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研究(2015年第4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产业转型背景下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探析

◎童素娟 蔡杰

提要:人力资源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新兴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分析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现状和问题,并用模型预测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 需求预测 产业调整 杭州

作者童素娟,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蔡杰,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职员(邮政编码 310007)。

当今世界,知识和信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要素,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的第一资源。随着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源的不断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应运而生、应势而起,开始加速发展,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新兴产业。

一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概况

(一)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家及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国家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做出了新规划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明确把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一项生产性服务业之一,并提出要“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力开发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这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机遇。

2.区域一体化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创造了新条件

杭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之一,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深化,将为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和市场资源整合以及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等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平台,为杭州市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新市场

近年来,杭州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杭州市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和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六大中心”,这将为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

(二)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双四化”的良好局面,即服务的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国际化和人员的职业化、知识化、专业化、社会化,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位列上海、北京、深圳、苏州之后,居全国第五位。2013年,杭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3.52亿元,比上年增长8.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4556元。全社会从业人员为650.51万人,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10.8%、44.8%和44.4%。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新兴产业。

1.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发展高度耦合

杭州市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人力资源服务业,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统计数据表明,产业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值就会增长4个百分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发展高度耦合。截至目前,杭州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13500人左右。2013年营业额达100多亿元,产值占服务业总产值的2.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相互促进

近年来,杭州市在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的引领下,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有力地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同时,人力资源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又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杭州市人力资源的服务内容基本涵盖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人才招聘、人事代理、劳务派遣、服务外包、人才测评、人才培训、管理咨询以及猎头服务等,完备的产业链基本形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人才招聘和劳务派遣是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内容,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51.3%和76.9%。随着2014年3月1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施行,劳务派遣的市场规模不断缩小,而人事代理和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提供这两类服务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56.4%和46.2%。人才猎头服务发展势头良好,有43.6%的企业提供人才猎头服务。服务外包、人才猎头等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为杭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起了促进作用。

3.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有效集聚与园区建设同步发展

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大,要求政府和市场合力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打造一个更适合的平台。平台的建设,满足了人力资源服务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集聚。2013年,杭州市下城区和江干区两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下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筑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22家、其中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服务百强企业7家、省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4家,占入驻企业总数的一半。园区较好地实现了与公共服务的联动,使企业可以同时享受社会保障、劳动维权、人才就业等“一站式”服务。江干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筑面积为3.7万多平方米,已入驻企业30家,基本形成了以智谷·人才广场为载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聚地和以智谷·教育培训广场为核心载体的人力资源培训企业集聚地。智谷·培训教育广场作为培训产业集聚区,承担着信息收集、职业指导、宣传咨询、跟踪反馈等重要功能,为企业提供“菜单式”和“打包式”培训选择。培训广场同时还设立了公共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平台,实现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一站式”服务,是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

4.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与政策体系密切相关

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其发展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扶持密切相关,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杭州市制定并出台了《杭州市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不仅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绘出了蓝图,而且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政策内容主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房屋补助、贡献奖励、资质评定等诸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杭州市用于补贴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资金逐年增加,培育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和地方品牌,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5.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秩序的规范与行业自律密不可分

规范的市场秩序是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行业自律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首先,通过成立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协会自治组织,加大对行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不断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自律。目前,杭州市加入行业协会的企业有20家。其次,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调查数据显示,有92.3%的企业为其员工提供各类培训,其中53.8%的企业提供专业培训、38.5%的企业提供一般培训。再次,积极推广和施行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标准。目前,杭州市正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标准的实施,并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最后,杭州市积极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资质评定,通过评选品牌企业、诚信企业等方式完善行业自律和市场秩序。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已获得杭州市品牌称号的企业有120家左右,获得诚信服务企业称号的企业有70家左右。

二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随着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行业成长和产业壮大,未来它将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性增长极。在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和面对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当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发展较晚、对其重视不足等多种原因,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行业规模偏小

根据2011年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进会公布的数据,浙江整个行业产值和税收贡献都还比较小,行业机构总数和从业人员总数偏少,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目标和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总体规模不大的情况下,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规模,相对于同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城市而言也偏小。目前,杭州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400多家,年营业额为1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底苏州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961家,营业额超过300亿元。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规模不足苏州市的1/2。另外,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与苏州市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杭州市已建成2家省级产业园,共入驻企业52家,而苏州市已建成4家产业园,仅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已入驻企业153家。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参考既有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调研分析,发现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从学历层次看,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层次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60.3%,本科学历层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5.4%,而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4.3%。从职称情况看,高级(含副高)职称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4%,初级、中级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24.8%,而无职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3.8%。高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化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国有机构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民营机构则缺乏市场营销人才,参与调研的机构普遍表示缺乏人才。未来3~5年,人才因素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职称和资格证书分布不合理。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具有职称和资格证书的人数比例较高,但多处于中低端水平,专业性不强,并且至今尚无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三是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弱。不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员工对行业定位不明确,没有树立应有的服务意识和观念。一些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公司的存在,也严重损害了求职者的利益,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的秩序。一些从业人员知识面较窄,缺乏行业和法律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足,部分从业人员法治意识淡薄,诚信意识欠缺,存在欺骗求职者的现象。

