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济南及山东各地集中营
泉城济南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临源远流长的滔滔黄河,南依浑厚坚实的巍巍泰山,会当中原南北之要冲,地扼山东半岛之咽喉。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在市区北部缓缓而过,城市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为“济南”。古代长期为省级衙署、府县治所,近代逐渐成为山东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中心。胶济、津浦、石德铁路在此交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897年,德意志帝国侵占胶州湾,后又强修胶济铁路,从胶澳(今青岛)直达济南,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这对觊觎山东已久的日本来讲,岂肯甘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派兵从龙口登陆,入侵山东,1914年10月占领济南,11月攻占青岛,控制胶济铁路全线。1915年,又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外交的屈辱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1919年初,济南各界民众以各种形势开展了收回山东主权的斗争,首先于4月20日召开了万人国民请愿大会,进而爆发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席卷全国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即便如此,日本对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的经济垄断和掠夺仍大大超过欧美,居列强的首位。[1]
1927年3月,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为主要目标的北伐军突破了直鲁联军防线,攻克徐州,剑指济南。把山东划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日本便借口保护侨民利益,第二次出兵山东,从青岛登陆后,企图沿胶济铁路西进阻止北伐军。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忙于争夺政权而放弃军事行动,日军无机可乘,于9月撤回日本。
“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新军阀加快了武力“统一”中国的步伐。1928年1月,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美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亲率大军北进,争夺北洋军阀的最后堡垒。4月27日,国民革命军夺取泰安,直逼济南。直鲁联军不堪一击,张宗昌、孙传芳残部败逃黄河以北,国民革命军进入济南地区。日军感到既得利益受到威胁,于是又借口“保护侨民”第三次出兵山东以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由于蒋介石幻想通过谈判妥协解决日本出兵山东,于是他命令部队停止抵抗,“忍辱负重,不与日军相争”,故使日军得寸进尺、肆无忌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亦称“济南惨案”)。中国军民被杀6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元。作战初期,日军俘虏中国官兵1700余人,把山东邮务管理局、清喜洋行等地作为临时俘虏收容所,集中收容、审讯、殴打、折磨战俘,共杀害700多人。[2]
七七事变后,日军第二军沿津浦铁路南侵,蒋介石撤走中央军的重炮旅,使地方军的韩复榘大为震怒,弃城南逃,日军于1937年12月27日,再一次攻占济南。驻守济南的日军先后为第二军、第十二军、第四十三军,统领驻扎山东、苏北、豫东等地的日军。
为强掳战俘、抓捕劳工,日军在济南建立了救国训练所、济南新华院、临时战俘收容所,同时在辖区的青岛、德州、张店、徐州、海州、连云港、开封等地设立了战俘劳工集中营,收容监禁中国抗日军民,实行法西斯奴化教育,强制从事各种奴役性劳动。
日军占领济南后,为维护其法西斯统治,残酷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38年6月,驻济日军参谋部建立了山东地区正式的最高、最后一审判决军事法庭“济南军法会议”。辖区所属军警宪特抓捕的抗日军民即俘虏、嫌疑犯等,先在当地的俘虏收容所和小监狱关押审讯,然后根据所谓事实、性质、情节轻重逐级上送;一般会先送到集中营羁押,然后由“济南军法会议”审判,被判处死刑的拉到琵琶山等刑场杀害,判处有期徒刑的送到战俘劳工集中营继续进行所谓的教化、训练、劳动、改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