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历史探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瑶化

过去研究瑶族史的学者,注意到各个历史时期瑶族的汉化,而忽略特定历史条件下,南方各族土著的瑶化问题。

元刘鹗《惟实集·广东宣慰司同知德政碑》谓:“广东一道,为海上雄藩,南距海,北抵庾岭,东接闽,西连雷、化,地方千里,户口数十万,瑶僚半之。近年以来,民化瑶僚之俗者又半,苟抚字无方,则啸山林,泛江海,相胥起而为盗,故广东视他道号称难治。”刘鹗,永丰人,元皇庆间(1312)以荐扬州学录,累官江州总管,江西行省参政,守韶州,以赣寇围城,力御不支,被执,抗节死。

瑶僚联称,说明岭南俚僚的瑶化。

明代,岭南特别是广东瑶族分布与人口数量,较宋元时广阔而众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岭南土著俚僚与瑶杂处,风俗相染,融化为瑶。明嘉靖《广东通志·峒僚》记述阳春庞峒山僚与瑶杂处,已“大率与瑶同徒”。加之洪武平定各地山区叛乱后,在瑶族与峒僚地区设立瑶首,统领抚瑶总甲(《德庆州志》卷15)。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将峒僚归入版籍,名曰新民。嘉靖时,广东布政司徐乾檄所属州县行保甲法,诸山新民,则督抚瑶里长,至是峒僚皆化为瑶。如清远龙潭大巢峒僚渠帅陈世泰“自比抚瑶里长”(明嘉靖黄佐《广东通志·峒僚》),自此而后地方史志,皆称龙潭为瑶峒,广东自此史志记载只见瑶不见僚,纵使一些文字写僚亦是指瑶而言。

稽之史志,广东土著之民瑶化的记载,如清道光《广东通志》卷43载:“泷水土著之民多质悍,利入瑶为雄长,客籍之民多文巧,利出瑶为圉夺。”清康熙屈大均《广东新语》卷7《瑶人》谓:“罗旁瑶……诸瑶率盘姓,有三种,曰高山,曰花肚,曰平地。其非盘姓者,初本汉人,以避徭役,潜窜其中,习以成性,遂为真瑶。”清光绪张希京《曲江县志》谓:“瑶人盘姓,古盘瓠之裔也,别种有赵、冯、唐、邓姓等,系以土著而隶于瑶者。”

其他各地土著瑶化,则因土著营田戍边,免于徭役而称瑶,“(元)元贞元年,辰、澧地接溪峒,宋尝募民立屯,免其徭役,使御之,在澧曰隘丁,在辰者寨兵,宋亡皆废,国杰复其制,继又经画茶陵、衡、郴、道、桂阳,凡广东、江西所出入,南北三千里,置戍三十有八,分屯将士守之,由东尽交广,西至黔中,地周湖广,四境皆有屯戍。”因此,土著屯戍而称之瑶,如《永州府志》卷76载:“道州土著民屯,瑶户38644户……”

《江华县志》卷12《瑶峒》载:“瑶有真赝主客之分,大约有盘、李、周、赵、沈、郑、邓、唐为真瑶,他姓为赝瑶,土居为主瑶,究合为客瑶。按:近年以来,熟瑶纳粮当差,令行禁止,与民无异,生瑶处山入谷,自食其力,不为民害。”

《瑶族过山榜选编》第108页《千家洞木本水源》谓:“古传略记云:吾太太如祖,溯其源原居桂郡,避元乱,潜入灌阳之深山,有一千家,郡人无数逃入,以避元逆奸淫妇女,故兹吾祖弃民属瑶,可免元党之屈,投入良瑶耕作,历来朴实……千家洞非全瑶也,多郡人变之。”因战乱,汉人避入瑶山,而瑶化为瑶(弃民属瑶)。

历史上也出现过土著蛮化瑶化的现象,《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夷蛮》载:“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宋史·蛮夷列传》卷494载:“绍兴三年,臣僚言:“武冈军溪峒,旧尝集人户为义保,盖其风土、习俗、服食、器械悉同瑶人,故可为疆域捍蔽,虽曰籍之于官,然亦未尝远戍。靖康间,调之以勤王。其后湖南盗起,征敛百出,义保无复旧制,困苦不胜,乃举其世业,客依蛮峒,听其徭役……兼武冈所属三县,悉为瑶人所有。”这反映了民族间相互融合,武冈人户为义保瑶化为瑶。故《宋史·蛮夷列传》称武冈瑶户之为徭,而称辰州瑶人秦再雄与桂阳监瑶则书之为猺,明显地反映出前者为瑶化之瑶。


[1]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赋役》,上海三联书店,2009。

[2] 《过山榜》编辑组:《瑶族〈过山榜〉选编》,《过山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44页。

[3] 《过山榜》编辑组:《瑶族〈过山榜〉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8册,民族出版社,第128页。

[5]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8册,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