3.业态结构不合理

首先,除了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等国有机构外,绝大多数民营机构处于“小打小闹”的状况,机构规模小,品牌建设更是不足。目前,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不多。比较知名的企业如浙江外服、新世纪、雷博、千里马等,与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企业如北京外服、上海外服、智联、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等相比,差距较大。浙江的知名企业只是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而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企业已经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竞争力。浙江现有的几家知名度较大的企业,其规模效应和品牌力量不足,无法带动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在外资逐步进入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竞争环境下,这种情况将更加严重。其次,杭州大部分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的业务,主要是劳务派遣和人事代理等低端服务,服务产品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问题突出,赢利模式单一。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杭州市劳务派遣、人事代理、服务外包占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总量的比例为53.2%,而管理咨询、人才测评、猎头服务占总量的比例仅为25.2%。其中,管理咨询和人才测评服务的业务占比分别为5.3%和1.6%。专门从事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仅20家左右,中高端服务业态占比明显偏低。如果不改变在低端市场重复化和同质化竞争,造成的后果将是采取单纯的人海战术和进行单纯的价格之战,人均服务费将呈逐年下降趋势,最终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4.民营服务发展滞后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准入存在不公平、不规范现象。政府所属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总体上比较强势,调研结果也显示,国有机构在多个方面明显强于民营机构。一些地方对民营机构开展业务设置了壁垒,垄断了部分业务,制约了民营机构的发展,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充分,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目前,杭州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占服务机构总数的比例不到10%,民营机构占服务机构总数的比例在90%以上。从比例上看,民营机构占有绝对优势,但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公共服务机构在信息获取、资源占有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各级政府举办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存在与市场服务重叠的内容,影响了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5.信息化水平不高

当前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没有成熟的IT系统,不少企业都在自行开发,系统建设程度比较低。有的机构技术水平老化,软件无法适应新的政策,效率跟不上IT产业更新的步伐;有的机构甚至还处在手工作业的阶段,缺乏战略眼光和系统性,轻视软件应用与数据信息。即便有的机构购买了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也缺乏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的信息技术人才。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市基本实现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为35.9%,有64.1%的企业未实现或仅实现简单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人才数据库的建立等相对滞后,与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化发展趋势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通过杭州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引导杭州市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发展对于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的推动下,杭州市积极开展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已建有浙江(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江干)两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别已有22家和3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园的体制创新动力不足。一方面,产业园建设的决策协调、建设管理和运营服务的多元主体还没有完全形成,即使已经实现运营的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也缺乏职责明晰、高效协调的管理主体及对应的组织实体。另一方面,杭州市现有产业园区建设从功能定位、载体建设到环境配套、政策聚焦等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实体性职能管理机构,导致部分园区现有的政策支持和规划调整难以落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业园发展的体制创新空间。

二是同质化特征与服务产业链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存在。目前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大多集中在“集聚产业、专业服务、孵化机构和培育市场”等方面,缺乏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情、产业结构特征和市场化水平的个性化或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同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不合理,人力资源机构的服务模式相似、服务功能同质和服务产品单一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体现战略咨询、猎头服务、网络数据和职能外包等中高端服务业务的领域还比较薄弱。

三是建设产业园的多元投入机制不完善。主要反映在地方政府对产业园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特别是对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制定等公益性服务缺少专项资金扶持,在鼓励人力资源企业扩大服务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上还缺乏具体措施。同时,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园区建设的项目法人,在园区规划、建设投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基本上还是“统包统揽”,由此表现为项目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单一和投融资模式单一等特征,各类民间资本或社会资本对产业园区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严重不足。

三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发展需求预测

(一)人力资源服务供给预测

根据2005~2012年杭州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以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按照全社会从业人员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按总就业人口减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设定值推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85%的年均增长率保持不变,预测到2020年,杭州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将达到881.95万人,新增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51.84万人,第二产业为310.20万人,第三产业为519.91万人。2014~2020年,新增从业人员184.93万人。这些新增的就业人员,就是2015~2020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的供给量。

