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新方位:新疆现代文化研究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厘清新疆高校“文化育人”的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高校“文化育人”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清华大学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本土化和国际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文化育人”的两个重要问题。要强化“文化育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新疆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利用新疆与中亚地区毗邻的优势和古丝绸之路文化的渊源,加强与中亚地区国家高校的往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国际化背景下让学生保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最广泛而有选择地吸纳非本土文化,融合中西文化,做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10]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为激烈,新疆高校要以培养“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预备人才”为己任,强调“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课程和活动会传达一种文化,并使师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丰富他们高尚的人文情怀。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国外高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才能建设先进的新疆高校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倡文化自强、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精神,超越狭隘民族主义,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形成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5]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通过“文化育人”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能够把“国情和特点”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又能够坚定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领军人才,才能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大学生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使大学生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新疆高校要加快培养外语好、知识丰富、有管理各类国际事务的技术能力、有很好的国际眼光、有为全人类服务心胸的本土人才,使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新疆高校来说,需要在全球视野下开展学术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疆高校必须将学术研究的触角延伸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要重视与中亚地区高校合作,积极在中亚地区开展孔子学院建设,推动汉语的国际化传播,重视留学生教育,培养精通汉语的国外留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使他们毕业后能够促进中国与中亚地区及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交往,增进友谊与合作。

要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问题。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文化的传承必须有更宽广的视野。综观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如胡适、陈寅恪、钱钟书、季羡林、钱学森等,无不饱览中华文化之精华,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既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他们学贯中西,善于洋为中用,善于转化和创新,深得中西文化的精髓,是体现“文化育人”的典型例证。

(二)处理好高校“文化育人”与以德育人的关系

“文化育人”包含以德育人,以德育人是“文化育人”的先导、核心和关键。“文化育人”包括器物文化育人、制度文化育人、行为文化育人和精神文化育人四方面,以德育人属于文化的隐形和深层结构,是精神文化育人的一部分,和价值观、人生观紧密相连,规定着“文化育人”的方向和道路。

以德育人,就是要以德育为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是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推进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疆高校需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校的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当中,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力求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育人”办学特色,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贡献[11]

坚持德育为先,必须夯实人才培养的政治基础。新疆高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政治质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民族团结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着力解决好青年学生“相信谁,跟谁走”的信仰信念问题,肩负起维护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地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特殊使命。

在“文化育人”中贯彻德育为先,既是一个文化涵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由于强有力的德育教育,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经受住了“7·5”事件的严峻考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同志曾给予高度评价说:新疆某高校“全校两万多名师生在这次事件中,站到了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维护乌鲁木齐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再教育活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养学术骨干,严格教师准入和考评制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工作,做好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职能,增强教育效果。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大校、院两级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工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党务政工干部、学生工作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的作用,做好教育培训。

(三)处理好高校“文化育人”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去改造物质世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和丰富精神世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和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文化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和边缘化了。因此,高校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使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信念和行为。“文化育人”促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和教育的本质联系起来,克服把文化泛化、表面化、形式化、浅薄化的倾向。而要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最优化,就必须构建校园文化观。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只有把这四方面看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