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行动研究的双面刃作用

——专业实践与社会改变

夏林清

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教授

摘要:将专业实践、社会改变与行动研究放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我先由“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对其自身专业介入(干预/intervention)言行之逻辑与效应的考察方法”来聚焦地放置,然后简要地阐述“行动研究”。

关键词:行动研究 专业实践 社会工作 社会改变

一 行动者的社会探究之道

本文从下面五则有关行动研究和行动研究者的定性描述入场。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是社会情境中的成员们,所实行的一种集体自身反映探究的形式(a form of collective self-refective inquiry),这样的探究也同时朝向增进他们对自身实践所进行之处境与复杂过程的了解(Kemmis,1986)。

· 行动研究是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研究取向。这个简要的定义明确指出了从事行动研究最基本的动机之一——致力于改善学校情境(其他工作情境)中教师(社会工作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质量之意愿。行动研究企图支持教师以及教师(社会工作者等其他专业工作者)团体能有效地因应,并且以一种反映(reflective)思考的方式来创新地改变困境(Herbert Altrichter等,1997)。

行动研究者——

· 行动研究是行动者的研究。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是行动者,每一个人也都可能做研究。但行动研究指涉的是一种行动者自我觉醒地对自我,对自我之行动历程,对自己的行动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脉络、社会位置情境与社会环境结构之下进行,对自己的行动又产生什么影响所进行的自主探究(陶蕃瀛,2004)。

· 实践者作为一名特定处境中的行动实验者,有意识地选择、设计和实行他的想法与做法。这么做时,一个自身、他者与系统交相作用的变化历程和实践者自身所具有的库存经验一定是同时或隐或现,或主动使用或被动牵引地发生着变化,同时场中的其他行动者亦是逐步相互了解与共同工作的协同行动实验者。若此,既存现况的(the status quo)变化历程便在行动者的眼前展开来,行动者的社会探究路径与实践的方法会一步一步地呈现(夏林清,2006)。

· 在生命欲望被压缩的困局中,社会人文学群寻找一种语言(行动当然也是一种语言),穿越既有文化的限制,辨识社会创新的可能路径,创造人我生命视域的相连与共鸣,这便是行动研究,一种由社会内部自主生成的抵抗政治与行动探索(廉兮,2012a)。

若还原到本来处来说,“行动者的社会探究之道”也就是极简的说法了。古今中外,每个人都是行动者,古人学佛求道,道术兼顾,探究救人济世与三才(天地人)和谐一体的关系,旧时文人儒士在与帝王权力交手之际建立知行哲学的各样理路;乱世之交,革命社会脉动中知行与实践解放道路的中西论述亦斑斓醒目。上面五则界定则是落在人文社会科学对现代性之科技理性反省寻路的范畴中。

由19世纪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共谋霸业开始,全世界的教育体制与知识生产的方式与作用,亦渐次地被挟持约制在工业化与资本逻辑的幻化形式和国家治理权控内。然而,世界并非扁平而是千沟万壑、高低不平之差异共存的社会。一位没上过一天学的大爷大娘,可能在他/她的生活世界中,以他/她的智慧探寻着如何自利利人且抵制着不公义;顶着高学历光环的专业人士则可能往返于他人疾苦之地,却常兀自杵在原地踏步的困局中,还仍自以为是。不论学资历,他们都是行动者,他们的言行与行事路径均蕴含着知识;这种“行动知识”的力量是具有双面性的,它一方面对他人与社会现实起作用,另一方面反身重构着自身:这也就是行动者的社会探究之道所在之处。

二 专业实践的反映理性转向

1980年代,在欧美发生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论与方法论的典范之争,那个年代我在美国哈佛教育学院与麻省工学院参与学习并见证了这一历程(Donald A.Schön,2007)。二战后,配合经济发展主义的科技理性价值与方法开始被不同专业社群指陈与批评,此一变化在D.A.Schön的《反映的实践者》与《反映回观》(Chris Argyris等,2000)二书中在跨心理、教育、社会工作、设计与规划等专业实践的文章中有所反映。作为将工具理性运用到极致的美国内部所发生的“反映理性”转向的这一支路线,在知识理脉上,它上承勒温(Kurt Lewin)的行动研究(余郡蓉,2010)与杜威的教育学,向左响应哈贝马斯批判解放社会哲思(李素桢,2010),发展了反映实践与行动科学的实践认识论。也正是此一“实践者(practioner)行动逻辑”的立基处,使得这一支行动研究的路线在共享科技理性现代性之任一特定社会内部,可以起双面刃的作用:一方面,它揭露了科技理性在欧美社会内部的问题丛结道理,另一方面,当它作为“他山之石”时,可以被不同地方的工作者研磨发展成雕刻一方玉石的工具,因而这一双面刃还具有本身是工具同时也是目标的特点。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对任一特定社会的作用,必然要被公开检讨。因此,着重揭示“行动研究者之行动逻辑”与对“社会群体生活遭遇要澄明辨识”这两个要求,便使得这一支行动研究路线对专业权力得以发挥对治性(谢发财,2012)。

