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烟草与鸦片消费方法的改变
(一)烟草的传播
烟草在美洲已经有3500多年的历史。印第安人把烟草视为“神草”。每逢重大节会,他们便把烟斗点着,自上而下按等级依次传吸。吸食的工具是一种“Y”形管子,吸食时将有叉的两端插入鼻孔,另一端点燃烟草[1]。地理大发现以后,烟草开始从美洲向世界各地扩散。
1575年,西班牙人把烟草从墨西哥引入了菲律宾。菲律宾群岛也称麻剌郎。“在古代,各岛间并无交通,且有台风和其他天然的灾害,人口稀薄(少),故在政治上社会上并无统一团体……其政治团体是数十个家族的集团。”[2]“在唐宋时代,中国与菲律宾两地间的贸易已渐见发达。”[3]麦哲伦在环球航行时发现了菲律宾,并参与葡萄牙人侵略菲律宾的战斗,后与主将阿尔布凯克不合,投靠西班牙。1521年,麦哲伦带领西班牙人来到菲律宾,在与当地土著的冲突中丧生。1571年,西班牙人攻占吕宋,后逐渐变菲律宾为其殖民地。烟草被引入菲律宾后,又开始向周边扩散。因为烟叶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都长势良好,所以很快便在整个东南亚传播开来。最初只是爪哇、亚齐等地的统治者用长烟袋吸食,到17世纪末,烟草制成的方头雪茄在菲律宾、摩鹿加、缅甸、暹罗和印度尼西亚已成为男女皆宜的普通消费品[4]。
17世纪,烟草也传入了中国和印度。据说烟草是在1620年被西班牙人从菲律宾带到我国台湾的[5]。此说未必准确,但烟草是在万历末年或天启初年(17世纪初)传入中国,却是学界的共识。这与烟草传入印度的时间大致相同。烟草传入中国之初被音译为“淡巴菰”“丹白桂” 等。还有人给烟草取中国名字,如“相思草”“淡肉果”“烟酒”“干酒”等,后来逐渐统一称为“烟草”。烟草传入南方以后,因天启年间“辽左有事,调用广兵”,烟草又传到了北方。至崇祯年间,吸烟之风已遍布大江南北,“北土亦多种之,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6]。
烟草之所以在中国受到如此厚爱,既与其自然特性有关,又与当时文人学士的宣传推崇、赋予其文化内涵有关。其自然特性首先表现为一定的医疗效果。早期的许多医书多记载烟草有“辟瘴”“怯寒”的功效。在有些著作中,这种功效被夸大,甚至歪曲了。例如,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中说:“烟草火,味辛温,有毒。治风寒湿痹、滞气停极,利头目,去百病,解山岚瘴气。塞外边瘴之地,食此最宜。”[7]在这里,烟草的疗效被从“辟瘴怯寒”神化到了“去百病”的程度。烟草的自然特性还表现为可以使人成瘾,以至于有人声称“一日一餐必无怨,若购烟无资则泪如雨下”[8]。基于烟草的致瘾性和对烟草疗效的错误认识,时人将吸食烟草视为一种雅好。一时间,歌咏烟草的诗词涌现文坛。吸烟的感受被描述为:“一吸四体和,悠然见神主。摧刚化为柔,刓方以为圆。五味近乎辛,养恬兹取怜。餐霞自有客,吐火宁无仙。醉乡不到此,那识羲皇年。”[9]同时,烟草因其“相思草”的美名,还被引入描写男女恋情的诗歌中。有人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开门郎不至,出门采巴菰。采采对荒圃,花叶交相舞。欢道巴菰淡,侬道相思苦。相思减红颜,尽日依阑干。”医学著作中对烟草疗效的夸大其词、诗词歌赋中赞美烟草时令人联想到的美好意境,以及烟草本身的致瘾性,一起推动了烟草的广泛传播。
因为烟草传播过于迅速,所以自明代始,朝廷就不断降旨严禁。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规定:“私贩至论死。”[10]清崇德四年(1639年)的文告也规定吸食种植烟草者以“贼盗论”[11]。但是,这些规定都被民间视同具文[12]。到清代中期,全国种烟之田有数百万亩,平均亩产约150斤[13]。1743年,户部议准民间种烟,同意“城堡以内闲隙之地”“城外近城奇零菜圃”等处“可以听其种植”,不过在“肥饶”之地种烟仍然“通行禁止”[14]。自此,官方烟草禁令逐渐废弛。
(二)曼达克的发明
烟草在17世纪传入印度以后一度成为鸦片的替代品,一些地方的鸦片消费量有所减少[15]。久而久之,有人萌发了将烟草吸食方法引入鸦片消费的想法。于是,一种鸦片吸食方法便在印度东部地区应运而生了。这种经过加工以供吸食的鸦片被称为曼达克(madak或madat)[16]。曼达克发明的具体时间不详,制作方法如下:将生鸦片和水按1∶4的比例加以混合,待其溶于水后用棉花过滤。接着,将过滤后的液体煮沸,使其减少至原有量的一半左右。然后,把剩余的液体再次煮沸,并不断加入烧焦的绿豆壳,使其变稠、饱和。最后,把这些固状物制成小球,曼达克就做成了。1个单位的生鸦片可以做成2个单位的曼达克。吸食时将一个曼达克小球分成若干小丸,装入一种烟袋(见图2-1)的小锅里,覆以一点烧红的焦炭,吸其冒出的烟雾[17]。不过,在曼达克发明后,吞服仍然是印度的各种鸦片使用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吸食曼达克的方法流传并不广。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吸食烟草和曼达克所用的烟袋与中东地区和中国的水烟袋极其相似。一般认为,中国的水烟袋起源于甘肃兰州。《青烟录》说:“烟既行百余年而水烟出矣。水烟者,起于甘肃之兰州。兰州五泉山下产烟草,既制,必隔水吸之,入腹而后吐,醉人尤易。其器曰壶,其烟必磁锡器盛者,盖湿食也。”[18]近年来,有人提出水烟袋是波斯人发明的,在乾隆中期才传入我国,到道光年间传播渐广,兰州只是著名的产地而已[19]。从《青烟录》所说的中国水烟起源时间看,“烟既行百余年”当在18世纪初,要晚于中东地区的水烟历史。据此,如果说中国的水烟吸食之法是国外传入的,印度曼达克吸食也是源自水烟吸食方法,是非常可能的。
