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本文通过对《晋书·忠义传》的深入研究,对中国中古早期忠义精神的概况作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忠诚与中古早期政治定义下的恩庇制度密切相关。个人效忠的对象是非常狭隘的,个人最大的效忠对象是对他的第一个主公,即旧君——那个让他步入官场的人。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对旧君的奉献精神甚至远多于对现任主公。换言之,与现任主公以及团体关系相比,臣属更重视之前的主公以及现在的私人关系。一些传记故事表明他们忠于王朝,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分不清王朝是被视为统治者的家族,还是被视为这个统治家族中的具体个人,即他的主公。
构成忠诚的行为并不多。史怀梅先生指出,《唐会要》给出了一些标准,即唐政府过去常常奖励那些忠心但未伤及自身的人,这些标准包括让贤尽诚、虑国忘家、安居不念、廉方公正,[37]但在《忠义传》中,这些行为都没有被考虑过,也没有特色。对于《忠义传》的作者来说,为主牺牲才能真正表明私人的忠诚。正如我们在研读4世纪时期的《华阳国志》所能看到的,尽管为主犯险或为主牺牲是很有意义的,但全文更强调劝谏这种“忠”的形式。
《忠义传》对“为君而危”的过分强调也许反映了唐修《晋书》编纂者的忧虑。史怀梅先生指出,在《旧唐书》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因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而获得“忠”的美称,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劝谏而获得美称的,[38]这一比例似乎与《晋书·忠义传》中的比较接近。在中古早期,恩庇关系网产生了相当大的好处:对臣属而言,它可能使其社会地位上升;对主公来说,它提供了增强实力或权力的支持者。然而,这个体系无论如何都是不稳定的:主公逝后,关系网会崩溃,臣下迟早会抛弃他们的主公,为主牺牲是少数几种表达绝对忠心的方法之一。因此,在中古早期的末尾,由于恩庇制度导致机会主义盛行,最大的主公,即皇帝,开始意识到能符合他们最大利益的是强调绝对忠心。这就有助于解释缘何《忠义传》只出现在唐政权时期,因为此时的中央集权空前强大。
[1] For information on the lord-vassal relationship in medieval Europe,see Marc Bloch,L.A.Manyon,trans.Feudal Society(2v,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V.1,pp.145-189;Gerd Althoff,Christopher Carroll,trans.Family,Friends and Followers:Political and Social Bonds in Early Medieval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102-135;For medieval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loyalty,see J?rg Sonntag and Coralie Zermatten,eds.Loyalty in the Middle Ages:Ideal and Practice of a Cross-Social Value(Turnhout Belgium:Brepols Publishers,2015).
[2] Roy Mottahedeh,Loyalty and Leadership in an Early Islamic Society,London:I.B.Tauris Publishers,2001,pp.40-96.
[3] Andrew Chittick,Patronage and Community in Medieval China:The Xiangyang Garrison,400-600 CE(Albany:SUNY Press,2009).
[4] Keith Nathaniel Knapp,Selfless Offspring:Filial Ohildrey and Social Order in Medieval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p.117.
[5] 唐长孺:《忠孝先后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253页。
[6] 郝虹:《东汉儒家忠君观念的强化》,《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第66—73页;《汉魏之际忠君观念的演变及其影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61—65页。
[7] 刘伟航:《三国伦理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1—57页。
[8] 巴晓津、巴新生:《嵇康的忠君观念探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3—46页。
[9] Chittick,Patronage and Community,pp.143-145.
[10] 越智重明:《晋书》,明德出版社1994年版,第9—10页;汤球著,杨朝明注:《九家旧晋书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 Michael C.Rogers,The Chronicle of Fu Chien:A Case of Exemplar Histo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12] David McMullen,State and Scholars in T'ang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p.167-168.
[13] (西晋)王隐:《晋书》,原书93卷,已散佚;(东晋)虞预:《晋书》,原书44卷,已散佚;(刘宋)朱凤:《晋书》,原书14卷,已散佚。
[14] 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236—245页。
[15]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08页。
[16] 甘怀真:《魏晋时期官人间的丧服礼》,《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27期,(台湾)中国历史学会编印1995年版,第166—167页。
[17]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297页。
[18]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4—2315页。
[19]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3页。
[20]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0页。
[21]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09页。
[22]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03—2306页。
[23]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5页。
[24]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03页。
[25]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3页。
[26]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巴蜀出版社1984年版,第728页。
[27] 参看(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巴蜀出版社1984年版,朱普(第727—728页)、李磬(第728页)、章明(第729页)、王皓(第729页)、侯刚(第729页)、王嘉(第730页)、韩揆(第760页)、朱遵(第779页)、赵敦(第779—780页)、段崇(第807页)、程信(第807—808页)、燕邠(第808页)、赵嵩(第808页)、陈调(第808页)、张寿(第820页)等人的传记。
[28] 参看(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巴蜀书社1984年版,李弘(第703—704页)、何武(第709—710页)、任昉(第719页)、赵谦(第722页)、张充(第724页)、李皆×(第724—725页)、陈湛(第726页)、罗衍(第730页)、翟酺(第747页)、段恭(第754页)、王累(第764—765页)、郑度(第765页)、李邈(第765—766页)、张纲(第778页)、费诗(第783页)、张翼(第783页)、邓公(第793—794页)、张猛(第795页)、李固(第797—798页)、李法(第802页)、陈雅(第804—805页)、程苞(第806页)、段崇(第807页)等人的传记。
[29]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07页。
[30]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09页。
[31]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9—2320页。
[32]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08—2309页。
[33]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1页。
[34] 译者注:此处作者原文为:who becomes the emperor.查齐王冏并未登基成皇帝,只为大司马,加九锡,后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自立太子太师。(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0—2311页。
[35] 译者注:此处作者原文为:who becomes the emperor.查齐王冏并未登基成皇帝,只为大司马,加九锡,后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自立太子太师。(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315页。
[36] Chittick,Patronage and Community in Medieval China,144.
[37] Naomi Standen,Unbounded Loyalty:Frontier Crossing in Liao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p53.
[38] Naomi Standen,Unbounded Loyalty:Frontier Crossing in Liao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