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宁夏移民与扶贫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总结和讨论

宁夏移民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原先生活在宁夏中南部边远贫困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过上幸福生活,共享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对宁夏移民千人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宁夏移民工程总体上改善了移民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提高了移民的社会地位,移民的受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移民就业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的非农就业为主,移民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显著增加,移民家庭由入不敷出向收支盈余转变,移民总体脱贫,移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移民家庭拥有更多的耐用消费品,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现代化的休闲方式。搬迁对改善移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移民改善了人们的经济状况。首先,搬迁实现了移民的收入倍增目标。迁移人群的劳动者个人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和家庭总收入均是待迁人群的两倍左右。其次,搬迁增加了待迁移民的支出水平。2011年,迁移人群的支出水平比宁夏农民的支出水平和待迁人群的支出水平都要高;在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与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健等生活消费支出的各个项目上,迁移人群的支出金额和各生活项目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均多于/高于待迁人群家庭。再次,搬迁使得人们的家庭收支由入不敷出状态转向盈余状态。2011年,迁移人群的家庭收支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而待迁人群的家庭收支在总体上却处于入不敷出状态。而且,搬迁改变了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拓宽了收入的渠道。与待迁人群劳动者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务农与打工并重相比,迁移人群劳动者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从事以打工为主的非农职业。迁移人群家庭比待迁人群家庭的收入渠道更加广泛,如迁移人群家庭拥有待迁人群家庭所没有的经商办厂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迁移人群家庭的农业经营收入、打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均比待迁人群家庭多。最后,搬迁提高了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水平,迁移人群家庭比待迁人群家庭拥有更多的耐用消费品。

第二,移民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首先,搬迁改善了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使人们居住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靠近城镇的地区。其次,在政府的支持下,搬迁解决了居民的行路难和吃水难问题。再次,搬迁还改善了人们的住房条件。在搬迁之前,大部分人都住在土坯房甚至窑洞中;搬迁后,移民都住上了平房或者更好的楼房。搬迁增加了移民家庭的住房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搬迁后,迁入地社区内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使迁移人群比迁移之前和待迁人群的生活更加便利。迁移人群能够更加便利地使用公共服务机构,包括上班地点、最近的超市/百货商店、最近的邮局、最近的银行、最近的医院/诊所、最近的公交站和最近的学校。还有,搬迁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去休闲和懂得休闲,尤其是对现代化/城市化休闲方式的体验。迁移人群比待迁人群体验以下休闲方式的频度更高/机会更大:去电影院看电影、读文学/社会科学/科技类的书、外出郊游、参加文艺活动、打麻将/扑克、参观各类博物馆、体育锻炼/健身/健美、到现场看体育比赛、做手工艺、去KTV/舞厅/酒吧、听音乐会、上网娱乐和去茶馆等。

第三,移民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搬迁对移民户籍身份的改变有积极意义,使移民有更多机会进入城市生活和就业,进而获得改变户籍身份的机会。搬迁增强了移民外出务工的意愿,增加了移民外出务工的机会,甚至提高了移民在家从事非农职业的机会,改变了移民的职业身份,提升了移民的社会地位。搬迁也有助于提高移民的受教育水平,例如迁移人群中受教育水平为小学水平、初中水平、高中/中专/技校水平和大专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均比待迁人群高。搬迁缩小了移民的家庭规模,家庭规模的缩小减少了家庭的抚养成本,并提高了家庭的人均收入。

尽管搬迁改善了移民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使移民享受到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但是迁移人群当前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政府的后续关注和研究解决。待迁人群的经济社会生活现状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实行“十二五”生态移民也有参考意义。以下将对迁移人群和待迁人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第一,农业户籍身份与户口登记的复杂化。虽然搬迁提高了迁移人群持有非农户籍的比例,但是当前绝大多数迁移人群和待迁人群一样,户籍身份仍然是农业户口。搬迁也改变了移民的户口登记地的结构,只有15.5%的移民在搬迁后没有改变户口登记地,另外30.9%和53.6%的人分别将户口迁入当时的居住地和当时居住地以外的其他地方。这意味着移民的户籍登记地更加多样化,移民的户籍登记和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待迁人群户口登记地只有三类,即本乡/镇/街道(98.7%)、本县/市/区的其他乡/镇/街道(1.0%)和户口待定(0.3%)。

