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废弃电子产品数量激增和回收管理失位,造成全球生态污染威胁和居民健康隐患,以及稀缺、贵重资源的严重流失。近年来,美国、韩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指令)、《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耗能产品指令》(EuP指令)等在电子产品中限制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指令、法规、标准,来控制生态环境的污染。我国也开始制定并实施了《循环经济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来加强对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的监管和控制。
国际上对废弃电子产品积极的处置方式是参与资源的再生利用,促进信息产业循环经济持续和谐发展。我国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实施近两年来,在回收电子垃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以“小作坊”处理为主的状况,因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大于贡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废弃电子产品处置方式,必须依法推动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企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稳定长效的协同机制。
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是各类参与主体通过共生、协同或者竞争机制耦合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的良性、稳定、长效运转是废弃电子产品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也是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落实的保障。因此,如何保障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加强废弃电子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提取,满足国内外的指令和法规的要求,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以废弃电子产品为研究对象,在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现状和生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的运作及其逆向物流的运营模式,研究了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出了治理和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撰写过程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张健、孙静、田肇云等及研究生靳现凯、雷蕾、包聪颖等协助调研、整理资料和排版录入,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87300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编号:11ZDA04),以及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计划”、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和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项目资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错漏之处,恳请广大学者及其他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