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丛书总序

边燕杰

关系社会学(Relational Sociology)是关于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在变动逻辑、影响作用的社会学研究。“关系社会学丛书”旨在向读者呈现关系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推动关系社会学研究与教学,建立关系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发轫于欧美。虽然欧美社会学不乏社会关系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范例,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网络分析才形成学科影响力,到了90年代关系社会学才被明确提出。在欧美,关系社会学是一种思维方法论,一种研究视角,是针对“实质社会学”(Substantive Sociology)而提出的:关系社会学视角中的社会行动者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而实质社会学视角中的社会行动者是利益、价值、地位的承载体,理论上与关系无涉。可以说,从实质视角到关系视角,欧美社会学的理论抽象越来越接近现实。

关系视角是中国社会学家对国际社会学的重要学术贡献。早期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注意到,欧美社会学关于社会和社会结构的假设,富有实质社会学的倾向,无视社会关系的中心性,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社会。1980年,我和同学访问身居上海的留美社会学家应成一先生,他说“中国只有关系,没有社会”指的就是这个意思。1950年以前,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社会研究,包括从关系视角探索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内在变动逻辑的,影响最大的是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论和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20世纪40年代,胡先缙关于面子的研究颇具国际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他的日常生活社会学学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关系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发表。1992年,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等系列论文集发表英译本,在国际学界引起新的影响。

创立和发展关系社会学是时代的召唤。一方面,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世人瞩目,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这和现代化理论预测相悖,需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学界,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在过去30年得到了长足进步,但许多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概念、理论、方法,在中国的分析有效性有待证明,而基于中国关系现象的本土化研究,必将反过来丰富这些认识工具,同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进而形成中国的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流派。关系社会学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学跨越国门走向世界的路径。

诚挚希望这套丛书对关系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起到推动作用。