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靺鞨民族源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

一 “营州之乱”

营州(即今辽宁省朝阳),自前燕政权以其地为龙城时始,历后燕、北燕一直作为王都而上升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魏以后虽改置为营州,但仍管辖着邻近的诸郡、州、县。隋初改置营州总管府,后又废府改置辽西郡处柳城,继续管辖辽西地区和羁縻东北诸部。唐初,又改营州为上都督府,到唐贞观年间,已经统辖辽、燕、昌、师、崇、顺、慎等七州之地。营州,先后成为隋唐两朝出兵高丽的陆路进军枢纽和主要基地。作为中原王朝经略和控制东北地区各族的军事重镇及东北各族南下逐鹿中原的主要通道,营州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营州所辖地区部族复杂,除汉人外,还有靺鞨人、契丹人、奚人、高丽人和突厥人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矛盾比较突出,民族冲突时有发生,而且多由此引发动乱。

契丹人在唐初已形成了以大贺氏为首的八部部落联盟,并拥有“胜兵四万三千人”,[19]是辽西一带的最强大部族。贞观末年,唐置松漠都督府,契丹大首领窟哥被任命为都督,主持本蕃,子孙世袭,并被安置于营州城侧,与唐关系至为亲睦。但窟哥死后,其后继者与唐渐渐产生矛盾,并与奚人一道侵掠营州。事后,唐廷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仍任命窟哥的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任另一个孙子枯莫离为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并任命与他们有姻亲关系的孙万荣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由于营州都督赵文翙对契丹酋长“如奴仆”般的肆意凌辱,致使“尽忠等皆怨望”,而且在当地出现饥荒后,营州官府又“不加赈给”[20],更加剧了他们的不满。于是,李尽忠和孙万荣乘机煽动叛乱,并联合其他部族起兵反唐。在《旧唐书·北狄传》中记载他们“举兵杀翙,据营州作乱”。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并以孙万荣为大将,率领几万军队向内地攻打州府城邑,一时间声势很大,震动朝廷。

当时的女皇武则天闻讯后震惊、愤怒,“怒其叛乱,下诏改万荣为万斩,尽忠为尽灭”,她决定平叛,调兵遣将进讨,曾调集了29名将领前往讨伐。结果,李尽忠阵亡、孙万荣被部下斩其不意。营州之乱被平定。武则天以击败契丹为庆,于697年9月,大赦天下,改元神功。

营州之乱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双方动员和调动的兵力多达六七十万以上。战况之激烈,伤亡之惨重,在东北地区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纪录。在这场军事政治较量中,虽两败俱伤,但是这次事件对东北当时和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大祚荣建立靺鞨政权

在契丹人掀起营州之乱时,当地的靺鞨人和一部分高句丽遗民也参与了其活动。

隋时,以大首领突地稽率领的粟末靺鞨南迁居于柳城(唐之营州)地区,唐灭高丽后,又有一部分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及高句丽遗民迁到营州一带。在营州之乱时,当地靺鞨人和高句丽遗民已不在少数。武则天为了分化反唐势力,曾封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粟末靺鞨首领大舍利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他们参加契丹反唐之罪。但是,乞四比羽拒绝接受封爵,他和乞乞仲象分别率领本部靺鞨和一部分高句丽人离开营州地区,取道东奔,向故地进发。这是靺鞨人利用唐朝势力被削弱和营州战乱之际,自谋发展道路的开始。

武则天闻听此事,马上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以及索仇等人,率领大军尾随追击。唐军先与乞四比羽部接战,结果靺鞨失利,乞四比羽被“击斩”,其所率部众也奔走离散。而此时,乞乞仲象也病逝了。这就使其所率部众陷入了窘境。但是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没有气馁,他挺身而出,继续指挥部众抗击官军。大祚荣骁勇善战,又具有“善用兵”的指挥才能,乞四比羽部下离散的靺鞨人也都归投在大祚荣麾下,这就增强了他的战斗力。靺鞨人和高丽人团结在大祚荣的麾下,共同对抗官军。

大祚荣在失利的情况下,率军东奔以实现战略转移。他们带领妻儿老小,一路风尘东奔到天门岭。(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境努鲁儿虎山的余脉东麓、海拔482米的八楼子南山一带,为新开河、饶阳河与务欢河诸水域的分水岭。)李楷固讨伐军紧追其后,深悉用兵之道的大祚荣感到一场决战已不可避免,于是他选择有利的地形,埋下伏兵以迎击对手。