第二,总体受教育水平过低。迁移人群和待迁人群在受教育水平的结构分布上是大体一致的。七成左右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水平,两成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水平,不到一成的被访者接受过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上水平的教育。过低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移民外出务工就业和从事现代特色种养业,不利于其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第三,家庭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生育水平过高,影响家庭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迁移人群平均家庭规模为4.99人,待迁人群平均家庭规模为5.36人。这说明多数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为2—4人,生育3个孩子的家庭最常见。人口生育水平过高,导致家庭规模过大,不利于脱贫致富。移民家庭规模过大,增加家庭的抚养成本,降低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

第四,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比例过高,非农就业的比例较低,待迁人群外出务工意愿低。迁移人群中有五成的被访者在家从事农业种植,另外五成的被访者当前或者曾经外出务工,或者在家从事非农职业;而待迁人群中六成多的被访者在家从事农业种植,只有三成多的被访者当前或者曾经外出务工,或者在家从事非农职业。迁移人群中有外出务工打算的比例为41.3%,而待迁人群中有外出务工打算的比例仅为31.3%。

第五,迁移人群的住房条件较好,待迁人群的住房条件较差。2011年,几乎所有迁移人群都住上了平房或者更好的楼房,只有1.1%的人居住在土坯房或条件更差的草棚中。待迁人群中七成多的被访者居住在平房中,但还有两成多的被访者住在土坯房或窑洞中。迁移人群当前房屋的家庭平均面积为103.68平方米,而待迁人群的家庭房屋面积为70.64平方米。迁移人群当前人均居住面积为23.37平方米,与当年宁夏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相当,而待迁人群的人均居住面积为15.88平方米。

第六,迁移人群生活较便利,而待迁人群的生活不便利。大部分迁移人群能在半小时内步行到以下主要的公共服务机构/设施:上班地点、最近的超市/百货商店、最近的邮局、最近的银行、最近的医院/诊所、最近的公交站和最近的学校,而大部分待迁人群到达这些地方需步行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

第七,迁移人群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宁夏全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实现了总体脱贫和家庭收支的盈余;而待迁人群家庭人均收入过低,高达55.2%的家庭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之下,总体上家庭收支处于入不敷出状态。迁移人群的家庭人均支出为5538.0元,高于宁夏农村居民人均支出(4726.6元);待迁人群家庭人均支出(4787.8元)与宁夏农村居民的人均支出在同一个水平上。

第八,由于受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等的限制,大部分迁移人群和待迁人群的耐用消费品保有率和日常体验现代化休闲方式的比例都很低。目前,迁移人群和待迁人群家庭拥有最多的耐用消费品是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其中彩色电视机和洗衣机接近普及的程度;而对微波炉、电脑、音箱/DVD、热水器、相机/DV、空调/取暖器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保有比例很低。迁移人群当前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逛街购物和跟家人或朋友喝酒聊天,九成以上的迁移人群从来没有体验过以下的现代化休闲方式:去电影院看电影、读文学/社会科学/科技类的书、外出郊游、参加文艺活动、打麻将/扑克、参观各类博物馆、体育锻炼/健身/健美、到现场看体育比赛、做手工艺、去KTV/舞厅/酒吧、听音乐会、上网娱乐和去茶馆等。

为了宁夏政府后续关注和研究解决迁移人群当前面临一些的问题,使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及更加有效和顺利地实施“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课题组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户籍管理,防止因移民户口登记地的复杂化导致户籍管理的混乱,从而产生相应的问题。同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移民到城市工作和定居。

第二,加大移民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移民的受教育水平,帮助其掌握有关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有能力到城市务工、经营,或者在家从事特色种植、专业养殖、餐饮与运输经营等非农职业。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移民的生育水平,缩小家庭人口规模。当地政府可加大少生优育和脱贫致富的关系的宣传活动,改变人们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同时采取切实的物质激励和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少生优育。

第四,除了教育和技术培训之外,政府还可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小额信贷资助和创业服务等综合措施,促进移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和从事特色种养业等。

第五,科学规划和完善移民居住地/社区的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移民的生活便利度。


[1] 此处劳动者是指从每个家庭户中18—69岁的所有成员中随机抽取的那些被访者,没有排除仍在读书或者已退休的人群,也忽略了18岁以下参加劳动的人群。劳动者收入不仅包括劳动收入,也包括非劳动收入。

[2] 1分代表“从来没有”,2分代表“半年几次”,3分代表“一个月几次”,4分代表“一个星期几次”,5分代表“每天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