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同行:体改战线亲历者回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探寻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三件大事。一是从农村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冲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以价格改革为突破口,搞活“两通”(交通、流通)。三是创办经济特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特区之一,是以开放开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办了特区,随后开放两个沿海城市,逐步扩大到珠三角地区,再到全省对外开放。省委提出,用足用活中央政策,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搞活,对下更加放权。

但是,在那个时候,市场经济的观点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甚至还受到指责。1985年,在讨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时,在湛江市一次工作讨论会上,我提出要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当即受到市一位主要领导的训斥。他说,什么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湛江只有一种资源、一个市场,就是本地市场和农业资源。这场争辩的结论直到十多年以后才见分晓。当时,人们痛苦地感受到,湛江与珠三角的差距一步步扩大;大多数人开始意识到,湛江的改革发展思路是多么褊狭,其思想理念距离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多么遥远。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禁锢还比较多,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业,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条条框框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坐看机会流失。就全国来说,广东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人思想比较解放,商品经济思想比较浓,敢闯敢冒。按照外地人的说法,广东流行“三灯论”:遇到绿灯快快走,遇到红灯绕道走,没有灯就摸黑走。“三灯论”有褒有贬,尤其是绕红灯受到的指责是比较多的。我认为,红灯是不可以闯的,但是绕道走如果比等红灯更快,为什么不可以走?这就是变通,就是用活政策,如果叫你干什么,你才干什么,那还需要思想解放吗?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改革举措,事先都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广东就是靠先走一步,“喝头啖汤”而先发展起来的。比如农村联产承包制、发展私营经济、放开粮食价格、修路收费,等等。广东省有几十项改革措施都是在全国率先突破的,都是实践走先,有部分人探路走在前面,取得成功后才得到红头文件的认可和推广的。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6日,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肯定了特区的发展和中央建立特区的正确决策。2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中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他就对外开放提出了两条重要意见:建立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指导思想不是收,而是放;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当时,湛江正在国家准备开放的部分沿海城市之中。但是,要获得国家的最后认可,还必须通过调研和论证。我们认识到,湛江要发展,一定要搭上改革开放的快车。于是,我们积极筹划申办湛江开发区的事宜。我和市委副书记陈斌带领一个工作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湛江开发区的发展规划,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对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和提出修改建议。9月20日,梁灵光省长主持省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我陪同陈斌同志上北京拜会了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李灏、特区办主任何春霖。9月28日下午,谷牧副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陈斌和我,我们直接向谷牧副总理汇报了情况。谷牧听了我们的汇报后,非常支持我们的计划,当即表示同意湛江办开发区,并计划与广州一起批准。我把消息传回湛江市委,市委书记温戈立即召开常委会议,他说:“黄挺、陈斌立了大功。”

在此之前的5月,中央已经决定,湛江、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北海等为国家首批开放的14个港口城市,获得了国家若干优惠政策的支持。同年11月,中央又批准湛江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湛江改革开放的形势非常好,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土地全都被“号”完了。可是,1985年1月,情况变了,工作方向也变了。从此,全市倾注全部精力抓“两水一牧”(即水产、水果和畜牧业),一晃就是8年,大搞8大战役,开发区的发展规划成为批判对象,工业立市也不提了,湛江就这样错过了第一个大发展的机遇。

尤其是1989年以后,一些人对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质疑。1993年,我在省政协大会上发言指出:在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上,要破除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观念。同年,我在省政研会理事会上提出,要加快市场体制的培育,以配合企业机制的转换。要健全和培养起包括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营造公平发展、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机制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