三 社会地景中的专业发展路径

“社会工作”此一移植于欧美专业体制中的专业力量在大陆是如何被移花接木或错置使用的?我们如何端详审视这个他山之石?我们如何将高等教育人才资源落实到人民每日生活的具体处境中,且培育出能回应问题情境与人们困顿的青年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在一个又一个、一处又一处独特的社会处境中,在尝试错误的探索行动中,半知半觉的探测性行动中,在带着清晰理解往前求变的行动实验中,与他人共谋出路的。行动研究的实践认识论返回本源,在实践的进程中,将“助人专业”的助与被助的关系(廉兮,2012b)变成共同互助与协同前进的对等关系。当然开放、互助与协作的关系并不容易,它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出来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知识”与“专业角色”带给我们的“工作机会”让我们得以在一个社会的内部安定下来,并立足于体制环境的夹层之间努力地工作,也逐渐让我们安于现状,失去突破现况、寻求改变的动能。

每一位社会工作者、每一小群工作团队都是推进社会探究的行动研究者,当我们如此看待每位社会工作者时,思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考察这门专业和国家的治理权力发生了怎样的接合,就与社会当前现况的变与不变,变向何方,又如何求变息息相关了!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嵌属于社会内部与立基于地方的实践属性,使得“他山之石”只能是“他山之石”而不能全盘照搬,在这里,行动研究还可以支撑出一条解殖的知识路径!在台湾,我们借力使力,群策群力所走的一条路径是专业工作者自主实践的社会探究之道,它同时是一个“社会抵抗·生命复苏的台湾在地行动研究”(万心蕊,2007)。

在台湾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历史里,医疗社会工作,特别是大型教学医院的精神医疗社会工作者,曾经是最有专业学习资源及专业形象光环的,然而近10年来不断地被社会工作者重新反省;这些反省都同时朝向一线工作者对自身作用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工作专业已被体制权力工具化的批判:

我意识到精神医疗社会工作者在“医疗专业体制”“科层体制”“企业经营管理”三种体制化强势压迫下存活着,但自许为病患和家属权益代言人的精神社会工作者,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天职?社会工作者一直处于巨视社会体制改革者和微视个别心理治疗争议的拉扯中,这是社会工作者集体面临的困境,我们如何在此困境中坚持专业良心继续努力,而非躲在医疗白袍下、象牙塔集体逃避不面对责任?又如何能有意识地替自己和病患增权?(万心蕊,2007)

万心蕊是一位在大医院工作了16年的精神医疗社会工作者,她在工作多年后转往学校任教职,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实习课”,已在数位社会工作教师的合力推动下,由2010年开始发展成跨两整年的“方案实作课群”[包括实习(一)与(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研究法及方案设计与评估四门课]。

无独有偶,中华女子学院的杨静老师在香港理工大学修习社会工作博士学位的过程中,一方面完成了对女领导干部生命知识的梳理(杨静,2012),另一方面带学生在北京郊区流动人口、农转居社区深入地工作着。女领导干部、农转居上楼农民与社会工作者工作投身和日常生活的社会地景,当然不是欧美社会工作专业萌芽与发展时的风景!是故,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们作为参与到社会内部的行动研究者,实际上应该成为一群发展地方性实践智能的开路者,而非生产一批又一批被驯化成具工具性格的专业人员!

四 处境中的社会工作能动性知识

视前述的社会工作师生为探究改变如何得以发生的社会实验者,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立足地方始能放眼国际”的一个坚实基础,“行动研究”要着眼于“处境中如何谋变”的精神与行动力道,这正是能动性的根源处!

行动者永远是嵌属在某一特定处境中而谋变前进的,新管理主义与国家治理权力逻辑的双绑是当代社会工作的处境特征。不论是在城市街区巷弄或是城乡交接区,还是高岭山村中的生活世界,都无法自外于工业化与现代化结构性力量的整编和约制中,“嵌卡入内与夹层隙缝”必然是社会工作者工作的地方。Schön曾用“泥泞低地V.S干爽高地”的形象化比喻来对照反映实践者立基于实做的劳动形神和贩卖传销套装模式的科技理性专业阶层。然而,新管理主义不断被使用并与国家治理逻辑错乱结合的现况,进一步要求青年社会工作者得在制度结构的夹层之间谋取进路;高校中的社会工作教师也必然得一方面思辨这一种教学、督导与研究取径方法论的特点,另一方面不时体会在专业知识权力阶层中如何做出取舍。

