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加拿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

一 白求恩与中加关系的历史记忆

许多中国人对加拿大的认知是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于1939年发表了《纪念白求恩》的著名文章,使中国百姓对诺尔曼·白求恩的祖国加拿大有了一种亲近感。

1890年3月3日,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苏格兰裔加拿大家庭。白求恩的爷爷取得了加拿大国王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学位,是英国皇家外科医生大学的会员,白求恩的父亲却是一名地道的小镇牧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白求恩加入了第二医院,服役于法国。1917年,白求恩加入皇家海军,任中尉医官。1919年,白求恩成为伦敦一家医院的儿童疾病专家。1935年,白求恩来到苏联,回国后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并参加了西班牙抗击法西斯的战争,从西班牙回国后,他看到了一直致力于介绍红色中国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理想。他向美国共产党要了5000美元,购买了一批珍贵的医疗器具,于1938年1月到达中国。

白求恩大夫在中国待了一年零八个月,但他给中国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他在医疗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同中国的铁匠、木匠一起制造手术器械,将包装箱改装成手术台,创下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做手术的纪录。他因地制宜,组成流动医院,发明了奇特实用的药垛子,在枪林弹雨中挽救抗日将士。他随时随地免费为老百姓看病、诊疗,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他创办卫生学校,编写战地医疗教材,为中国培养出大批医疗人员。

1939年10月20日,日寇发起了冬季大扫荡,白求恩在前线为战士做手术时,手指上的伤口被丹毒感染,原本靠西药就能消炎的小伤口,却因药品极度匮乏,加之环境极度恶劣,迅速恶化。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诺尔曼·白求恩,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外国医生,用他短暂的一年零八个月的岁月,将自己年仅49岁的身躯永远留在了中国。对于白求恩的逝世,边区军民无不落泪。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每年清明节,河北唐县白求恩的纪念碑前总有扫墓人和鲜花。

白求恩故居

1972年,也就是白求恩大夫去世33年后,他被加拿大政府追认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1939年白求恩于中国去世后,白求恩故居就转卖给了别人。1973年中加建交后,加拿大政府买下这所住宅,改为白求恩纪念馆,1976年8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白求恩的出生地被列为国家历史名胜地。1998年,白求恩的名字被载入加拿大医学名人册。如今,安大略省的加拿大人都因为与白求恩是“老乡”而感到自豪。

1970年10月13日,中加建交,中加关系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在两国建交3周年之际,特鲁多总理正式访华(1973年10月10~17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时称赞他为中加建交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特鲁多在答谢宴会上有一段话精辟地表达了他的外交理念和访华的真切感受。他说:“妨碍了解的最大障碍不是高山、林海或大河,而往往是人们头脑中顽固不化的态度。虽然有些因素使双方不能以同样的视角看待同样的事物,但我们至少可以理解彼此的观点。通过会谈,我们发现双方有许多共同点。我们的真诚愿望是相互友好,希望这种友好遍及世界各地。”

从特鲁多退出政坛的1984~2011年的27年间,两国关系总体稳定,政府和民间交往都比较活跃。双边关系大发展且取得显著成果是在1994~2005年的11年间,高层互访频繁,务实合作全面开展。两国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一个是1997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加,双方建立“中加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另一个是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访加,双方宣布建立“中加战略伙伴关系”。回顾这11年的中加关系,不能不特别提及担任总理时间较长且多有建树的克雷蒂安。这位曾在特鲁多内阁担任过部长的领导人,继承了特鲁多的对华友好政策,开展务实合作不遗余力。1995年10月13日,克雷蒂安在欢迎李鹏总理访加宴会上说:“加中关系的发展,不仅唤醒了我们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认识,也唤醒了加拿大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增强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他担任总理10年,访华多达6次,特别是1994年11月和2001年2月,两次率领号称“加拿大国家队”的庞大代表团访华(第一次约500人,第二次约600人,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各省领导人、大学校长等)。两次访问均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当时西方国家领导人访华少有的一个亮点。

马丁在总理任上时间不长,但对华态度积极,2005年1月正式访华,与中国领导人共同启动中加战略工作组,为胡锦涛主席同年9月成功访加、两国领导人决定将中加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进行了必要的政治准备。

