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4.1 如上所说,藏缅语族有的语言除有人称代词外,还有人称词缀。探讨人称代词和人称词缀的关系,并尽可能联系到汉语来加以考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人称范畴一些形式演变的某些轨迹。有的语言表示人称的前缀或后缀因为音变或其他原因(例如和表示时态的语法成分混在一起。又如“指示”和“人称”也往往分不清),它们和人称代词的关系已经模糊了,它们的复杂关系我们还研究得不够。本文的讨论,只是选择那些与人称代词关系最为明显的作为例证。
4.2 表示主语人称的词缀
藏缅语族有的语言动词反映主语的人称和数。我们在这里只讨论表示主语单数第一、二人称的动词前缀和后缀,同时略去时态不作讨论(下同)。
4.2.1 表示主语为单数第一人称的动词后缀
在嘉戎、独龙、景颇等语言里[11],动词后缀反映主语为单数第一人称。这些后缀可以分为音节式和非音节式两类。非音节式后缀,在发音上是个韵尾。
(甲)非音节式后缀-ŋ,表主语为单数第一人称。-ŋ为一些学者所称的“单数第一人称代词缩减式”。例如:
嘉戎语
独龙语
独龙语单数第一人称后缀-ŋ还有其他变体如,,等,这里只是举出典型的例子。
(乙)音节式。表主语为单数第一人称的动词后缀是个音节,它和相应的人称代词同形。例如:
景颇语
西夏文[12]
我们不曾发现汉语动词有过表示主语人称的后缀。藏缅语族中这些语言的人称后缀是独立的创新,还是原始汉藏语就有的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它是某些语言的独立创新;但对于藏缅语族乃至汉藏语系来说,它更像是一种遗迹。从人称范畴的结构来看,既有人称代词又有人称后缀,并且这两者同根,甚至两者完全同形(如景颇、西夏),这显然是一种“重复”现象。而语法手段的简化,是语言发展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相反,“重复”的趋势则是少见的。所以,与其说是某些语言的创新,不如说是原始汉藏语的遗存。
我们假定嘉戎、独龙等语言为一类型,它们的单数第一人称主语后缀反映的形式比较古老。景颇、西夏等语言为另一种类型,它们比前一类型演进了一步,即由非音的*-ŋ逐渐发展为一个音节的*-ŋa。其他如藏、彝等许多语言进一步发展变化,人称后缀*-ŋa从动词逐渐游离出去,并与表宾语人称的后缀(参看4.3节)异化而逐渐出现在句首(动词前),成为独立的第一人称代词*ŋa。这似乎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
4.2.2 表示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的动词前缀和后缀
在嘉戎语里,动词反映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时用后缀-n,但限于不及物动词。[13]例如:
在独龙语里,动词反映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时,加前缀(动词为单音节者)或nɑ55-(动词原有词头或为多音节者)。例如:
嘉戎语表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的后缀-n和单数第二人称代词no同根;独龙语表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的前缀,nɑ55-和单数第二人称代词nɑ53同根。在这两个语言里,它们的人称词缀和人称代词的关系是一样的。但是,嘉戎语的-n是后缀,独龙语的和nɑ55-是前缀;前者是非音节式,后者则为音节式的:它们的形式各不相同。它们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看来反映了人称词缀和人称代词在历史变化中相互关系的一个侧面。我们看到,不管人称词缀是前缀还是后缀,也不管是音节式的还是非音节式的,都与人称代词有关,但它们间可能是不同历史层次的关系。
我们把上述4.2.1和本节4.2.2所说的主语人称词缀联系起来,似乎可以进一步测拟:(1)原始汉藏语有表示主语为第一、二人称的动词后缀*-ŋ,*-n(如嘉戎语所暗示。独龙语也还保留着-ŋ);(2)原始主语后缀从动词逐渐游离出来成为一个音节,并逐渐具有人称代词的语音形式(如西夏、景颇第一人称后缀为音节式,并与第一人称代词同形);(3)主语人称后缀作为一个音节由原来在动词后(如西夏、景颇第一人称)向动词前移动(如独龙第二人称为音节式,在动词前),这时不仅在语音上也在语序上更接近人称代词主语。这些似乎就是它们历史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3 表示宾语人称的词缀
