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对外投资
在研究晚清中国新式工商企业时,有一个现象引人注目,这就是19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纺织、银行、煤矿、铁政、铁路等新式企业,绝大部分都有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的投资在内,而这又都是盛宣怀以督办身份于1885年入主招商局后出现的现象。对此,当时人即有种种评论。如谢家福认为这是资本不丰的“空心大老”[1]盛宣怀为个人谋利的手段,徐润认为这是“心敏手辣”的盛宣怀玩弄的“无本生涯”。[2]经元善的看法更为典型,他认为盛宣怀是利用投资进而独揽轮船、电报、铁路、煤矿和纺织诸大政,达到“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3]的目的。此后,在对此现象进行的研究中,从盛宣怀个人品质和野心进行分析的也为数不少。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中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即针对招商局投资对其他洋务企业兴办的积极作用出发,对此现象给予了较为肯定的评价。[4]笔者认为,晚清社会是一个变动剧烈的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探讨招商局对外投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时,决不能忽略当时社会诸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为,招商局向其他企业大量投资,客观上虽对其他企业的创办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这绝非是招商局向外投资的原始驱动力。在此过程中虽有盛宣怀个人的因素发挥作用,但当时各种社会因素对盛宣怀的左右和制约,也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也就是说,笔者认为,招商局向外大量投资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更为深层和复杂的原因,实际是当时中国社会中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分析此现象,不仅可加深对当时中国社会诸种特点的了解,还可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蹒跚迟缓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