二 中加关系中存在的敏感问题

在加拿大,各联邦党派都高度认可优先发展对华关系,不仅可以带动两国间的贸易和投资,促进加拿大的繁荣,而且可以鼓励高素质的中国人移民加拿大。但在加拿大政治界,对中国及对与中国发展关系也有不同的声音。首先是对中国的人权提出异议。加拿大所有的政治派别都关心指控中国侵犯人权的报告。哈珀政府对中国的人权问题也多次进行指责,并以人权和相关移民规定为由,拒绝中国引渡外逃贪官赖昌星、高山的要求。从加拿大内部来看,保守党政府代表乡村小企业主阶层,在加拿大,大城市以外的许多民众保持传统的价值观,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了解得并不太多。多数人对中国的了解只限于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而这些报道往往带着西方人的偏见,而采取有倾向的态度对来自中国的新闻进行筛选之后的片面报道,导致许多人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偏差。也有一些政客出于竞选目的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咬住不放。2006年9月,加拿大下院甚至一致通过达赖喇嘛被授予加拿大荣誉公民的决议。

有一位重要的加拿大政界人士曾对笔者说过,现在加拿大与中国关系改善很多,但是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加拿大有这么几种人,第一种人对中国真正友好,他们对中国比较了解,经常到中国去,对中国近年发生的变化很有感触,对中国有感情;第二种人抱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对待中国,有一点酸酸的感觉,因为在心理上加拿大人有一种优越感,感到中国应属于落后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企业到加拿大投资,购买加拿大的企业感到酸楚,但又不得不佩服中国;第三种人表面对中国比较友好,但心里却看不起中国,在与中国打交道时经常在桌子下面使绊子;第四种人,是对中国不太了解,只是从媒体的报道中了解中国,因此对中国抱有偏见;第五种人则是从根本上反对中国的极右势力,专门对中国进行挑剔、打压,对中国人和中国在加拿大投资的企业进行排挤。例如针对加拿大政府拨款修建白求恩纪念馆,2012年7月联邦保守党的国会议员安德斯对此大做文章。指责加拿大联邦政府不应动用纳税人的钱去支持“如此可疑和虚伪的项目”。他还声称,“尽管没必要牺牲加拿大矿工或伐木工的利益去得罪中国政府”,但“花费数百万加元去纪念一个毛主义者走得太远”。还有媒体发文要求加拿大政府拆毁白求恩纪念馆。上述五种人在政界、商界和学界都大有人在。但多数加拿大人,尤其在媒体界,由于受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的看法存在偏见。2011年4月,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9%的加拿大人对中国表示好感,而对中国持冷淡态度的加拿大人多达29%[2]

此外,中加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加拿大方面对中加关系产生了一些负面看法,在加国政坛引起震荡。例如,加拿大方面认为,加方近年来对华贸易逆差日趋严重。再如,中国国有企业有意收购加拿大的矿业公司和油田,但根据中国的现行政策,中国的矿业和油田不许外国公司参与投资,致两国在政策方面缺乏对等性。此外,加拿大人担心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加拿大的商业活动,可能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置于首位,而并非维护加拿大的股东利益,原因是中国国有企业的掌舵人均是由中国的官方任命的,尤其是中国企业到加拿大进行矿产资源投资采取的方式是控股方式,长此以往将对加拿大资源的控制产生威胁。笔者在参加一个由加拿大驻华大使戴维·莫若尼举行的演讲会上曾亲眼目睹了一位加拿大人士的发问:我们加拿大现在向中国开放资源市场、贸易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加拿大投资,虽然带来了就业,但对加拿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在扩大,对来自中国的这种影响,我们是否要有容忍度,我们的界限是什么。这位人士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到加拿大投资的担忧。

但是,加拿大政界也希望在双方共同关心的领域——诸如公平贸易、环境的可持续性、限制疾病传播、尊重人权、共同抗击跨国犯罪,以及在快速全球化的世界里迅速涌现的其他问题上,与中国加强合作。随着中加经贸关系开启了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认识到与中国发展关系带来的互惠互利,对中国关注、欣赏和钦佩的人也越来越多。

三 中加关系新的历史时期

2006年1月,史蒂芬·哈珀领导的保守党在加拿大大选中获胜,在保守党新政府执政的头两年,中加关系波折不断,双边合作受到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两国关系逐步改善。进入2008年,加拿大政府在其官方文告中,强调重视发展对华关系,重申一个中国政策,明确表示支持北京奥运会,对汶川大地震表示慰问,并提供救灾援助。中加关系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集中反映在哈珀总理2009年12月正式访华这一外交行动上。这是哈珀首次访华,也是时隔近5年加拿大主要领导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中国领导人同哈珀举行多次会见和会谈,就发展中加关系等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发表《中加联合声明》,并签署关于气候变化、矿产资源、文化和农业教育等多项合作协议。胡锦涛主席会见哈珀总理时说:“哈珀总理此访将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务实合作,把中加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

