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缅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陈尚胜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一方面继承了前代对外关系的传统,采用行之已久的“朝贡制度”模式来处理她与周边邻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另一方面,对于自新航路开辟后来华贸易的欧美诸国商人,清朝又采取了“广州通商制度”与其通商。然而,清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不得不接受西方的“条约制度”模式来与其通交,而且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又不得不采用“条约制度”与原来的属国(朝鲜)开展政治交往。因此,清朝的对外关系正好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缅甸在清朝与周邻国家封贡关系(按:“封贡关系”是册封与朝贡关系的简称。学术界多将在朝贡体制下形成的中外之间政治关系称为“宗藩关系”,我以为这样的概念容易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之间的宗藩关系相混淆,所以用“封贡关系”来概称在朝贡体制下所形成的中外政治关系)的整个体系中,至少在构建双边政治关系的时间上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才真正开始向清廷朝贡。中国东北方向的朝鲜则早在崇德二年(1637)就已被迫向清廷称臣进贡,比缅甸早了整整150年。同处中南半岛的安南黎朝,也在顺治十七年(1660)向清朝奉表纳贡;而不与中国接壤的暹罗,出于其商业目的早在顺治九年(1652)就向清朝遣使请贡;缅甸近邻南掌国(今老挝),也在雍正七年(1729)向清朝遣使称臣。然而,根据本书作者的考察,清朝与缅甸之间封贡关系的建立,却是云南顺宁府知府全保、耿马土司罕朝瑗等人主动派遣使团到缅甸招徕的结果;而缅甸国王随即组成使团回访清朝,并得到乾隆帝诏旨在热河避暑山庄晋见。如此,清朝和缅甸之间封贡关系的建立,既不同于清朝与朝鲜、清朝与安南之间封贡关系建立源动力出自清朝朝廷,也不同于清朝与暹罗之间封贡关系建立源动力出自暹罗,而是来源于中缅边境地方政府。显然,这对于我们认识清朝朝贡制度与对外关系的丰富内涵,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途径。

当然,王巨新《清代中缅关系》的写作主旨不限于此,其更重要的是对清朝与缅甸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书中所述,包括清初与缅甸东吁王朝的政治关系,乾隆中期与缅甸雍籍牙王朝的战争,乾隆后期与雍籍牙王朝的紧张对峙,乾隆末年及其以后与雍籍牙王朝之间封贡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清缅贸易往来的状况与文化交流的状态,华侨华人在缅甸的发展历程,这些为我们了解、研究清代中缅关系提供了比较详实的基础性资料。而且,在我国政府开始把周边外交作为外交重点的形势下,本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世纪英国对缅甸发动三次战争,相继占领下缅甸(大体指缅甸南部靠近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的沿海地区)和上缅甸(一般指缅甸距沿海较远的北部广大内地)。尤其是1885年英国发动的第三次侵缅战争,直接灭亡了缅甸的雍籍牙王朝,从而终结了清朝与缅甸雍籍牙王朝之间的封贡关系。这部书对于清朝围绕上缅甸被英国占领所开展的外交交涉有专门叙述,并详细探讨了英国占领缅甸对中缅边界问题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西南疆域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巨新对于清朝与缅甸关系史的研究,发端于我主持承担的《清史·邦交志(上卷)》纂修工作。当时,我商请巨新撰写该志中的“缅甸篇”。巨新在此前虽未对这方面有太多的关注,但他在领受这项任务后即认真进行资料准备,并到云南中缅边境地区做实地考察。他在完成“邦交志·缅甸篇”的任务后,又对清代中缅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并以此为题申请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前后三年,终成书稿。今书稿刊印在即,他征序于我,故勉缀数语以申祝贺之意。

我还感到,巨新这部书对于清代中缅关系的研究,还未达到尽善尽美。将来,随着更多资料被发现和整理,一些问题必将得到更深入的阐发。我也特别期待更多像巨新这样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与周邻国家关系史的研究队伍中,从学术研究角度来增进我国外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