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战俘营总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石家庄及河北各地集中营

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就占领了热河及冀东大片领土。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沿平汉线、津浦线、平绥线三条铁路向华北展开全面进攻,地处京津周围的河北省又首当其冲,不到5个月,日本就占领了河北省的交通要道和大部分县城,河北及察哈尔全境沦陷。开战初期,日军想以武力威慑中国当局,把不少中国战俘当场杀害。随着战线拉长,日军需要大量人力搞搬运、干杂活,于是各部队设立了战俘收容队、战俘收容所,大都是就地管理、就地利用,人数不多,不成规模。直到1941年4月5日,日本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签订了劳务协议,决定把华北“讨伐”作战的俘虏、违犯治安的“嫌疑”人送往伪满充当特殊工人,华北日军便把原来的俘虏收容所改为劳工教习所。最先建立的是保定劳工教习所,后因驻河北中南部的日军一一〇师团司令部驻地由保定迁往石家庄,于是日军便在石家庄建立了劳工教习所,因日军占领石家庄后改名为石门市,所以称为石门劳工教习所,并把保定劳工教习所并入石门劳工教习所。

与此同时,伪华北劳工协会于1941年7月成立后,为完成向华北当地和伪满输送劳工的要求,在一些省市设立劳工办事处和办事分处,1944年为了向日军输送劳工,又在省辖各道设立办事处和办事分处。仅河北一省就设立7个道办事处2个办事分处。用摊派和强征的手段,把当地宪兵队、县公署及警察分局等地抓捕的抗日军民集中起来,办理有关手续,直接交给伪满洲国的相关企业或送往塘沽和青岛劳工训练所,以至最终强掳到日本。如冀东道的唐山、保定道的保定、真定道的石家庄、冀南道的邯郸等地办事处。因为强掳的劳工较多,在当地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劳工集中场所,一些劳工也把这些场所称为劳工集中营,不同的是管理这些劳工的不是日军,而是日伪行政当局和伪华北劳工协会的办事处。此外,在井陉煤矿和宣化铁矿,既有大量的普通劳工即招募的劳工和摊派的民工,也有一批从集中营押去的战俘劳工,后者的住地用铁丝网圈着,与普通劳工隔离,上下班有警察、警备队和监工看押。

为了同普通劳工区别,人们也把战俘劳工的所在地称为集中营。如井陉煤矿的日本宪兵和矿警还成立了所谓“劳工研究所”,内设审讯室、刑罚室、地牢、水牢、木笼等,专门用于镇压广大劳工。[1]本章重点介绍和剖析河北最大的集中营,也是在华北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营,即石家庄集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