图2-1 烟袋示意图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Hookah。
吸食曼达克应当是印度人最早的吸食鸦片方法。曾有人认为印度人自唐代起已经开始吸食鸦片了。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说:“唐译《毗耶那杂事律》云:‘在王城婴病,吸药烟疗损。苾刍白佛,有病者听吸烟。佛言,以两碗相合,底上穿孔,中着火置药,以铁管长十二指,置孔吸之。’”[20]此后,在清末民初乃至今日,许多学者据此认为在古代印度就有吸食鸦片者。
笔者认为,古代印度人吸食鸦片的说法值得商榷。经查对,经文如下:“缘在王舍城,时具寿毕邻陀婆瑳,从出家后常婴疾病。有同梵行者,来问言:‘大德起居轻利安乐行不?’答言:‘具寿,我常病苦宁有安乐。’问言:‘何苦?’答言:‘患嗽。’问:‘比服何药?’答:‘曾吸药烟得蒙瘳损。’‘大德,今何不服?’答曰:‘佛未听服。’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有病者,听吸烟治病。’苾刍不解安药火上,直尔吸烟烟不入口。佛言:‘可以两碗相合,底上穿孔,于中着火,置药吸之。’事犹未好。佛言:‘应可作筒。’彼以竹作此还有过。佛言:‘不应用竹,可将铁作。’彼作太短。佛言:‘勿令太短。’彼作太长。佛言:‘不应太长,可长十二指。勿令尖利,亦勿粗恶。置碗孔上,以口吸烟。’彼既用了,随处弃掷。佛言:‘不应辄弃,可作小袋盛举。’彼置于地。佛言:‘不应置地令坏,应挂象牙杙上或笐竿上。’铁便生垢。佛言:‘应以苏油涂拭。’后于用时洗拭辛苦。佛言:‘不应水洗,应置火中烧以取净。’”[21]首先,这种方法更像是现在用于祛痰的雾化疗法,至于所用何药则无法推断,但没有听说过吸食鸦片可以治愈咳嗽。其次,经文由唐代义净法师译成中文,义净生于公元635年,卒于713年,此译文应当出现于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而经文作者的生卒年代必然更早。但是,公元8世纪的印度医学著作才首次提到鸦片[22],经文作者在公元7世纪甚至更早的时间里就观察到有人点燃并吸食鸦片几无可能。有鉴于此,吸食曼达克应该是印度最早的鸦片吸食法。
(三)鸦片烟的发明
烟草在东南亚的传播引发了传统麻醉品消费方法的大变革。
在马来半岛,人们将烟草引入传统的槟榔嚼食法。“大哖、吉连丹、丁噶呶、彭亨诸国……槟榔夹烟嚼,谷米和水吞。”[23]这种方法后来也传到东南亚的海岛地区。瑞典人彼得·奥斯贝克在1751年时的爪哇也曾见过这种消费方法[24]。
在爪哇,人们又将鸦片引入烟草吸食法。本来,鸦片在爪哇是用来吞服的。一位欧洲人曾如此描述爪哇人在吞服鸦片后的作战状态:“爪哇人从各个方向向我们冲来,他们不计其数,如疯狗一般。他们总在作战前服食鸦片。鸦片让他们完全疯了。”[25]烟草传入以后,爪哇人自然想到了他们最喜爱的鸦片。李圭在《鸦片事略》中说:“明末,苏门答腊人变生食而吸食,其法先取浆蒸熟,滤去渣滓,复煮烟草叶为丸,置竹管就火吸之。”[26]德国医生甘伯佛耳(Kaempfer)在1689年也著书记述道:“爪哇人有一种奇怪的鸦片用法。他们将烟草和鸦片水拌在一起(吸食),(据说)这可以让脑子更加灵活。在爪哇,我曾看到(有人)在一些芦苇(棚顶)的破房子里向路人兜售这种烟草。在巴达维亚,没有什么印度商品的销售比鸦片销售更能获利了。(如果)没有了鸦片,这些(鸦片)消费者将无法生活。没有这些从孟加拉和科罗曼德海岸运来鸦片的巴达维亚船只,他们也不会来(光顾这些店铺)。”[27]苏门答腊与爪哇一衣带水,隔巽他海峡咫尺相望,两种说法基本吻合。这种鸦片水与烟草的拌和物被称为鸦片烟,爪哇一带当为鸦片烟的发源地。
鸦片烟是什么时间被发明的呢?《鸦片事略》将发明鸦片烟的时间指向明朝末年。明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果以崇祯皇帝1644年自尽为标志,再结合烟草的传播过程,当指17世纪30~40年代;如果以明代唐王、鲁王、桂王政权的灭亡为标志,则当指17世纪50~60年代。甘伯佛耳在1689年仍然认为爪哇人吸食鸦片烟是一种“奇怪”的用法,这至少说明在17世纪80年代,鸦片烟在东南亚各地还流传不广。据这些文献推断,笔者认为鸦片烟的发明大致应该在17世纪中叶,在17世纪下半叶才逐渐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