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建立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型,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具有极大的社会生态效益。
图2-1 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循环经济简单模型
图2-1中,对于电子电器产品生产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质和能量;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使用过程中应追求实用的产品功能,杜绝奢侈浪费的消费风气;对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和处理企业来说,电子电器产品报废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对极少量无法再使用、资源化的废物进行安全填埋或焚烧等专业化处理。从生产企业、消费者、回收处理企业等层次的有序发展到整个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提升,均要始终贯彻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使最终产生的废物逐渐趋零化,经济生产、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逐渐协调化、可持续化。
废旧电子产品已成为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垃圾”正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最具潜在危险性的废弃物。国家统计局城调总局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电视机社会保有量约为3.5亿台,洗衣机约为1.7亿台,电冰箱约为1.3亿台。这些电器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家庭的,按正常的使用寿命10~15年计算,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迎来一个家电更新换代的高峰。进入更新期的电视机平均每年高达500万台以上,洗衣机平均每年约500万台,电冰箱每年约400万台,每年将淘汰约1500万台废旧家电。
废旧电子产品中含有许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可供回收的有用资源。废旧电器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铜、锡、铬、铂、钯等金属。美国环保局确认,用从废家电中回收的废钢代替通过采矿、运输、冶炼得到的新钢材,可减少97%的矿废物,减少86%的空气污染,减少76%的水污染,减少40%的用水量,节约90%的原材料,节约74%的能源,而且废钢材与新钢材的性能基本相同。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有效的组织,未形成产业规模,缺少技术研发。我国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第四产业/静脉产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产业规模,会较大程度地缓解我国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
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它们的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即首先要在生产源头——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要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也就减少了环境负载的污染。
现在学术界提出了“4R”“5R”“6R”原则,如除“3R”外,再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等,我们认为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二 清洁生产理论
《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的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它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说,清洁生产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因此,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以清洁生产为手段,对电子电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通过对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的循环利用,尽可能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并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与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与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与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以下三个重点。
(1)清洁能源。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
(2)清洁生产过程。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3)清洁产品。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达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
(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合,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达到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清洁生产是生产者、消费者、社会三方面谋求利益最大化的集中体现:它是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对工业产品生产从设计开始,到产品使用直至最终处置,给予了全过程的考虑和要求;它不仅对生产,而且对服务也要求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它对工业废弃物实行费用有效的源头削减,一改传统的不顾费用有效或单一末端控制办法;它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末端处理相比,成为更受到企业欢迎的新事物;它着眼于全球环境的彻底保护,给人类社会共建一个洁净的地球带来了希望。
三 关键种群理论
生态学领域定义的关键种群是指一些珍稀、特有、庞大、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蔡晓明,2000)。如果它们消失或削减,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变化。关键种或种群不仅可以通过消费机理,即食物网来对群落或生态系统施加影响,也可通过诸如竞争、互惠、种子传播、传粉等相互作用的功能过程对系统产生影响;有些关键种还能改造生境或改变非生物因子,因而又被称为关键改造者。将关键种群理论应用到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产业领域就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选定“关键种企业”作为产业的主要种群核心企业,构建企业共生网络。关键种企业在企业群落中居于核心位置,是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核心节点,聚集和传输网络内最大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带动和牵制着其他附属企业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 工业共生理论
在生物学上,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以不同的相互获益关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对双方或一方有利的生存方式(金涌等,2003)。工业共生是指一种工业组织形式,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化减少工业废物。工业共生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络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工业共生理论延伸至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产业领域就是强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循环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根据经济利益,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可以分为自主共生和复合共生;根据共生双方的利益关系,企业间的共生可以分为共栖共生、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王兆华等,2002)。
工业共生系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发行为,它大多存在于已经建立良好信用关系的企业之间。多企业的混合交换和合作有利于废料和资源的交换,企业之间的交换方式主要有直接销售、以货易货、协作交换等。
五 网络组织理论
网络组织理论是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是近年来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现象和区域创新现象时经常使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网络组织是处理系统创新事宜时所需要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在其成员间建立有强弱不等的各种各样的联系纽带的组织集合。它比市场组织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是一种介于市场组织和企业层级组织之间的新的组织形式。无论是在市场之中还是企业内部,市场机制和组织机制都是共同存在的,也就是说,市场和企业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这种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最终导致了企业间复杂易变的网络结构和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对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共生网络的研究,本书从管理视角对其生成机理、网络运作和网络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
网络组织形成的标志是该网络独特的“基因”已经出现。这种基因即网络组织所信奉的原则,它是网络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同意并将捍卫的基础。当网络组织将自己的信条公布,并吸引到其他的节点自愿加入的时候,网络组织就开始了扩张。每一个加入网络组织的节点都同意网络组织的信条,当一个节点不再同意网络组织信条的时候就可以退出。在某一时刻,如果加入网络组织的节点数量超过了退出的数量,则网络组织处于“扩张状态”。由于网络组织是无“控制中心”的,因此每个网络组织中的节点都可以寻找其他节点并使之同意网络组织的规则,一旦成功则如同基因被复制到了新的细胞体一样,网络组织因此获得规模上的增长。当网络组织中有超过一个的节点同意改变网络组织的原则,并将信奉新的原则的时候,网络组织就发生了变异。如果全体节点共同同意修改并遵循新的原则,则这个网络组织发生了整体的变异;如果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点同意改变原则,则这部分节点从原网络组织中脱离出来,该网络组织发生的是“局部变异”。当变异通常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网络组织原则必须应对变化而调整。由于环境的变化是经常的,因此变异行为也是网络组织的常态行为,在变异中网络组织能力反而可能得到增强,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说这种变异是一种“进化”。当网络组织原则发生变化,而网络组织中的节点无法统一到新的原则上时,网络组织便消亡了。
网络组织中的每个个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同于“层级组织”或“金字塔组织”,网络组织中不存在必然的上级和下属,只有独立的“节点”网络组织依靠开放性成长,所有游离在网络组织之外的节点都可以自愿加入网络组织。和传统的封闭型组织不同,网络组织中具体的“节点”个数很可能无法统计,因为它们随时都在变动。网络组织中没有固定的上级或领导,但是可能存在“南坦”。南坦取自《海星与蜘蛛》中描述海星模式所采取的一个例子——阿帕奇人(印第安人中的一支)。他们采用分权体系,称自己部落的临时“领袖”为南坦。作为一个群落的精神与文化的领头人,南坦通过示范来领导,本身没有强制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