(二)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预测

1.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总量预测

为使预测结果尽可能科学合理,我们借鉴多种人才预测思路,分析多种预测方法的利弊,最后选用杭州市GDP、总人口、劳动人口、人才总量等子系统建立模型。预测结果经过经验的修正,以确保预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过计算,得出2015~2020年杭州市GDP和从业人数预测情况(见表1)。

表1 2015~2020年杭州市GDP和从业人数预测

根据2005~2012年杭州每年的GDP、从业人数、人才总量、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2020年预测的GDP,通过建立多因子数学预测模型,来测算2020年人才需求总量。用GDP、从业人数、人才总量、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因子建立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Y为2020年人才总量;t为预测的年数;M0G0Q0分别为基数,即2012年的人才密度、GDP和全员劳动生产率;v1=10.9%、v2=8%、v3=9%,分别表示人才密度增长速度(均值)、GDP实际增长速度(均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均值)。预计到2020年,杭州市GDP为23783.64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4.95%。在此速度要求下,利用模型预算,得出2020年人才需求总量为368.71万人,比2015年增长138.37万人。到2020年,人才总量占比为41.8%,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7%。因此,2020年杭州市人才需求总量,就是2020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预测数。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用的名义GDP和名义增长率,与统计局公布的实际增长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数值上名义GDP增长率大于实际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扣除了价格等影响因素。根据统计局核算处的资料,两者关系如下:不变价增加值=现价增加值÷定基缩减指数;定基缩减指数=(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当期价格指数。

2.人力资源三次产业需求分布预测

根据近年来杭州市三次产业人才总量、2020年三次产业GDP、2020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预测,对2020年三次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结合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重构人才需求的产业结构,最后通过经验修正,确定2020年三次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值(见表2)。

表2 杭州市三次产业GDP和从业人数预测

假设杭州市三次产业人才比重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一致,根据表1对2020年三次产业GDP和从业人数的预测,杭州市2020年三次产业人才的比重构成为5.88∶35.17∶58.95。考虑到第三产业中从事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人才比较集中,而直接创造的GDP数值比较小,同时未来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服务业人才数量也有较大提高,因此经过经验修正,得出2020年杭州市三次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值分别为21.68万人、129.68万人和217.35万人(见表3)。

表3 2020年杭州市三次产业人才需求总量预测

(三)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

1.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预测

根据调查统计,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01人及以上的约占企业总数的4.4%,51~100人的约占企业总数的16.4%,11~50人的约占企业总数的47.3%,10人及以下的约占企业总数的31.8%。据此测算,2014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35万人左右。结合上文预测,到2020年,杭州市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217.35万人。统计推算得知,2014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35万人左右,同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306.32万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4.4‰。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为2万余人,到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增加到3.50万人以上,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5.02%。假设到2020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不变,可以预测,2020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将达到2.29万人。假设到2020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与浙江省一致,则可以预测,2020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将达到3.13万人(见表4)。

表4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预测

2.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预测

根据现有资料得知,2013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为100多亿元。假设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与第三产业GDP增长速度一致,根据2005~2012年杭州市第三产业GDP统计数据计算,得出杭州市第三产业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6.7%。到2020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将达到294.8亿元(见表5)。

表5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总量预测(1)

假设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与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增长速度一致,而根据资料统计,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0%,可以预测,2020年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将达到358亿元(见表6)。

表6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总量预测(2)

四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杭州市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总体思路和行业现状,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促进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人才强省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规范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形成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体系,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进,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在人力资源服务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环境优化以及组织协调,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创新产业园区布局规划、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以及赢利模式等路径,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统筹发展,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按照统筹运作的要求,避免园区服务功能重叠和资源浪费,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整合,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园区服务向基层扩展,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便捷和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

——坚持要素集聚,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自身优势,推动各类要素向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逐步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

(三)主要任务

人力资源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政府要有所影响和干预,应通过杭州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来引导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杭州市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1.制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园区管理体制创新

应从全市层面研究推进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或制定专项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为园区的战略布局提供引导和指导。既要确定园区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又要控制总量,鼓励差异化发展,防止一哄而上,避免同质化竞争,逐步形成以省级产业园区为示范龙头、以省(市)级产业园区或基地为骨干、以特色性产业集聚区为支撑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整体发展格局。同时,积极推动园区管理体制创新。一是要体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明确政府职能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管理中的职责;不仅要合理界定决策协调、建设管理和运营服务等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要努力形成统一灵活、权责一致和分工合理的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同时,探索建立园区理事会,发挥其在园区建设发展中的联络指导及联合协调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园区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把产业园区的建设纳入“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战略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来带动园区发展,以园区发展来引领经济转型升级。要认真落实园区税收、金融、职称评定、房租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园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

