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容摘要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祝尔娟教授主持的“提升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研究”课题,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立项时间为2011年8月,2012年7月完成。于2012年7月在天津召开专家论证会,会后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结合滨海新区发展实际,对最终成果进行了认真修改,重点对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的判断依据、目标界定、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充实和完善,现将最终成果提交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领导及评审专家审阅和鉴定。

本课题组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十人组成。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多次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小型座谈、课题组内部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成果——10万字的研究报告《提升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研究》。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市发改委、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和天津经济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社会调研、专家座谈和相关数据资料等便利条件,同时还得到京津两地专家顾问的具体指点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基本框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即规律探讨与战略意义、评价标准与实证分析、路径探讨与战略重点,共十章内容(见图1)。

图1 本书的结构框架图

第一部分“规律探讨与战略意义”,重点研究了六个问题,观点如下。

第一,关于城市国际化的内涵,本书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城市国际化是一个系统概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城市的一种高级形态,其国际地位取决于城市对全球经济的吸引和辐射程度。首先,城市国际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概念,其内涵包括城市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国际化。其次,城市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城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城市生活日益融入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进程,是城市功能在整体上或某个方面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从地区分工走向国际分工、加入国际经济循环的过程。再次,国际性城市是城市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具备一些特殊功能和发展条件。并不是所有对外开放的城市都是国际化城市,只有当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发展不仅融入国际发展体系,更在其中承担重要角色,成为国际性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才能称为国际城市。最后,国际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决定城市本身的国际地位。国际化新兴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都是城市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化新兴城市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后起的极具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的新兴城市。

第二,本书对国际化城市的形成条件、支撑条件以及功能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本书探讨了国际化城市形成的诸多条件,如城市内生发展水平是形成国际化城市的前提条件;一定的城市规模是保证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影响的基本条件;改革创新是催生国际化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不竭动力;以港兴城、港兴城荣是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共同之路和重要依托条件;市场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是国际化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运行条件。本书指出,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支撑条件,如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教育水平、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安全文明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低碳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等,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支撑条件。本书还强调了国际化城市的功能特征,即具有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交易量和流量,指出国际化城市不仅要看总量,更重要的是看流量。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响力。国际化城市往往是国内市场集聚与世界大市场高度关联的产物,是世界市场链条体系的中心环节。国际化城市一般以跨国公司为纽带,通过控制决策和资本运营等关键环节,来协调和控制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市场。

第三,分析了近年来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指出有四个新动向值得关注。例如,国际化城市带的出现,使国际化城市的类型、结构、功能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使功能递增、地理递减,国际化交通枢纽进入多元化、分散化的时代;周边腹地日益成为世界中心城市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力量;注重人性化发展,文化凸显多元、开放和大众参与特点;等等。

第四,特别分析了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国际化城市与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国际化城市的区别与联系,并对滨海新区进行了具体分析。本书把后工业化社会呈现出的新特征概括为“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经济服务化、产业高端化;管理精细化、社会多元化;内外市场打通、多产业部门联动;重视生态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对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天津及滨海新区来说,要建设的国际化城市,既要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实际要求,又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加快经济转型,大投资、大项目驱动的同时,注重在从资源依赖、环境依赖向知识依赖、人才依赖、创新依赖的转化中汲取新的动力;在继续以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和支柱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创意、教育、旅游、文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产业;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加快推进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社会过渡;发展多元化、开放性和大众参与型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宜居、宜业的社会氛围;等等。

第五,有针对性地考察与天津及滨海新区相类似的国际化城市,从国内外的典型案例中借鉴经验。例如,本书重点考察了韩国仁川、日本横滨与首都的分工合作;荷兰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的港口型国际化城市建设;中国香港、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港政策环境;浦东新区、深圳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等。本书从不同视角分析、比较、总结和提升出这些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经验,为天津滨海新区提升国际化水平提供重要启示。

第六,全方位、多视角分析了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意义。本书基于城市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国际背景、我国进入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全新探索阶段的国内背景、京津冀全力建设世界城市和更具全球影响力城市群的区域背景以及滨海新区自身的定位目标要求,指出建设国际化城市是滨海新区的必然选择。提升国际化水平,有利于滨海新区在全球范围内聚集整合资源,加速实现构建世界级现代制造研发转化基地的目标;有利于滨海新区增强城市功能的国际关联性,加速实现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有利于滨海新区的体制机制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加速实现中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天津及滨海新区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城市能级和地位等。