在古籍中这样记载:“尽忠既死,则天命右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讨其余党,先破斩乞四比羽,又度天门岭以迫祚荣。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据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属契丹及奚尽降突厥,道路阻绝,则天不能讨,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21]“楷固穷蹑,度天门岭,祚荣因高丽、靺鞨兵据楷固,楷固败还。于是契丹附突厥,王师道绝,不克讨。祚荣即并比羽之众,恃荒远,乃建国。”[22]

打了胜仗的大祚荣继续东奔,来到东牟山,决定在此“树壁自固”,“筑城以居”。(“东牟山”城的方位,经学术界的多年探索和考证,大体公认是今吉林省敦化市西南12.5公里处的城山子山城址。)这里天高皇帝远,大祚荣担心官军前来讨伐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因此,在安定居住以后,大祚荣决心成立自己的政权。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大祚荣建立政权,称为靺鞨。靺鞨人的古代国家正式诞生。

三 唐朝册封大祚荣的靺鞨政权以渤海名号

唐为什么会授予大祚荣以渤海名号呢?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靺鞨政权建立的时候,唐与突厥的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突厥族是隋唐时期创造我国北方草原历史文化的主要少数民族,曾建立突厥汗国,后来分裂为西突厥和东突厥。在营州之乱时,东突厥默啜可汗向武则天请求率兵进讨,武则天答应了其请求,东突厥出兵打败了契丹,因此其势力越来越大。公元698年,默啜可汗自将十万余骑袭击唐边境各驻军,并入侵檀、妫、蔚、定、赵、相等州。699年,默啜依突厥旧例,划分草原为两个行政区,设“左厢察”“右厢察”各统领之,立自己的儿子匐俱为小可汗。[23]到公元710年,东突厥汗国已形成东西拓地万余里,控弦之士40万的强盛局面。

自营州之乱的契丹反唐,继而是靺鞨东奔,突厥攻唐,使唐在东北边损耗了大量的兵力、财力。这就不能不使唐在民族政策上有所反思和调整,一味地追讨、镇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公元705年,武则天病危,中宗李显复位。为了缓和唐与各族的关系,中宗决定对靺鞨国采取“招慰”政策。707年,派侍御使张行岌前往靺鞨,招慰与安抚大祚荣及其僚属,大祚荣欣然接受招慰。为了表示对唐的友好和依附称臣,大祚荣派遣自己的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到长安入侍。唐将其留为宿卫。唐王朝了解了靺鞨国的情况和大祚荣对唐的态度,准备派使者册封大祚荣,又遇契丹、突厥连年袭击唐朝边境,没能成行。

公元711年,突厥默啜可汗向唐朝请求和亲,以表示臣服唐朝。唐利用这一机会,于公元713年派郎将崔忻,以摄鸿胪卿的身份、敕持节宣劳靺鞨使的名义前往靺鞨。册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24](公元762年,唐代宗诏以渤海为国,进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从此,“渤海靺鞨”一词常见于史籍,正如第一章第一节所述。


[1] 孙进己:《东北亚民族史论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第23页。

[2] 金毓黻:《东北通史》卷一《总论》,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0年内部出版,第19~20页。

[3] 杨保隆:《肃慎改称挹娄考释》,《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

[4] 朱国忱、张泰湘、魏国忠、吴文衔:《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5期。

[5] 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第231页。

[6] 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第4页。

[7] 张泰湘:《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历史上的肃慎、挹娄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8] 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第323页。

[9] 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299页。

[10] 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第8页。

[11] 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第296页。

[12] 张泰湘:《渤海考古学综述》,载孙进己主编《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渤海卷(三)》,哈尔滨出版社,1994,第21页。

[13] 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第12页。

[14] 朱国忱、朱威:《渤海遗迹》,第185页。

[15] 《新唐书》卷二一九《黑水靺鞨传》,第6178页。

[16]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第5359页。

[17] 《新唐书》卷二一九《黑水靺鞨传》,第6178页。

[18] 《隋书》卷八一《靺鞨传》,中华书局,1975,第1822页。

[19]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第5349页。

[20]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二十一》,第699页。

[21]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渤海靺鞨传》,第5360页。

[22] 《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传》,第6179页。

[23] 《新唐书》卷二一五上《突厥传上》,第6046页。

[24] 《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传》,第6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