2.完善“一园多区”的布局,打造人力资源产业集聚高地

依据“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梯度推进”的原则,按照“高中低端结合,上下游配套”的设计,完善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布局,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园区的布点,采用“一园多区”的模式,按照“一场、两港、五区”的园区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和培育市场四大功能,搭建产品齐全、服务专业、信息集聚的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打造一流的人才产业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人才信息基地。可采用“一园多点”的建园模式,以下城和江干为核心园区,根据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集聚状态,多点发展,在高新(滨江)、拱墅、下沙、大江东、余杭、临安设立分园区,形成多元化、差异化、辐射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逐步健全和完善运营管理,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园区品牌,努力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为杭州市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集聚人才和智力。杭州作为示范地区,其他地区可以效仿。

按照“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要求,积极引进和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尤其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立足杭州、面向全省、服务全国”、具备“五高四强”基本特征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高地。所谓“五高四强”,是指入驻企业层次高、信息化水平高、管理效能高、市场占有率高、服务效益高,产业人才队伍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区域辐射能力强。园区建设发展可分“三步走”,从“产业集中”到“产业集聚”,最终实现成为著名品牌的目标。通过政策引导,构建优质、可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优质机构入驻,做“厚”园区内的人力资源产业。推动互利合作,促进产业互补,发挥园区内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真正实现从“产业集中”到“产业集聚”的转变。

3.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孵化优质人力资源企业

整合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服务领域,优化服务项目,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把园区打造成为服务产品齐全、专业化程度强、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基地。建立和完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园区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引导园区企业进行多元化混合经营,不断升级人力资源服务的产业链。积极引进国际先进人力资源的服务理念、服务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导入驻企业重视客户需求,进行细致的专业分工,提供“专、精、深”的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凸显园区特色和竞争优势。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扶持园区企业开发新产品,如人才测评等高端管理咨询服务。要按照数据网络化、信息社会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电子化的要求,促进园区企业向现代化、专业化、综合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

根据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园区的孵化功能,大力培育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导、扶持园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将产业园区定位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孵化基地。建立专项引导资金,对从事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本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支持,提高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方面,通过引进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促进园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能级。另一方面,在园区开辟专门“孵化区域”,积极培育入驻园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创新能力强、服务业态新、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园区每年应培育孵化10家左右,以推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可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资金,加大对园区企业创业扶持的力度。

4.政府与社会相互促进,探索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

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或机构集聚为契机,建设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形成立足当地、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地。一是地方各级财政要探索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创新产品、技术平台、研发费用等进行支持。市级财政可按照每年增长5%的比例,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发展。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公共平台建设、专业人才培训、高端人才引进、服务产品创新等专项补贴,重点加大对未来科技城“信息港”的财政投入。同时,加大对办公场所、物业管理、餐饮休闲、交通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园区,打造多种要素共同集聚的人力资源服务基地。二是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投融资模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三是引导风险投资参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业务重组、行业整合和产业优化,推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优势互补。预计未来国家和地方将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正处在黄金时期。

5.强化园区的人才支撑,优化园区的服务市场环境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和意义,宣传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两富”浙江中的贡献和作用,宣传优秀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的事迹。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研讨、论坛等活动,展示从业人员的风采,提高人们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二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联系与合作,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急需人才,构建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撑体系。在引进人力资源服务研究机构的同时,设立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院,编写培训教材,对人力资源服务项目、服务营销策略、从业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进行研究开发和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和优化园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职业化、知识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队伍。

三是积极推动园区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建立政府监管、机构诚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交通、医疗、金融、会议、餐饮等商务配套。加大政府对园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尽快实现“一园多区”信息联网,以便共享园区人才信息库和服务项目信息库。着力打造好“两港”(培训港、信息港),构建好“两个市场”(有形硬件市场和无形信息软件市场),以信息港辐射打通园区,实现分园区联网。加快与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联网,实现实体园区和虚拟园区同步发展,努力营造园区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陈玉萍:《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

丁进:《江苏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对策研究》,《第一资源》2012年第5期。

郭志平、李海州:《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在浙江省的抽样调查》,《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第3期。

侯增艳:《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及启示》,《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第10期。

秦浩、郭薇:《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商业时代》2013年第8期。

商华:《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现状及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第2期。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30年发展报告》,《中国人才》2009年第11期。

(责任编辑 王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