第二部分“评价标准与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了五个问题,主要分析及结论如下。

第一,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几种国际化评价模式基础上,构建了两种指标体系纵横结合的国际化水平衡量评价体系。本书系统阐述和分析了弗里德曼国际化城市指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世界城市年会城市国际化指标;GN中国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世界市场研究中心(World Market Research Center)全球化指数(简称G-Index);科尔尼公司与《外交政策》杂志的“全球化指数”以及国内代表性机构和学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可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融合、发展目标与测评指标相一致的原则,利用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1996)发布的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构建了纵向测度城市国际化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主要用于测度和判断滨海新区国际化所处阶段;根据国内已有研究构建了横向比较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和核心指标两个一级指标,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基础设施、科技与教育、商品与服务贸易、投资与资本形成、技术与信息、人员流动与构成8个二级指标,以及56个三级指标,主要用于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国际化水平的横向比较。

第二,本书依据所构建的纵横结合的指标体系,对滨海新区的国际化阶段及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①阶段判断——处于城市国际化中级阶段的初期。根据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的标准以及天津滨海新区各分项指标的目前状况,最终得出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国际化综合水平已实现并超越城市国际化的初级标准,达到国际标准中级阶段的69.8%,达到国际标准高级水平的49.5%。这表明,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国际化水平已基本跨越初级阶段,进入城市国际化的中级阶段,但离城市国际化的高级标准尚有一定差距。例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地铁运营里程、常住外籍人口占本地人口的比重、入境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的比重等。

②水平衡量——总体低于浦东新区和深圳,局部优势明显。按照2010年的数据计算,滨海新区、浦东新区和深圳三地在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生产与投资国际化、人员国际化等方面的得分状况如表4-9至表4-13所示。就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来看,滨海新区在国民经济总体规模上已经与浦东新区、深圳差别不大,其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浦东新区,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甚至遥遥领先于浦东新区和深圳。然而,滨海新区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仅为31.6%,远远落后于浦东新区和深圳。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人员国际化等指标已接近深圳水平,与浦东新区还有一定差距,但生产与投资国际化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③对结论的再分析。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主体功能,即现代工业、国际航运、国际物流等规模和水平在区域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滨海新区国际化总体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支撑国际化的基础实力方面,如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工业规模和水平距离世界级现代制造研发转化基地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还有不足和瓶颈。滨海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浦东新区和深圳,是由滨海新区的主体功能及区域分工决定的,在目前阶段是必然现象。滨海新区不是一个独立的综合型城市,而是天津市的一个区域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与中心城区的功能分工中,它担负着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国际航运、国际物流等重要使命。随着天津工业的战略东移,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的区域分工格局基本形成。滨海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区域功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而且能够把现代工业做大做强,现在仍处于现代工业聚集极化阶段,其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比重是必然现象。

第三,对滨海新区国际化硬实力与软环境的进一步分析。本书研究认为,滨海新区的差距和问题,不仅体现在国际化水平上,还表现为支撑体系的制约、城市文化包容性不够及国际交往能力、体制软环境和文化软实力有待提升。滨海新区应充分借鉴国内外一些国际化城市的成功经验,更加注重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相对均衡发展,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国际化新路径。

第四,对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的目标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认为,天津滨海新区既不同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综合性超大城市,又不同于单一功能的功能区,在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尤其应处理好与天津、北京的关系,在区域乃至全国战略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本书研究认为,滨海新区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应当是:①成为天津建设国际化港口城市的核心区、示范区和领航区,在推动天津从建成国际化港口城市向综合型国际化大都市、东北亚国际门户城市迈进,实现三个跨越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重要作用;②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区域国际化的引擎带动区。在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发挥引擎带动、服务辐射和对外门户等重要作用;③建成具有城市综合功能的国际化新兴城市。本书认为,滨海新区的近期目标是建成国际化港口新城区,远期目标是建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国际化新兴城市。按照滨海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常住人口要控制在400万人以内,这意味着滨海新区将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特大城市。其建设目标,绝不是某个“功能区”,而是一座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宜居宜业型的新兴城市,是一座经济运行具有高度国际关联性的国际化新兴城市。

