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李善、李周翰的注释和《杂诗》其二创作的时间、地点

《文选》卷二九《杂诗》其二李善注:“集云:……于黎阳作。”李善又注该诗“吹我东南行,南行至吴会”句云:“当时实至广陵,未至吴会。今言至者,据已入其地也。”据史实而言,李善这两处注释是自相矛盾的。

李善说的“当时实至广陵”,是说曹丕在黄初六年(225)冬十月的事情。《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

(黄初六年)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裴松之注引《魏书》载:

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李善注《杂诗》其二“当时实至广陵”的说法其实不可信。吴在秦本属于会稽郡,后汉时分吴和会稽为两郡。前文李善已经注出原集云:“于黎阳作。”诗作于黎阳,不应当说已经到了“吴会”;而且即使已到广陵,说到吴可以,说到吴会(也就是说到吴郡和会稽郡)就不准确了。李善对这首诗的两处注释,一处说:“集云:……于黎阳作”;一处说:“当时实至广陵”,两者相互矛盾。原集所云“于黎阳作”理应不错;李善后来的注释“当时实至广陵”是错误的。

既然李善注“当时实至广陵”的说法错误,《杂诗》其二就不会是黄初六年冬所作的诗。那么它是何时作的呢?“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李周翰注:“此意为汉征吴之时。”这个说法很含糊,但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它是否为曹丕称帝之前的作品呢?此诗题下李善注:“集云:……于黎阳作。”曹丕还有《黎阳作·诗三首》,可以与《文选》中的作品相互参证,帮助理解《杂诗》其二。

《黎阳作》其一云: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诗意说早晨从邺城出发,晚上宿于韩陵;为“救民涂炭”,征战靖乱。《史记》卷四《周本纪》载:“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诗中以周武王、周公旦载文王木主出征自比,当是曹操死后,曹丕为丞相、魏王时所作。这与曹操生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短歌行》其二中称美周文王隐以自比也是一致的。曹丕《黎阳作》其二有诗句“殷殷其雷,蒙蒙其雨……遵彼洹湄,言刈其楚”。洹水正在邺城与黎阳之间,距黎阳不远。《黎阳作》其三“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也可佐证丞相、魏王曹丕从邺城出征至黎阳的一些情况。

既然《黎阳作》诗三首作于曹丕为丞相、魏王从邺城出征至黎阳时,那么曹丕为丞相、魏王从邺城出征至黎阳又在什么时间呢?《后汉书》卷九《献帝纪》:“(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袭位……三月,改元延康。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曹丕为丞相、魏王时在建安二十五年(220),亦即延康元年正月至十月间。又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太祖崩,(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秋七月庚辰,令曰:“……”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甲午,军次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

曹丕身为丞相、魏王,在延康元年六月庚午南征。当时曹丕统率军队早晨从邺城出发南征,到黎阳,路上遇到下雨。至七月甲午军次于谯。《杂诗》其二当作于这段时间,即延康元年六月庚午后、七月甲午前。这时魏王曹操已薨,曹丕袭位。讲诗意为曹丕疑惧其父曹操“欲易太子”之说,就立不住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