在台湾,政府外包委办(大陆的购买服务)与计分论点的绩效评估制度已于过去10-15年改变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处境,政党政治的权力争夺戏码对文官制度(指公部门的行政工作者)的破坏,更使得制度的更新与改革难以发生!在这种双绑又纷乱的社会工作处境中,能动性知识如何发展出来呢?在夹层隙缝中工作要如“滚动的小钢珠”,夹层隙缝的处境促进社会工作者能与底层和困顿的人们抵制性自主的智慧相接壤,实践的知识亦蕴藏在这些社会存在的地景中。

在大陆,社会工作的专业制度与实践方法正在迈步前进的形势中,鉴别他山之石的生成纹理与作用质地和辨识自身的处境,会是一个进行实验的好的起点。来回大陆与台湾,我看见开展社会工作者行动研究的四个有利的条件。

· 大陆的“大”使得多种制度性进路、政策设计与实验的机会不但多,且可互相参照。例如民政系统、妇联系统可以制定出不同特色的制度与办法,制度与办法的设计也是一种行动研究的实验(王勇智,2013)。

· 大陆之“大”,各地都可以有山高皇帝远的自力更生、群策群力的社会生活实验空间,人文社会科学要扎根发展绝不怕没有滋养之地。

· 在新中国成立迄今的三代人身上,存放着、潜藏着、尚来得及(亡羊补牢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回观反映与梳理接续历史的情怀与知识,而这一种历史脉络的接续是创造的能量,它是人文社会科学无可回避的责任担当和反身性的文化资产。

· 在大陆已在经济上富起来的这个时点上,青年工作者是有可能选择过着不孤单与不沮丧但简约充盈的社会生活;而我确实在这10年中,在城乡交接处、在大山农村里、在民工聚居区,都遇见了这样的青年群体!要感谢他们带给我的力量。

五 历史进程的社会存在折叠空间

“你在哪里?我在哪里?”

“我们又在哪里?”

当我们以前述的社会存在现况的探究之道来放置自身时,这一个“在哪里”的提问引领我们进入历史过程中时刻都存在的一种社会存在的折叠空间。譬如说,我在梁晓声《郁闷的中国人》一书中,遇见了“精神病”及两代人的社会生活境像,这一阅读的相遇便足以带领我安定地坐在一个大陆“家”与“国”冲撞扭折的空间中(梁晓声,2012);此种安定的坐落空间使得“地方性”的专业实践有发生的可能,“他山之石”(欧美精神医疗与心理治疗)始能被鉴赏与不被错置荒谬地变造挪用。同理,今天我望见此次行动研究研讨会中年轻工作者的同时,忆及1990年代早期我认识的广东妇联的农村妇女干部,她们的手把手乡村妇女工作做得漂亮极了,可她们没有专业光环。每每再见到梁军与高小贤老师,一个她们身上承载着的历史折叠空间就在我心中拉开来了!若代间传承接续的可能性在只求“接轨”的粗糙学术工业中被遗失与排除的话,我们失落的将是我们自身的历史过程与当代共同处境中的差异参照和感通共振,以及可以启发大家创造力的机会!这种机会的失去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参考文献

李素桢:《参与残/障碍运动的变革知识——一位女瘸子的行动路径》,辅仁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硕士学论文,2010。

廉兮:《从个人到公共的社会学习》,佛光大学生命所主办第四届“主体性叙说与生命疗愈研讨会暨工作坊”(口头宣读),2012a。

廉兮:《从个人到公共——抵抗与转化的教育行动研究》,《应用心理研究》2012b年第53期。

王勇智:《巧布拼贴、集体实作的辅导工程——在后段技职教育体系中的行动转进》,台湾辅仁大学博士论文,2013。

夏林清:《在地人形——政治历史皱褶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应用心理研究》2006年第31期。

谢发财:《我在障碍处境的组织领导与社会工作者实践》,辅仁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硕士学论文,2012。

余郡蓉:《透风的小钢珠——从精障就辅员到运动者》,辅仁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硕士学论文,2010。

Chris Argyris等:《行动科学》,夏林清译,远流出版公司,2000。

Donald A.Schön:《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夏林清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Herbert Altrichter、Peter Posch、Bridget Somekh:《行动研究方法导论》,远流出版公司,1997。

Wilfred Carr & Kemmis S.,Becoming Critical:Know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1986.

万心蕊:《“破墙”的分离与重返》,辅仁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博士学论文,2007。

杨静:《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梁晓声:《郁闷的中国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应用心理研究》200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