第五,对提升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的发展思路及突破口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提出四点思路。一是不求全,只求最优,在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中提升国际化水平。二是高起点、快起步、出特色,在落实国家定位中提升国际化水平。三是围绕核心定位来提升国际化水平。四是围绕增强国际化城市“五个力”来提升国际化水平。在突破口的选择方面,应当以建设“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和“三个环境”(体制开放、文化包容和生态友好)为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应从实施这些战略重点入手,努力提升滨海新区的集聚力、支撑力、辐射力、承载力和软实力,逐步实现滨海新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定位目标。

第三部分“路径探讨与战略重点”,重点研究了五个问题。

第一,从科技创新入手建设国际性研发基地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国际性研发基地是增强滨海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增强滨海新区的内生发展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的经济支撑力。具体路径包括创新研发机制,建设研发创新平台;做强研发服务业,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研发国际化水平;营造创新软环境,探索具有滨海新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以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打造滨海新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等。

第二,从提升服务功能入手构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是建设国际化港口城市的核心战略,因为它可凸显和提升天津及滨海新区在中国经济格局、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形成相互促进、双轮驱动之势,共同打造我国北方大进大出的对外开放门户;通过航运产业、物流产业的大发展,可为滨海新区增强综合实力、建设世界级港口城市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滨海新区的区域服务功能,向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港口城市稳步迈进。具体路径如下。一是从体制创新与国际接轨入手,打造我国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港“旗舰”。二是从打牢基础和增强软实力入手,增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承载集聚力。尤其应注重发展国际班轮航线和周边腹地的集装箱航班,注重航运产业集群发展和新的航运产业开发,注重市场、法律、政策和文化等“软实力”建设。三是弥补短板,强化服务,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服务辐射力,抓住世界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契机,加快服务业国际化进程。注重发挥现代金融对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推动作用;注重以信息化推动国际物流中心的发展。四是打合作牌,联合作战,共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海港与空港合作、津冀港口联盟、天津港与腹地合作等,借助区域整体力量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尤其要加强海港与空港合作),以“双枢纽”助推“两个中心”建设。

第三,从体制环境入手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和高端要素聚集地。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聚集配置全球资源并创造财富、影响全球经济的能力。吸引国际核心要素集聚,特别是国际人才集聚,有利于增强滨海新区的财富创造能力和为国际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聚集国际高端要素需要营造适宜的制度政策文化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及制度政策环境是国际化城市必须具备的条件;包容性的多元文化氛围是国际化城市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软实力体现;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工作环境是留住高端人才的重要条件。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国际化高端要素的聚集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设包容性的多元文化氛围,提升滨海新区的城市魅力和对国际化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国际化城市往往是国际移民的集散地,具有人口的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特征。倡导和繁荣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开放性的多元文化,营造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可增强地方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三是努力打造适于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为国际化高端人才聚集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四是建设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保障。

第四,从国际接轨入手向国际自由经济区迈进。自由经济区是自由贸易区的高级阶段,提升滨海新区的国际化水平,应从国际接轨入手,采取复合型自由经济区梯度开发模式,逐步实现从国际自由贸易区向国际自由经济区转变。具体构想是,借鉴国际管理模式分阶段建设国际自由经济区。在近期,各功能区可以根据其功能与作用实行自由程度有别的政策。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贸易港区、保税园区可以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转化,实行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政策;其他功能区可以实行准境内关外的特殊优惠政策。在中期,滨海新区可以采用封闭型、综合复合型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即全区实行封闭管理,区内各功能区如自由贸易港、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商务区、自由金融区和自由旅游区等,实行自由贸易区政策。在远期,要将滨海新区由自由贸易区逐步扩展为国际自由经济区,向类似于香港和澳门的经济特别行政区转化。

第五,从低碳发展入手建设国际性生态宜居新城。从世界来看,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从中国来看,低碳发展成为实际行动。借鉴北京经验,建立国内碳补偿市场机制,倡导市民义务植树购买碳汇;聚焦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完善低碳经济产业链;建设生态教育旅游与低碳科普基地,繁荣生态文化产业;构建碳金融体系,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推进森林碳汇与绿化规划;推广低碳建筑,构建节能低碳型建筑体系;强化中水利用、海水淡化与生态补偿工作。对于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应重点打造世界生态宜居的领先之城——中新生态城;加快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建设,将于家堡打造成中国重要的碳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