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民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917例有效研究样本中,448人已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总样本的48.9%;469人未参保,占总样本的51.1%。
(一)农户个人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根据假设,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外出打工的经历或打算、政治面貌等个人特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参保决策。
1.性特别征
在参保的448人中:男性224人,女性224人,各占参保人数的50%;未参保的469人中:男性247人,占52.7%,女性222人,占47.3%,并无明显差别。可见,性别因素对于农民是否参保影响不大。
2.参保与未参保群体的年龄特征比较
参保农民的平均年龄为42岁,主要集中在37~42岁以及55~59岁两个年龄段;未参保农民平均年龄为34岁,比参保群体的平均年龄小8岁,主要集中在20~30岁(见图1)。
图1 参保人、未参保人年龄特征分析
3.参保与未参保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特征比较
受教育程度以其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从统计结果看,未参保群体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0年,较参保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6.85年长1.65年(见表1)。
表1 不同参保决策群体受教育程度特征
4.参保与未参保群体外出打工经历和意愿特征比较
外出打工经历是指在本乡镇以外地区工作超过一年的经历。“有无外出打工经历”问题收集有效回答857例,缺失60例。有效案例中的270人曾外出打工,占有效案例的31.5%;不曾外出打工的587人,占有效案例的68.5%。“有无外出打工打算”问题收集有效回答825例,缺失92例。其中20.2%(167人)有外出打工打算,78.3%(646人)无外出打工打算;另有9人不确定是否会外出打工。
参保群体中,有外出打工经历的118人,占有效样本的26.3%;有外出打工打算的57人,占有效样本的12.7%;外出打工的平均时间为1.83年。在未参保群体中,有外出打工经历的152人,占有效样本的32.4%;有外出打工打算的110人,占有效样本的23.5%;未参保群体外出打工的平均时间为2.03年。经对比发现,未参保群体中有外出打工经历的人所占比例比参保群体高6.1个百分点,有外出打工打算的人所占比例约为参保群体中相应数值的2倍,同时,未参保群体外出打工的平均时间比参保群体多0.2年。
5.任职、曾任职、政治面貌与参保决策
任职与曾任职问题旨在研究受访者是否担任或曾经担任问卷所列各类职务的经历对农民参保决策的影响。
通过对在不同机构任职人群参保情况的统计发现,担任组干部或曾担任过组干部的人群参保率最高,分别为78.6%和80.0%;其次是担任或曾担任过村干部群体,参保率分别为58.3%和66.7%(见图2)。此外,根据对研究样本政治面貌的分类统计,党员参保比率达58%,比普通群众参保率高10个百分点。
图2 任职、曾任职与参保率
(二)农户家庭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家庭纯收入”是指受访样本农民上一年度(2009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它包括四个方面的纯收入: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家庭可储蓄收入”是本文基于研究需要所使用的一个新概念,指在家庭纯收入的基础上又扣除了必要的生活性支出后的收入。用家庭纯收入、家庭可储蓄收入除以其家庭人口数可得到相应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可储蓄收入”。不同参保决策群体的家庭收入、土地面积、子女数特征统计详见表2。
表2 不同参保决策群体的家庭收入、土地面积、子女数特征
未参保群体各项收入值均高于参保群体。未参保群体家庭纯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均值分别比参保群体高约7000元、1100元;未参保群体的家庭可储蓄收入均值和人均可储蓄收入均值分别约为参保群体的2.3倍和2倍。
未参保群体家庭承包地规模平均比参保群体少1.8亩,户均子女数和儿子数也分别比参保群体少0.47个和0.21个。
(三)乡村治理因素与参保决策
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关或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本研究设计了“对村干部威信评价”、“对干群关系评价”、“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基层政府政策的信任程度”四维度的评价体系,考察受访者对本村乡村治理状况的评价。每个评价维度被划分为较好、中、较差三等,并赋予1分、2分、3分相应数值,即较低数值对应较好的乡村治理状况,较高的数值则代表受访农民对乡村治理状况评价较低。
参保人和未参保人对上述四问题评价结果的逐项统计表明,与参保群体相比,未参保群体对乡村治理状况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均较大,表明未参保群体对所在地的农村治理状况的整体满意度较低。未参保群体对乡村治理各指标的评价均值比参保群体分别高了0.08、0.09、0.02、0.06分(见表3)。
表3 不同参保群体对农村治理情况的评价
(四)对新农保制度的认知与参保决策
本部分选择了“是否知道入口补贴”、“是否知道60岁后养老金领取标准”、“觉得养老金是否够您养老”、“觉得政府能否兑现养老金”、“对保费管理是否放心”、“对新农保试点满意度”共6个变量,旨在考察农民对新农保了解程度和预期对其参保决策的影响。
通过对比参保群体和未参保群体对新农保制度的认知发现,未参保群体对制度明显更缺乏了解,预期也相对悲观。在参保群体中,了解政府入口补贴和养老金发放标准的人分别占8.7%和41.5%,而未参保群体中了解相关政策的人分别只有3.9%和25.4%。但从总体上看,无论参保还是未参保群体,了解新农保入口补贴的人都很少。对于养老金待遇是否够未来养老问题,多数农民都对此持否定态度。在考察对新农保政策的信任度上,虽然70%以上的农民都相信政府将来会兑现养老金,但他们对保费的管理显得不太放心。特别是未参保农民,仅有59.2%的未参保农民对保费管理表示放心,这一比值比参保农民低11.1个百分点。最后,63.7%的农民对新农保试点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其中参保群体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参保群体。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对于新农保制度不少农民还存有一定疑虑。新农保需要长期缴费,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策会不会变?养老金会不会贬值?将来政府能否兑现?虽然多数农民都表示新农保是政府搞的,一般也不会出问题,但从他们的表现来看,这种信心也是比较脆弱的。开始领待遇的老人会经常查看养老金是否已打入自己账户,特别是对第一个月的待遇是否下发格外关心;一旦某个月的养老金没有按时到账,不仅是老年人,那些已参保缴费的农民都会跟着惶恐不安;许多农民也是在看见村里老人确实能领到待遇后才决定参保的。农民参保不仅担心政策向坏的方向发展,也担心政策有好的变化。比如在新农保试点之前,调查地市都开展过地方性新农保实践,相对于新农保,一些农民就觉得之前参加的地方性农保不合算,早参加就吃亏了。同理,政府今后会不会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呢?正是因为农民认为现行政策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而对参保仍持有观望态度,希望等制度稳定几年,走上正轨之后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