2010年6月,胡锦涛主席对加拿大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开启中加关系历史新起点的访问。访问的最重要成果是深化了中加政治互信和合作。胡锦涛在与加拿大领导人的会谈中,强调双方应坚持中加战略伙伴关系的正确方向,提出加强高层及各级别交往、拓展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合作、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五点主张。哈珀等加领导人给予积极回应,充分肯定加中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双方务实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愿同中方一道,共同努力建设更加强有力的加中关系。对于两国间的敏感问题,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向外界透露了两国政府对解决两国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他说:“中加关系总体保持积极发展势头,各领域合作迅速发展,加方各界发展对华关系热情很高,两国合作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中加国情不同,在一些问题上难免存在不同看法,但双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共同利益远远超过彼此分歧。2011年5月,在新一轮大选中,以哈珀为首的保守党获得大胜,再次组阁。针对哈珀政府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加拿大新任外交部长白瑞德2011年6月29日在上任后第一次公开演讲时指出,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是加国政府未来的首要目标。白瑞德在讲话中又称,加拿大政府目前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而中国已经是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0年在加国的投资总额达150亿加元。因此,发展与中国的互利合作,已成为加拿大政界和商界共同的关键目标。随着当前国际战略重心逐渐“东移”,亚太成为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同时,亚太各国也面临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通过沟通对话增进互信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双方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根据中国的最新数据,2011年两国人员往来突破100万人次,中国已成为加拿大最主要的移民和海外留学生来源地,加拿大平均每四个海外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海航、南航、川航先后开通直飞加拿大的航班,中加两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在加拿大的多家孔子学院和在华的多个加拿大研究中心为两国人民了解对方提供了新的窗口,教育合作高层磋商、文化对话等机制为双方的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

2011年11月,美国宣布暂停加美输油管工程,除此之外,美国国内对加拿大石油产业实施了诸多制约措施,令加拿大朝野感到切肤之痛,认识到作为资源输出国,过分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并痛下决心面向太平洋,对中国能源市场加大进取力度,同时对中国资本投资本国石油领域持更积极和开放的态度。一些人士更认为,石油大省阿尔伯塔省是联邦保守党和哈珀总理的大本营,本届联邦政府对石油产业之于国民经济的重大意义理解深刻,而石油产业是加拿大经济的重要支柱,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向经济迅速发展的远东尤其是中国另辟蹊径,是本届政府的当务之急,也是明智选择。但加中关系不应仅局限于某个应急的权宜之计,或囿于单一行业、领域,全面、持久、稳定地发展加中关系,更符合加拿大的战略利益。加拿大政府充分认识到:中国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GDP已升至世界第二,且与加拿大经济结构互补性极强;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加拿大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655.7亿美元,增长16.8%。其中,加拿大对中国出口169.4亿美元,增长31.5%;加拿大自中国进口486.3亿美元,增长12.5%。中国为加拿大第二大伙伴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不仅需要加拿大的能源、矿产、林木、纸浆等资源,也需要加拿大在金融、管理、教育、科研、医药和创意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而中国不仅可为加拿大提供价廉物美、门类齐全的工业制成品,还可通过在加拿大投资、设厂,为本国创造急需的就业岗位。2012年,加拿大总理办公室在哈珀总理第二次访华前夕发表声明说:加中两国有“战略伙伴关系”,而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并植根于强大的社会和文化渊源,拥有中国血统的加拿大人超过100万;加中两国历史上并无积怨,近百年来一直友好相处,密切合作,彼此互存好感,如今隔太平洋遥遥相望,有互利的基础,却无实质性的利害冲突,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加拿大而言是一个大好机会,加拿大不应故步自封,失之交臂。

加拿大总理哈珀夫妇2012年2月9日在北京访问时在方庄的“一碗居”老北京炸酱面馆吃炸酱面

2012年2月7~11日,哈珀总理第二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中加双方宣布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并签署了有关合作文件。哈珀总理访华期间,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加经贸合作论坛上,来自中加两国的20余家公司签署了23项商业合同协议,涉及金额近30亿加元。作为哈珀总理此次访华的重要收获之一是中国动物园协会将与多伦多和卡尔加里动物园签署协定,向加拿大提供一对大熊猫进行为期10年的合作保护研究。这对加拿大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喜讯。从加拿大政府的动向来看,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多方面合作应是当今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由此,两国关系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