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十五 晉鄒恢碑考

沔水又東逕萬山北,山上有《鄒恢碑》,魯宗之所立也。[430]

此處爲墓碑,碑石及文皆已亡佚,亦無拓本傳世。《水經注》所記載東晉石刻甚少,除此碑外,尚有同卷“晉鎮南將軍桓宣碑”、卷三五《江水注》“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條所載“平南將軍王世將刻石”,其碑主皆爲北方士族宦吏。酈道元言此碑立於襄陽萬山之上,碑名爲“鄒恢碑”,並言爲“魯宗之所立”,而碑之年代、碑文及立碑緣由則未爲提及,此碑當非道元所親見。

萬山,自古以來爲襄陽之名山,位於襄陽故城之南,今湖北襄陽城西北十里,毗鄰漢江。其山雖不高,然山勢峻拔,絕壁臨於漢江,拔江而起,高聳兀立,懸崖磷峋,雄奇俊秀,因其地勢險要,爲兵家必爭之地。登臨此山,可遠瞰襄陽、樊城之景,漢江飄逸東逝,猶如水墨山水長卷,唐人孟浩然登臨此山,以《秋登蘭山寄張五》詩云:“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431]

鄒恢,史書無傳,未知何人。楊守敬《水經注疏》:“《晉書》,郗恢鎮襄陽得民和。鄒恢疑是郗恢之誤。”[432]郗恢,字道胤,東晉孝武帝時人,爲東晉名臣郗鑒次子郗曇之子,其事見《晉書·郗恢傳》。恢少襲父爵,任散騎侍郎,累遷給事黃門侍郎,領太子右衛率。恢身長八尺,美鬢髯,且以才學文章見長,孝武帝深器之,“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433]。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雍州刺史朱序自表去職,孝武帝遂擢恢爲梁秦雍司荆揚并等州諸軍事、建威將軍、雍州刺史、假節,鎮襄陽。郗恢於任內,當有緣登臨襄陽名山萬山。後恢爲尚書,將家還都,至楊口,逢殷仲堪之亂,“仲堪陰使人於道殺之,及其四子,託以群蠻所殺。喪還京師,贈鎮軍將軍。子循嗣”[434]。此事亦見於《晉書·五行志》:“安帝隆安三年五月,荆州大水,平地三丈。去年殷仲堪舉兵向京師,是年春又殺郗恢,陰盛作威之應也。仲堪尋亦敗亡。”[435]由此可知,郗恢當卒於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春,其後葬於襄陽萬山之上。

酈注言萬山鄒恢碑爲魯宗之所立。魯宗之,字彥仁,東晉末年將領,爲魯爽之祖,其事見《宋書·魯爽傳》。東晉孝武帝太元(376~396)年末,宗之自鄉里出襄陽,歷官至南郡太守。晉安帝義熙元年(405)襲僞雍州刺史桓蔚,進向江陵。以功爲輔國將軍、雍州刺史,封霄城縣侯,食邑千五百戶。東晉時雍州州治爲襄陽(東晉大元中於襄陽僑置雍州),魯宗之於義熙中襄陽任內,亦曾登臨萬山,見郗恢之墓,而立此碑。碑當記郗恢之生平事跡。此碑,酈注之外,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云:“萬山寺在襄陽縣,晉太興中立寺,有郄恢碑,其下有大石龜。”[436]此“郄恢碑”當爲“郗恢碑”,可知此碑至南宋時尚存於時襄陽縣萬山寺,然歐、趙、洪諸家皆未有著録,則未知亡於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