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中国消费率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消费率的特点

通过对中国消费率概况和变动的分析,可以发现,30年来中国消费率呈现出独有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消费率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

中国的消费率在“六五”期间平均值为66.34%,“七五”期间平均值为63.88%,“八五”期间平均值为60.1%,“九五”期间平均值为60.23%,“十五”期间平均值为56.77%,“十一五”时期的前三年平均值为49.15%。相对于“六五”时期,消费率在“七五”时期下降了2.46个百分点;相对于“七五”时期消费率,“八五”时期下降了3.78个百分点;“九五”时期略有回升,五年只回升了0.13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又开始大幅下降,五年下降了3.4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延续“十五”时期的下降趋势,三年时间下降了7.62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中国消费率下降较快,致使中国消费率降到50%以下的低点。

(二)目前处于历史低位,与主要国家差距拉大

中国的消费率在1993年降到60%以下,1999~2001年恢复到60%以上,但在2002年再次降到60%以下,并在2006年降到50%以下。特别是2000年以来,经过8年的快速下降,当前降到48.6%的历史低位。在中国消费率下降的同时,世界主要国家消费率在逐步提升,中国消费率与世界主要国家消费率的差距逐渐拉大。

(三)下降幅度缩小,有止降回调趋势

2001年以来中国消费率进入快速下降通道,2001年下降0.9个百分点;2002年下降幅度提高到1.8个百分点;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2.8个百分点;2004年和2005年又分别下降2.5个百分点;5年下降10.5个百分点。在经历“十五”时期消费率的快速下降后,消费率呈减缓趋势,2006年下降为1.9个百分点,降到2%以下;2007年下降幅度进一步减小,为0.9个百分点;2008年为0.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在减小。居民消费率在2005年下降2.09个百分点;2006年下降1.43个百分点;2007年下降0.73个百分点;2008年只下降了0.26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率在2005年下降0.37个百分点;2006年下降0.51个百分点;2007年下降0.21个百分点;2008年下降0.11个百分点。可见,中国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的下降幅度都在减小,有停止下降回升的趋势。

(四)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较大

2001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同时进入波动下降通道,但居民消费率是政府消费率下降的3.78倍;下降幅度是政府消费率的1.465倍。居民消费率由2000年的46.4%下降到2008年的35.3%,下降1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23.93%。政府消费率由2001年的16.21%下降到2008年的13.27%,下降2.9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是16.33%。可见,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幅度大于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下降是中国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政府消费率下降也是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的长期波动下降导致中国消费率的快速下降,造成中国消费率低于50%的局面。

(五)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与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

在消费率构成中,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8年的26.5%,上升幅度达到40.08%。农村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30.3%下降到2008年的8.9%,下降幅度高达70.74%。在不考虑人口因素的情况下,显示出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特点。

(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均下降

考虑人口因素的变化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可能就是一个合成谬误问题;同样,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高达70%可能也是一个伪命题。那么,通过计算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下降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幅度也不小,达到37.9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尽管还是很高,但只有50.37%。所以,从人均消费率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都是下降的,只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幅度大于城镇居民。

二 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蕴涵的风险

消费率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主要指标,消费率的高低将会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增长和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消费率波动多年下降,可能隐含以下风险。

(一)消费率波动下降蕴涵对外经济失衡的风险

国内消费率波动下降背景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依赖外向型投资和外部市场。外部市场需求强劲是外向型投资的动力,在外部市场旺盛的拉动下形成强劲外需-外向型投资快速增加-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依赖外需和外向型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依赖外部市场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内需的基础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贸易顺差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消费率波动下降蕴涵着内部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和对外经济失衡的风险。

(二)消费率波动下降蕴涵国民经济脆弱性加大的风险

消费率波动下降,势必导致消费率相对经济稳定、波动增长的内需基础要求偏低,内需偏低意味着内部消费需求不足。内部消费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内向型企业经营效益下降,投资效益下滑,失去经营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进而可能引致内向型供给不足和一些产品质量问题,影响经济的增长质量。这样,经济发展的内部脆弱性加大。另外,在内部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条件是提高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随着经济对外部依赖度的提高,外来风险加大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在处理能力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将强化经济运行的脆弱性。因此,消费率波动下降,无论是从内向型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外向型经济的角度来看,都意味着国民经济脆弱性提高,有失稳的风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就是国民经济脆弱性增强的很好的证明。

(三)消费率波动下降蕴涵民生风险

消费率波动下降在本质上就是总产出用于消费的比例波动下降,意味着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波动下降。在经济高速增长、财富迅速积累的社会背景下,消费率波动下降,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缓慢,生存压力加大,民生风险提高。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经济高速增长而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这可能会引发居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可能会孕育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

