己打造成专业学者,并在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里建立各种专业学会,成为美国学术生活的真正主宰。至此,美国的高等院校教师才真正地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学者——“以学术研究为志业”之人画上了等号,美国的大学也才真正成为一种以院系为单位汇聚专业学者的教育和研究机构。
概言之,以大学教授为代表的专业学者群体在内战前的美国并不存在,它的出现乃是19世纪末的“大学革命”和学术专业化的结果。正是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为专家参政在美国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