藏缅语族有的语言动词反映宾语的人称,上述3.4.2举出了嘉戎语的例子。下面再举出独龙语的例子[14]来讨论。
(甲)宾语为单数第一人称
上述两例动词要加两个词缀和-ŋ(同时动词主要元音变短)。(1)前缀(还有变式nɑ55-)与表示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的前缀同形(参看4.2.2)。在这里它的意义仍然与主语人称有关,不过不区分单数和复数(这与复数后起有关),第三人称也和第二人称混同(这符合第三人称后起的规律)。(2)表宾语为单数第一人称的后缀-ŋ和代词ŋɑ53“我”同根,而且与表主语为单数第一人称的后缀相同(参看4.2.1)。也就是说,单数第一人称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动词后缀都用-ŋ表示。如果动词前边没有与主语人称相关的前缀(或nɑ55-),那么,后缀-ŋ也体现不出单数第一人称做宾语。可见,前缀(或na55-)和后缀-ŋ是互相联系着的。在独龙语这类动词的结构里,能体现出“主—谓—宾”的关系来。这类动词用作独词句,就可以单独起到这种语法作用。如:
这种“句法式”的构词形式,和汉语的句型十分相像(不过主语人称还在朦胧的原始状态)。它们在发生学上会不会有某种联系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人称前缀和人称后缀互相制约的这种关系,似乎暗示出人称词缀和人称代词在历史上的联系。
(乙)宾语为单数第二人称
上述两例动词表宾语为单数第二人称时,有两个变化:一是加前缀(动词原带有词头或为复音节时则为nɑ55-);二是动词末尾音节一律读高降调。前缀(或nɑ55-)与表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的前缀相同(参看4.2.2和本节甲项),但在这里由于动词末尾音节读作高降调表示“及物”,就处在“受事”的地位。否则,它就和表示主语为第二人称的前缀相混。这类动词的结构,能反映出“宾—动”关系。如:
这种动词的结构形式,与藏缅语族语言宾语在动词前的句型相当。如果我们假定藏缅语表示宾语人称的前缀从动词游离出来并成为人称代词,那么从上述动词的结构就可以看到“人称代词宾语—动词谓语”这种句式的雏形。
4.4 表示主有人称的前缀
藏缅语族有的语言名词反映主有者的人称。例如嘉戎语,名词词根前边的人称前缀,表示名词为第几人称所主有。嘉戎语表示单数第一、二人称主有的前缀如表四。
表四
下面以pak“猪”(无词头)、tə-tha“书”(有词头tə)、ta-ma“活儿”(有词头ta)三词为例:
单数第一人称主有前缀ŋə-、ŋa-与代词ŋa“我”同根。单数第二人称主有前缀nə-;na-与代词no“你”同根。上述用例是通则,但是,如果谈话时对方可以了解主有者为第几人称,则人称代词可以省去不用。[15]这种情况表明:(1)人称代词和人称主有前缀叠用,并不是必不可少的。(2)人称代词不出现时,人称主有前缀起了人称代词领格的作用。这暗示我们:人称主有前缀可能是人称代词领格的前身。而人称代词和人称主有前缀叠用,则可以理解为人称主有前缀向人称代词领格过渡的遗迹。对于这种过渡状态,人称主有前缀从名词游离出来,或者说人称代词被省略,这两者实质上是一回事。这样一来,就像现在藏缅语族许多语言那样,人称代词位于名词前边表示领有关系。
我们从上古汉语的材料中,也可以看到类似藏缅语上述变化的蛛丝马迹。上古汉语“朕”字只用于表示第一人称主有,可以认为这时它和人称主有前缀的性质差不多,甚至原始的时候就是第一人称主有前缀。但是,春秋战国以后“朕”字渐渐兼用于主格。[16]如果说“朕”字最初是人称主有前缀或近乎这种前缀的话,那么它后来就逐渐演变为道道地地的人称代词了。不过“朕”字与藏缅语没有渊源关系,但它仍然可以作为人称主有前缀转化为人称代词的一个旁证。
上古汉语“而”“乃”限于表示第二人称主有。例如:
其害于而家,凶于其国。《书经·洪范》
而邦其昌。《书经·洪范》
勉出乃力 《书经·盘庚》
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书经·盘庚》
上古汉语的“而”,,“乃”*nə在语音和用法上都与嘉戎语表示第二人称主有的前缀nə-,na-十分相像,这未必是偶合,也许有发生学上的原因。“而”“乃”后来被第二人称代词“汝”“尔”等代替了,这和上文我们所描述的藏缅语人称主有前缀转化为人称代词的规律很相像,可以互相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