(四)消费率波动下降孕育着通货膨胀(紧缩)的风险

消费率波动下降,从整体结构平衡看只意味着通货紧缩,但在中国特殊的二元运行机制下,可能孕育着内部市场通货膨胀和对外通货紧缩同时存在的风险。在“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推动下,内部需求不足促使企业寻求拓展外部市场,逐步分化成外向型企业和内向型企业,形成各自独立的外向型经济循环和内向型经济循环二元循环机制。多年来,在外需强劲的拉动下,外向型经济不断强化;在内需不足的影响下,内向型经济不断弱化,内向型供给能力下降。随着经济的长期波动高速增长,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消费需求能力不断积累,内向型供给能力可能满足不了内部需求的增长,因而,内向型经济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相反,随着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外部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加,外部需求可能无法与外向型供给能力的增长相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可能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内部市场通货膨胀,对外通货紧缩现象已经存在,同样是国内生产的产品“国外便宜,国内贵”以及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对内购买力下降,对外购买力上升”就是很好的说明。

(五)消费率波动下降蕴涵经济高速增长无法持续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下降幅度加大,消费率降到历史的低位;但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位增长运行,30年年均增长达到9.89%;2001~2008年年均增长10.19%。低消费率支撑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净出口快速增加,对外贸易顺差波动扩大,对外贸易摩擦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一系列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内需不足条件下的经济高速增长缺乏稳定性,经济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下降、脆弱性加大。缺乏内需基础的经济高速增长蕴涵着无法持续的风险,特别是消费率经过长期的下降后,经济高速增长无法持续的风险加大。

三 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引出的问题

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30年来已经降到50%以下的历史低位,引起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由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引出以下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和解决。

(一)对中国消费率高低的判定问题

中国消费率持续波动下降引起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需不足、消费率偏低的担忧。这样,引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中国的消费率是否偏低的判定。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消费率偏低。论证方法是比较法,即将中国消费率与世界平均消费率的比较,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比较以及通过钱纳里标准比较得出中国消费率在数值上偏低的结论。目前,中国的消费率相对其他国家偏低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但相对于内部经济运行,对于消费率偏低的主流观点,有学者提出质疑,譬如郭兴方(2007)认为不能简单地依据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来判定消费率的高低,而是要依据经济运行是通胀还是通缩,再生产是否能顺利运行,微观主体企业的盈利活力来判断消费率的高低。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与通货膨胀做斗争,从中国多年来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中国的消费率倒不是偏低而是偏高了。实际上,中国经济当前的现状是低消费率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那么,中国消费率究竟是偏高还是偏低,如何判定?这些依然是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的现实情况下需要研究的首要的问题。

(二)最优消费率与消费率合理区间问题

中国消费率持续波动下降引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消费率高低判定的标准问题,也就是最优消费率是否存在以及消费率合理区间到底在哪个范围内?中国消费率经过多年的波动下降,目前是否已经低于最优消费率,是否已经低于合理消费率区间的下限?如果最优消费率存在,如何确定最优消费率并在最优消费率的基础上求出消费率的合理区间?对于最优消费率是否存在的问题,主流学者们认为最优消费率在理论上存在;但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对于消费率合理区间问题,目前学者们主要是采用经验实证的方法来推求中国的消费率合理区间,结论大体一致,基本是在60%~65%的范围内。但很少有学者从理论上推导消费率合理区间的范围。那么,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引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最优消费率和消费率合理区间的理论推导以及中国目前的消费率是否合理的判定问题。

(三)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成因问题

针对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国内学者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开始进行研究,已有文献很多,但多是运用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即从需求的角度论述中国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以及中国传统节俭文化的影响。还有学者从发展的阶段性的角度论述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的原因,即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需要较高的投资率,从而消费率下降是一种必然的客观规律。很少有学者系统研究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成因及传递机理,那么,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成因及传递机理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系统全面的研究。

(四)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的对策

针对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的问题,多数学者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的对策建议。政府也采纳了部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建议,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例如,“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工程”“农超对接”“家电下乡工程”“双进工程”“早餐示范工程”“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类似这些刺激消费的政策短期会对消费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很难实现扩大消费、提高消费率的目标。那么,针对消费率波动下降,需要找出消费率下降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五)对消费率的认识问题

消费率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统计、监控指标,消费率的高低是由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决定的,是经济运行的自然结果,因而不是宏观调控的工具,也没有调控工具的功能,只能是宏观调控的目标。针对中国偏低的消费率,很多学者提出提高消费率的建议和要求,很显然,学者们是出于对中国经济未来是否波动、稳定、安全运行的担心,把提高消费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但如何提高消费率,调控消费率的工具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政策和分配结构及分配政策,正确找出导致中国消费率下降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治标除本进行调整,才能实现调控提高消费率的目的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