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对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责任品质探究既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时代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新时代为背景,以个体责任失范的表征为问题意识,以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目标与形成路径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理论分析、比较研究及对策探讨,揭示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现实表征、概念内涵、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培育目标及形成路径,从而实现对现实社会由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缺失或弱化等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为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郑永廷教授指出:“研究任何一个领域或问题,一般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该研究领域或问题的特定对象或矛盾,即实际基础;二是有明确的指导理论与价值导向,即理论基础;三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实际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深化对实际的认识并探索新的思想和理论。”[52]因此,社会责任品质探究首先应明确研究的特定对象或矛盾,这是研究得以进行的内在根据。社会责任品质的探究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我们所研究的现实的人,是生活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受中国民族文化影响的人。”[53]社会责任品质探究的基本矛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面临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与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品质困境之间的矛盾。社会责任品质探究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命题,既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视界,更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新时代方位。因此,研究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着眼于社会责任品质的继承性、创新性和发展性,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直面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旨归,将社会责任品质探究落脚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深入探析。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点解决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1—5 社会责任品质研究思路框架图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库恩指出,范式是一个学科何以可能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是“一个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54],是某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科学共同体所支持的信念。在库恩那里,范式意味着在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特定“符号概括、模型、范例,它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55]。我国学者陈忠指出:“范式是人们研究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出发点、前理解,并具体展现于人们所使用的概念、范畴、原理、理论等具体的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之中。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虽然多种多样,但至少有三种本质性的范式:理想范式、问题范式和规律范式。”在他看来,“理想范式”的特点在于根据具体研究领域阐述人文目的、规范行为目标;“问题范式”的特点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问题及其本质;“规律范式”的特点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历史转换趋势。[56]就社会责任品质探究的范式而言,研究立足于新时代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现实问题,把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形而上的理性反思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促使个体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回归,在生活世界里追寻和确立新的存在方式,形成关于社会责任品质的正确认识。因此,从范式来讲,社会责任品质探究属于问题范式研究。具体来说,本文以“社会责任品质”的基本概念为逻辑起点,对社会责任品质的价值、概念、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培育目标与形成路径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社会责任品质的时代语境
新时代的复杂性使得责任也呈现出新特征,表现为:责任关系的复杂性、责任主体的多元性、责任组织的网络性以及责任内容的虚实两相性。这些新特征对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时代个体责任失范风险的具体表征为以下四个方面:技术责任代替道德责任所导致的责任替代、多元责任伦理的差异与矛盾所产生的责任冲突、复杂网络行为之现代性反思中的责任漂移以及集体行动困境中道德冷漠与道德盲视所产生的责任分散。社会责任品质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成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诉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有利于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道德治理的深入开展、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章主要回答“社会责任品质”为什么必要的问题。
2.社会责任品质的概念厘定
对核心概念“社会责任品质”进行科学的界定,深入分析其内涵与外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分析及比较责任的内涵、维度与类型以及责任品质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与社会责任品质的内在关联、社会责任品质的概念及其与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的关系。研究指出:社会责任品质是在社会领域中由具有认知能力和自由选择能力的个体基于自己与社会的特定关系,按照个体资格和角色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道德品质。与传统的“社会责任感”不同,社会责任品质作为有认知基础并且受稳定的道德价值观支配的道德品质,是责任品质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本章主要回答“社会责任品质”是什么的问题。
3.社会责任品质的结构与特征
社会责任品质的结构是指构成社会责任品质的诸要素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或关系。基于社会责任品质的内涵,以公共生活理论构建社会责任品质的内容维度,主要包括社会秩序、社会关怀、社会担当和社会参与;以冰山模型理论构建其层级维度,包括内隐性的社会责任品质、发展性的社会责任品质和外显性的社会责任品质;以组织行为理论构建其类型维度,包括利己损他、利己不损(不利)他、利己利他、损己利他、损己不损(不利)他、损己损他六种类型;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构建其生成维度,包括前因循水平的起步阶段、因循水平的发展阶段以及后因循水平的深化阶段。在此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指出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较为抽象的社会责任品质结构具体化。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社会责任品质的社会性、主体性、利他性、参与性和终身性特征。本章主要回答“社会责任品质”的结构与特征如何的问题。
4.社会责任品质的影响因素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出发,阐述角色的差异、社会责任能力的强弱及自由的限度三个个体因素对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即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互动与转化关系出发,分析新时代社会责任品质的静态特征和动态趋势,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因素对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影响,包括社会责任的归属与社会责任品质的评价两个方面。最后分析社会责任品质的教育影响因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对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影响。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阐释社会责任品质的影响因素变量,总结个体社会责任品质发展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本章主要回答“社会责任品质”受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
5.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目标
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突出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全面性;同时,培育目标的设立也应遵循责任心理学的规律。本章主要从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两个方面对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目标进行探讨。第一,社会责任品质培育的总体目标。社会责任品质的总体目标包括秩序理性、社会关怀、社会担当、社会参与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即是,通过培育秩序理性,增强社会责任认知;通过培育社会关怀,增进社会责任情感;通过培育社会担当,磨练社会责任意志;通过推进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行为。第二,社会责任品质培育的阶段目标。从社会责任品质培育的起步阶段、深化阶段、成熟阶段分别阐述各自的培育目标。起步阶段的培育目标重点在于培育个体的是非品质;深化阶段的培育重点在于培育个体的合群品质;成熟阶段的培育目标在于使个体养成利他主义的品质。从静态考察,社会责任品质是道德品质的一种目标、状态、结果或境界;从动态考察,社会责任品质又是道德品质的一种形成过程。本章主要回答培育哪些“社会责任品质”的问题。
6.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路径
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本研究尝试从四个方面构建“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路径。通过社会引导为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营造社会土壤,即以交往理论作为社会引导的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引导的价值导向、以社会参与作为社会引导的实践形式。通过以公共交往为变革视角的学校教育,为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发挥主导作用,即通过学校教育的“孤立—交往”变革、“客我—主我”变革、“私利—公利”变革、“理性—实践”变革,促进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发展。通过制度建设,为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提供法治保障,即通过完善分配制度保障个体的合理利益、通过完善担责制度强化个体的责任力、通过完善荣誉制度激发社会责任风尚。最后,通过自我规范、自我实践和自我发展为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提供内在基础。本章主要回答如何发展“社会责任品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